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科学课教学导入阶段,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谈话等方法引发问题之后,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教师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之后,学生根据问题做出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回答符合教师的意图,和教学目标相一致;有的回答偏离教学目标,是教师没有料到的:或超乎学生研究能力;或本节课没有条件解决。遇到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回答,有的教师便采取回避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举手回答,课堂上举手的学生却很少。学生很被动,教师很焦急,课堂气氛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或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一时没找到回答问题的切入点;或者是教师提的问题太突然,学生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或者有的学生想回答,却没有十分的把握,怕答不对会被同学们讥笑,被老师斥责等等。但有时候我们也遇到另外一种情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让学生回答,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仔细听听,其中学生发表的不少见解,很独特,很有创造性。甚…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在向全班同学提出问题时,学生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但是问有没有Volunteers的时候,台下突然变得鸦雀无声.如果教师把某位学生叫起来提问,得到的回答则是:Sorry,I don't know.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我们经常在报刊杂志和公开课的课堂上看到或听到这样的出现了意外的课例,即当教师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中,突然一位学生提出了教师没有预先想到的问题,或学生回答问题时说出的答案教师也没有预见到,于是教师改弦易辙,放弃了原来的方案,以学生类似“奇谈怪论”的问题或者回答为出发点展开讨论进行教学,结果这一课的教学取得了特别的效果。然而在传统教学理念下,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教师是导演或是表演者;教师大都要预先估计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情况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课堂教学计划要周密,结构也要紧…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场面,教师刚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争先发言。这种情况往往有两种原因:一是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一听一看就能回答出来;第二是问题有一定难度,需经过读书思考,而学生惟恐发言落后,没经过充分读书思考就轻率回答,“命中率”极低。我认为这种急于给问题找答案,追求场面效果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教师应当在精心设计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思维,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精心设计问题,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分析教材,摒弃那些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设…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们经常在报刊杂志和公开课的课堂上看到或听到这样的出现了意外的课例,即当教师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中,突然一位学生提出了教师没有预先想到的问题,或学生回答问题时说出的答案教师也没有预见到,于是教师改弦易辙,放弃了原来的方案,以学生类似“奇谈怪论“的问题或者回答为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中的问题最好是学生提出来的,但是,日常教学中常遇到学生提不出问题.或不愿意提出问题的尴尬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两手准备:一方面,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备课的时候.认真研究学生的心智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在教学中才不至于被动。  相似文献   

8.
正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任何中学教学活动中必需的一种教学形态,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教育平台K12上常常有交流:教师课堂教学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在常态课中回答问题并不积极、讨论气氛并不热烈,教师往往启发有加,但学生却无意回答,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低效、滞后;学生往往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不简单得不屑回答,或者很难无法回答,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形成了简单问题不回答、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之后,学生的思维没有按照教师的预想走上正轨,认识没有到位,所做的回答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完全错误。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再一次对学生实施进一步的启发,这便是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再启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逐步完善的。因此,在教师首次实施启发之后,学生的认识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学生的认识达不到应有的范围或浓度,是常见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是学生的思维没有进入应有的状态。诸如:不知道思考什么;不知道朝着什么方向思考;不知道沿着什么路线思考;不知…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之后,学生的思维没有按照教师的预想走上正轨,认识没有到位,所做的回答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完全错误。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再一次对学生实施进一步的启发,这便是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再启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逐步完善的。因此,在教师首次实施启发之后,学生的认识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学生的认识达不到应有的范围或深度,是常见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是学生的思维没有进入应有的状态。诸如:不知道思考什么;不知道朝着什么方向思考;不知道沿着什么路线思考;不知…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读书是为了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品味语言;教师的提问,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读书的目的,检查学生读书的效果。课堂上一些教师往往这样操作:让学生阅读指定的课文或课文中指定的段落后,再提出许多问题。这种操作方式乍看起来大致符合教学常规,但略一思索,弊端就显而易见了:其一,学生在读书中对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充分的思考准备,回答问题时,捉襟见肘,甚至无言以对;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自己上课或听别人上课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或者发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回答之后,教师不知道该如何作出评点和引导,以激活课堂,发展学生。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徐舒 《现代语文》2013,(6):90-91
一、问题的提出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碰到,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回答时,学生的表现往往令人失望。有的同学在翻书;有的同学低着头,就是没有主动回答问题的意愿。任凭教师如何启发,学生就是没有反应。偶尔个别学生抬头看一眼教师,目光和教师有了短暂的接触,便瞬间逃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深知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与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为考试服务,而忽视学生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常有学生提出一些“看似无关,实则有关”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绝不能采取“应该那样”、“本来就是这样”的不负责任的回答。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压抑求知欲,不利于学生探索质疑、求异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发展。例如,在进行“温度计”的教学时,就有学生向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它们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水也是液体,为什么温度计里不装水呢?如果这样回答:“厂家生产的就是这几种”,或“水是不能填充温度计的”。给教和学带来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从一般的反应上看,或者从所接触到的一些实际情况上看,在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不够巩固,是一个相当普遍而且相当严重的问题。如果接触到一些历史教学实际,经常可以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教师讲过新课,为巩固新课提出的问题,由于记忆犹新,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回答出来(有不能答或答得不够好的,或由于理解水平所限;或由于听课时心不在焉)。下次课觉的复习提问,由于有些准备,学生的回答一般说都大致不差。从这些现象上看,似乎情况很好。但是如果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有哪些问题已理解掌握,有哪些问题还没有理解或理解不深刻。这样,在讲解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我把他们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类,再以不同的提问方法指导阅读。在教学中,如遇到比较浅显的问题,如“他是怎么说的”、“他是怎么做的”、“课文是怎么描写叙述的”等,则有意让一般学生来回答,如答得好,也可适当再提出稍难点的问题,如“他为什么这样说”、“他为什么这样做”、“课文为什么这样描写叙述”等,让他继续回答,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提…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物教学》2016,(2):13-14
<正>1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和评价存在的问题1.1提问和评价的不统一性提问和评价的不统一性主要指不连续性与不对应性。不连续性指的是学生在回答完提问后,教师不评价或不予以及时的评价,这样的不连续性对于强化学生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及回答问题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就会失去兴趣与挑战的欲望,就算被迫回答,也只是机械的反应,没有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思考和情感上的共鸣。不对应性指的是教师的评价与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需能力的不  相似文献   

18.
在体育教学或公开课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教师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或哗众取宠;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组织形式杂乱无章,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教学评价随心所欲或隔靴搔痒,没有针对性,对学生学习帮助不大;课后反思总结不到位……剖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重视制定或没有确定一个合理的课时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刘丹 《辽宁教育》2006,(9):36-37
一、改革课堂问答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提问,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有准备好,回答不出来,验面上过不去;或者担心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往往不让学生多提问。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从头讲到尾;要么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稍稍发生偏差,教师就立即给学生以间接或直接的暗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老师的提问学习,自主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非常小,就更不用说创新了。  相似文献   

20.
厉天宝 《上海教育》2010,(11):54-55
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相关问题以及问题链或问题串,试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却经常会看到:问题被提出后,学生或者不会回答,或者不配合回答,或者回答错了,或者没有按照教师设想的思路回答,致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冷场境地。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也为了摆脱困境,草草地结束师生对话,转入下一个话题。这样,教学过程表面上看起来顺畅过渡,危机得以化解,实际上这种有问无答、有问误答、不答不引、误答不导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提问的质量,使课堂提问后应该产生的正效应变成了负效应,导致教师精心准备的问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课堂教学失去了学生知识“生长点”产生以及提高的机会。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中提问前问题的设计,更应该关注问题提出后所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