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全球化中中华武术的生存危机和发展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对"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的探讨入手,就"体育全球化"进行分析,由此引出了"体育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命题,并在此命题下阐述了被同质化的"武术体育"的出现,以及"武术体育"形成的原因和"武术体育"的当代生存形态.通过分析认为:(1)"体育全球化"可说是文化帝国主义向体育文化领域渗透的掩体.(2)在"体育文化帝国主义"挟制下的中华武术,已经被同质化为"武术体育".(3)"武术体育"的当代生存形态主要表现为"折衷主义"路线双轨制的消亡和各拳种技术体系逻辑统一体的解体.(4)武术文化身份的重新确立是武术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抉择,武术各拳种的继承与发展是武术多元进化的必经之路.大力发展武术文化产业是增强中华武术信息流,抑制西方体育对中国身体运动文化控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学校武术教育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武术自近代被选择和重组走进学校,教育成为近现代武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当前的竞技化教学缺乏课程意识,忽略了武术文化的传承是学校武术教育的症结所在,学校武术教育发展需要深刻理解其本质,认识其文化行为,提高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崇德尚武弘扬传统中国武术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清 《中华武术》2005,(4):36-37
(一)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从武术发展的历史看,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术理论中包含着浓厚的古典哲学思想。我国古典哲学中的“道”“气”之说以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理论等,均是武术理沦的重要依据。“气”被视为武术养生的哩论基点;“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拘和谐统一,成为武术运动追求的一大境界;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武术、气功之间有过什么关系?这实在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有关“体育文化”的一段极重要史实。 一、鲁迅作“杂感”反对“保存国粹” 鲁迅(1881-1936年),作为近代最有影响的文学家、思想家,虽届“文人”范畴,却和中国最传统的体育——武术、气功有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面临着两难的文化选择:是摆脱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全球化道路,还是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创新和民族独立形式.武术曾在近代民族危机时刻成为强国强种的文化选择得以步入学校教育领地,经历了近代西方体育文化框架下武术教育的发展模式下的文化错位,武术教育冒着被强势文化和主流体育全球化“化掉”的危险,在强势文化和主流体育制定的全球化“标准”中艰难迈进,举步维艰.追溯传统与创新是全球化趋势下武术教育东方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选择,弘扬民族精神是武术教育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6.
武术在全球化中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术全球化是武术发展由中国而世界“脱域”(吉登斯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表现出对全球化的浪漫化和陌生化、蔓延的“张之江情结”、对竞技武术“手电筒”式批判和对传统武术的美化等倾向。因此,我们认为,武术的全球化应以这样的文化姿态进行当代的武术生产:防止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两种倾向,把持好“个性的让渡”和“个性的保持”的合理张力,以“接着讲、借着讲、通着讲”进行武术现代话语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奥林匹克的复兴看中国竞技武术的奥林匹克之旅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运用虑较法、个案研究法等,从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分析中,提出了中国竞技武术在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应该予以重视的一系列策略:(1)武术进入奥运会,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工作,而应该是对武术全方位的更新;为此,一方面应发掘武术“和谐、和平、完美”的文化内核,另一方面要保持武术现代化“离异“和“回归”的合理张力。(2)把握武术本质特征,用“奥卡姆剃刀”对传统武术技击进行“削枝强干”式文化手术,并根据技术简化和规范的要求,寻求武术技击现代发展的新突破。(3)在武术全球化中应积极扬弃武术现代化中出现的异化——标准化和形式化,克服对武术竞技“裁判导向”认知方式的片面性,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观众导向”的武术发展新思路。(4)培养与武术全球发展相应的国际气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多方合作长期发展的武术全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姜寿海 《武当》2011,(10):30-32
(接上期)(五)中华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种",中国传统武术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应称之为"国术"。武术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一是以城市为中心,推动武术的普及和发展;二是在道学理论和近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武术开始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证武术的中华性,在语言学视角的关注下,“武术”、“武技”、“中国(中华)武术”等词语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阐释与说明。研究认为:“武术”词语标识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武技”词语标识了世界各族共同的文化,“中国(中华)武术”词语削弱了“武术”的中华性。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冲突与武术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华武术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认为:中华武术因吸纳了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而提高了其观赏性、规范化和现代化程度;但中华武术不可完全模仿西方文化,应将武术“西化”转变为武术“化西”,既要保持传统,又要融会中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体系,实现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重建。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现代性的视角对武林“约架”进行了定性研究。