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去年选登了《一堂估算课》、《一堂“失败”的好课》等一些新课程案例,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关注和呼应,许多读者用多种形式向编辑表达读后感,更有一些读者撰写了“这堂课如果由我来上,我将如何设计”的文章寄来,本期刊发一位乡镇中学教师的观点,供读者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堂“失败”的好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案例选登【按】———这是来自新课程实验区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值得我们去思考几个问题:1.这堂课失败在哪里?为什么失败?2.你是否同意这是一堂“失败”的好课?如果同意,好在哪里?如果不同意,为什么?3.这堂课由你来上,你将如何设计?  相似文献   

3.
《历史教学问题》上展开了“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的专题讨论,我认为这个讨论很重要,很有现实意义。一个教师弄清了一堂好课的标准,并且能想方设法讲好某一堂课,就有希望讲好第二堂第三堂课。有好多教师问我怎样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我总是劝他们花最大的精力讲好一堂自己最喜欢的课,然后从这堂课中来总结经验,摸索出教学规律和自己应该走的一条路子来。一个名演员,每个戏上都得见功夫,但总有那么几个“保留节目”、“拿手好戏”。一个好教师也一样,每堂课都得用力,但要有那么几堂课讲得特别出色。我们经常举行观摩课,就是做出一堂好课的样子来给大家看,让大家共同研究。这种“解剖麻雀”的方法,是我们总结教学经验的捷径,历史教学是由一堂一堂接连不断的课组成的,弄清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总结了一堂好课的经验,就能更深刻地了解历史教学的全貌。  相似文献   

4.
对“一堂好课”标准的讨论,向来是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话题。上海市教委基教处余利惠在《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三期)上刊文指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1)能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立教学目标;(2)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校内外资源,设计教学方案;(3)教学方式的变革: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4)能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这其实是在新的世纪里,基于上海“二期课改”理念背景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好课”的标准,人们有着个性化的理解,不同的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从课堂教学的宏观层面上看,依然存在着很多共性。在此,笔者把“一堂好课”定义为“一堂家常好课”,也就是说既是公开课也是日常课。  相似文献   

6.
看过《一堂“失败”的好课》的人,谁都知道这是一堂彻彻底底的失败的课。学生跟着老师稀里糊涂地忙了一节课,除了听见老师的几个结论,对“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压根儿就没有丝毫的理解,这不是彻底的失败又是什么呢?既然这是公认的一堂失败的课,为什么又要称其为一堂“好课”呢?事情原本是这样的:一个教育考察团到该地进行实地考察,每到一所学校都要听几节展示课或叫汇报课(都是由名师骨干事先精心准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好课)。一行人数天听下来,发现学生发言之踊跃,师生配合之密切,教学过程之完美,带有明显的“做秀”味道。恰好在最后一…  相似文献   

7.
2006年10月,在由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对全区语文教师进行培训的示范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为六年级学生上了一堂题为《亲情测试》的作文课。这堂课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热切讨论。多家媒体陆续刊登了一些评论文章,肯定者称这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它唤醒了学生沉睡已久的亲情意识乃至生命意识;也有人在质疑这样的“亲情教育”“生命教育”太残忍.伤害了孩子纯真的心灵……无疑,这堂课是“出轨”的,那么这种“出轨”究竟是摆脱惯性,找到了真正通往作文教学终级目的的快车道,还是一种偏离和扭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此,本刊邀请了几位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教师,对此发表看法,以其引起读者的多角度思考,共同研究课改中的新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我以“一堂好课”为观察对象、实验对象,思考了多年,但真正让我难忘的一堂好课是从一本杂志上“抄”下来的别人的课。这本杂志就是《中学语文教学》,这个“别人”就是北京的宁鸿彬老师,“课”就是他1995年12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实录。十多年来,这节由两个著名的问题生成出来的教学情境,一直活跃在我的教育生活中,成为思考教学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9.
前几天偶然进入全省教育技术网络培训课程,看完了其中《一堂“失败”的好课》课堂实录以后,我不禁感慨万千。对于小学自然课,我没有发言权,不敢贸然设计。但结合教育教学的共性,姑且谈谈我对于好课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何芬 《考试周刊》2013,(17):165
一堂好课的标准,很难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人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眼睛"一瞪",听课老师眼睛"一亮",授课老师眼睛"一闪"。也有人认为,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重要的是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多少启发,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作者根据长期的听评课实践,主要从课堂观察的角度分析一堂好课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的教学观念在转变,教学方法日趋合理,“好课”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在现阶段,怎样看一堂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谈谈自己对“一堂好课”的粗浅认识。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自认为自己上了一些好课,也听过一些优秀课。笔者认为托起这一堂堂好课的是这样几个支撑点:支撑点之一——好的教学设计做好教学设计(我们以前称之为教案)是一堂理想课诞生的前提。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要成为现实,就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拿出优秀的教学设计。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  相似文献   