认为“约架”事件的多次发生是传统武术现代适应危机的表象,并从与武术相关的大众潜意识的价值判断——“武无第二”和现阶段整体国民心态——“虚骄”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运用大历史观、大武术观,提出了:武术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是“文化”不断将“技击”的外在张力关进“笼子”里的历史过程;武术“技击”和“文化”之间立统一的矛盾是武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多场域中武术“技击”和“文化”的动态博弈和平衡是武术发展的基本面貌;传统武术“技击”的最终呈现是“三因素矛盾综合体”等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破除传统武术现代性危机,加快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为主要视角,重新审视近代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事实,通过剖析近代武术文化生产的时代特征,从权力与知识的角度阐释近代社会精英参与并主导武术文化范式变革的本质。研究认为:在近代“救亡”主题下,社会精英的介入改变了武术原有的权力结构和知识生产的“小传统”形态,使武术在文化范式上进入“大传统”的范畴之内。而武术救亡作为社会精英理念的“顶层设计”,则须经过“知识”的俗世化才能够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最终形成近代国家救亡全民化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武术的演进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特点对于相应地域武术文化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武术流行的“南拳北腿”之说形象地概括了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南北武术差异.持续不断的军事战争对于中原、荆楚等地域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规模移民促进了地域武术之间的交汇、融合,同时也产生了巴蜀、岭南等地域武术文化的相应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征对于地域武术的整体风格影响同样显著,齐鲁武术因为处于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而深蕴教化和德行内涵,吴越作为近代中华文化发展先行地区的特点则使得吴越武术应时而动,成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近代转型的先行者.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全新的战略主题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然而现有的小学武术教学,在实现发展学生武术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着武术技战术“简单化”、武术历史文化教育“缺漏”;武术课堂内、外分离,不能实现有机统一;以及武德教育的缺失等阻碍[1]。  相似文献   

15.
从春秋战国时期武侠的兴起看武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春秋战国时期武侠的兴起看武术的发展姜周存侠与儒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社会阶层,它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先秦时代,并一直延续到近代。侠与儒的文化精神都带有某种“超越意义”,产生着广泛而持久的心理影响,并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因此研究中国历...  相似文献   

16.
近代火器在战场上的广泛运用,使武术的军事技能逐渐下降。但在近代中国革命斗争过程中,革命先驱运用中国武术格杀技法,同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取得了新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此过程中,革命者和普通百姓,乃至出家僧道之人都勤练武艺,以武杀敌,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所展现的大无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精神长城。分析这一时段的中国武术文化,对其进行解读,以了解近代武术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存在的基于自身文化传统而对“他者”文化产生的与其文化本质不相符的解读是在所难免的。当今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重振文化的辉煌,改变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单向透支”和“文化赤字”现象十分必要。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近代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受“文化误读”的影响,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结果的历史意义需要我们进行及时的反思,以利于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自1916年进入学校教育体系至今,已有100多年学校武术发展史,从最初的“强国强种”“尚武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强身健体”“活跃身心”再到新世纪力图走出国门的“奥运武术”,几经风雨,走到现在实属不易。越是优秀的东西越能走的更远,武术代表着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理应传承下去,但是,武术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学校武术的发展,现状越来越令人担忧。学校武术“操化”“泛竞技化”严重制约武术的个性发展,教学内容、模式的单一枯燥和武术教育的文化缺失等问题,使学校武术教育“渐行渐远”,以至“名存实亡”。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当前学校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学校武术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当代武术文化的表现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属于文化、高于体育”已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武术是什么?”的本源性问题却尚未得到圆满的回答。武术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字自身的局限性特点,使任何一个关于武术的概念都会产生自身难以避免的缺陷,所以,给“武术”或“武术文化”下一个定义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武术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对武术的全面把握要与时代的发展和对武术的认知相结合。通观当代融入人们视野中的武术,从文化的整体观出发,可分为四种形态,即“文化的武术”、“教育的武术”、“艺术的武术”、“体育的武术”。这种分类概括了武术文化的主体内容,提出了武术概念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20.
温冰 《武当》2013,(10):39-41
武当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华武术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风雨历程,武当武术在孕育、萌芽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粘附和涵摄,逐渐形成了以儒、道、释等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兵法学、原始宗教学等文化内容为内核的,以艺、技、气、医等外部形态特征为武术外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性体育项目。特别是其“内功外拳”的武术理念和“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内功动养机制,在中华武林独树~帜。武当武术丰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的社会空间,精深的思想内涵,在健康理念的时空,正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广泛的影响着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