12.
焦友 《今日教育》2005,(6):44-45
读者是杂志的上帝.读者的需要是杂志的追求。我们一直在努力加强与读者互动。2005年3月《今日教育》策划了“究竞怎样才算一堂好课”的争鸣.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关注.我们的心充满了温暖。感动与激励之余.新辟“读编桥”栏目.刊登读者回音.回应读者意见.让它架起编辑与读者心与心的桥梁.让《今日教育》更加茁壮成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因工作的需要,我经常要下校听课,经常要组织各种公开课观摩活动,也经常要开展或参与一些诸如优质课、教坛新秀、优秀教师评比的听课活动,不少青年教师总这样问我: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简称“品德课”)教师要从哪几个方面去把握和驾驭课堂教学才算是一堂好课?针对这些问题,我有时感到很茫然,无从回答,因为“精彩源于细节”,涉及一堂好课的细节实在太多了。但有时我又感到不难回答,因为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不能老是被好课的各种细节所束缚,如能做到一些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不能不算是好课。一堂好课对于…  相似文献   

14.
拜读余彤辉先生的大作《什么是一堂好课?》(载《中学语教学》2006.1),获益匪浅。我非常赞同余先生给出的答案:“评价一堂课好与不好最重要的标准必须是“学生的收获””。  相似文献   

15.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力度高下的问题同是45分钟的一堂语文课,可以使学生“越学兴趣越浓,脑筋转得特别快”(见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P.116,云南人民出版社),也可以使学生感到厌倦,巴望这是“最后一课”(见《广东语文报》1986年第11期《希望这是“最后一课”》)。同是一篇课文,同是一位教师,同是45分钟一堂课,在第一遍教学时可以很失败,但在改弦  相似文献   

16.
凭着平时的视唱基础,我信心十足地登上讲台,开始了实习的第一堂课。“小朋友们,这一节是音乐课,我教大家唱一支歌——《酒干淌(shang)卖无》。”我话音刚落,孩子们便叽叽喳喳闹开了:“老师,读tang,不读shang!”我这“老师”的脸上顿时热辣辣的。这第一堂实习课给我的教育太深了。歌唱得好固然是上好音乐课的一个有利条件,然而有了这个条件不一定就能上好课,一俊难遮百丑啊!我们的职业是  相似文献   

17.
看图、认字、组词,这似乎是识字课的常规,但有一位老师并没有就此为止,而是提出了一个谈话的题目:“你最喜欢……”,引发了一场关于“水”的讨论。事后,这位教师有感于生活的丰富多彩,提笔为文———《课堂的精彩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参见本刊4/2001,文唐恂奕)。那么,在这一个案中,是什么令在场师生陶醉其中?又是什么让唐老师难以忘怀?读者们又能从这个课例中得到哪些值得借鉴的东西?根据文章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这堂识字课有以下环节:读图、认字、组词和谈话。那么,对于这堂课上的讨论,也就是作者记忆深刻且着意叙述的部分应当怎样看?课程目…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既要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要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让学生学有所得。覃秋明老师在文章《一堂家常好课的标准》中对“一堂好课“定义为:  相似文献   

19.
一晃工作快二十年了,回顾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曾经有过精彩之后的兴奋,也有过失败之后的苦恼。笔者时常反思: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这其实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次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专题二中怎样上好一堂课,笔者对上好一堂课有了进一步了解:要上好一堂语文课.至少要完成以下环节:  相似文献   

20.
坦率地讲,《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年第9期上发表的案例《一堂失败的“好课”?》所描述的这节课并不精彩。但一口气看下来,我的内心感到了一股久违的冲击波。这股冲击波,源自教师朴实无华的教学设计,还是源自学生近乎唱“反调”的个性回答﹖似乎是,又似乎不全是。思来想去,我终于确定,这股冲击波源自这节课的真实。或许是花样繁多的“假”课听多了,突然“冒”出个真的来,我居然很不适应。从教学效果看,这堂课是失败的。自始至终,学生显得很“叛逆”,他们的思维十分执拗地固守在自己的圈圈里,怎么也跳不出来。即使是面对“事实”,他们仍然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