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人是"一个信息化、全息性的巨复杂适应系统"——"信息复杂全息人"假设,对"事"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除以物为主体而形成的"事"之外,还包括以非物为主体的"事"。事成为物,物动为事。物动为"物事",人动为"人事";"人事"有动作事素、意识事素、人际事素、人物事素之别。在这四个层次的人事中,动作事素是基础,意识事素是灵魂,人际事素是关键,人物事素是核心。  相似文献   

2.
"ご返事"和"お返事"是书写邮件时常用的两个合成词。但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ご返事"和"お返事"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日语学习者都比较困惑。虽然是很简单的两个词,但由于他们用法相似,所以很容易混淆。并且纵观现下研究成果,止步于敬语形式上的「お,ご」的研究。而关于详细解释"ご返事"和"お返事"的使用形式研究确是少之又少。由此,综上这些是我们对它的使用举棋不定的原因。本文主要首先利用前人研究来对"ご返事"和"お返事"重新定义。并利用「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来收集相关用例来分析两者区别及其使用方法。根据以上研究方法发现,"お返事"要比"ご返事"的使用频率高些,更重要的是发现在重要正式的场合更多使用的是"お返事"而不是"ご返事"。  相似文献   

3.
推类是中国古代推理的主要模式。其结构通常由"言事"与"言道"两个部分组成。"言事"与"言道"的核心是"喻"。其理论根据是:所言事与道之间共同存在的"义"。找到事与道之间共同的"义",便可"扶义而动,推理而行"。由"事"理过渡到"道"理。推类的本质是论证。如果我们较好地掌握了"言事"与"言道"这二者的关系及"引譬"、"援类"的思维方式,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和丰富我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首先界定了"一事"的范围,其应当包括一个违法行为和同一违法行为,一个违法行为包括单纯的一事和法定的一事,同一违法行为则是指同一性质的多个违法行为;其次,界定了"不再罚"的含义,将其分为一事不再理,一事不再罚和一事不再同种罚,依次分析了对于这三种情况应如何理解"一事不再罚",剖析了"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故事是丰富、宝贵的教育资源。课始,引"事"激浪,调节教育节氛;课中,观"事"选浪,释"事"扬浪,再掀教育波澜;课尾,近"事"助浪,远"事"逐浪,留有教育余味,从而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竹影》(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是一篇充满童趣的优美课文。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时,多数是"以事为本",即以"看人影""画人影""画竹影""论国画"等几件有趣的事为主线展开教学。"以事为本"地解读教材,固然没有什么大碍。因为教材的编著者也有意让大家"以事为本"地展开教学——课文的题目是"竹影",显然指向的是"事";课文  相似文献   

7.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叙事与感悟有机结合,二是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位教师均能根据课文表达上的这两个特点来设计教学。一是"事"与"理"结合。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不"孤立",而是与"事"有机结合,或在"事"中渗透"理",或以"事"  相似文献   

8.
"故事化"叙事欲望源于史官群体为了挽救其在先秦时期文化政治地位的坠失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姿态,由此也奠定先秦史传文献"事语"这一文体形态。先秦"事语"文献可以从编年体、"事"与"语"之间组合两个角度进行形态学划分。按照前一标准,"事语体"可划分为编年体"事语"与本末体"事语"两大类型;按照后一标准,大致可划分为言显事隐、言隐事显及言事并重三种形态。这些次生态文本之间存在交叉融汇的地方,言显事隐、言隐事显及言事并重这些形态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与编年体结合,甚至互相之间可以被有机组合在同一文本中。站在演进的立场上看,言事并重的叙事模式高于言显事隐、言隐事显这两种类型,当言事并重方式出现之后,先秦史官群体的叙事技巧已臻于完善,从而预示纪传体文献的即将出场。  相似文献   

9.
快乐的暑假过去了,我过得多彩而充实,暑假"吃"事、"玩"事、"唱"事……不过让我哈哈大笑的是那件暑假"鸡"事。那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外公外婆家,外婆马上烧水要炖鸡汤给我们补补身子。我卷起袖子和裤角,向一只又肥又胖的公鸡冲  相似文献   

10.
对"历史"有哲学角度的定义,但也有"历史"角度的定义,即"事"与"记事"。"事"与"记事"组成了"历史"的两个层面。尽管"往事"是客观的,但历史记录的方式是随人类科技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变。其中,事、人、时、地是"历史"的四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叶燮在<原诗>中把审美客体概括为"理、事、情",其中"理"是三者之根本,统领"事"与"情",认为"理者与道为体,事与情总贯乎其中","理"与"道"具有相同的属性,决定"事"与"情"之用.同时形而上之"理"在艺术中又是以审美化的方式而存在的,即叶氏所谓"幽渺以为理".  相似文献   

12.
捐款     
当星星姐姐还是一颗小星星的时候,星爸就对我说:"在渐渐长大的路上,你会经历很多事,这些事也许能让你笑,也许能让你哭,但这些事情都是你人生的阅历,是宝贵的生活经验,是一笔人生财富。所以,这些事对你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事。"这一期小鬼擂台的主题就是——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我相信每个人都做过。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故事化"是一个有待构建的命题。本文从作文教学"故事化"的视角出发,通过"事感""事意""事性"三个层次,分别阐述了作文教学中素材的确定、学生写作能力的驱动机制和作文教学"故事化"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中引入"意境"来探讨元曲之美,并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来概括元剧之文章"有意境"的特征.其中"述事则如其口出"一句常常被错误引用成"述事则如出其口"或者"述事则如其出口",所以容易对王国维的"戏曲意境"说错误地阐释."述事则如其口出"的引入是王国维"戏曲意境"同"诗词意境"不同的关键.实际上,王国维在"戏曲意境"说中引入"述事"多受尼采悲剧理论的影响,里面贯穿的是尼采的酒神、日神精神,而元杂剧也正是以这种悲剧精神为源动力,以"意兴所至"为创作法则,才得以构建"有意境"的作品世界.  相似文献   

15.
典心口水铺     
朱朱:话说买了"开"最后悔的事,是啥知道不?就是买了"开"没有寄评刊;最最后悔的事,是啥知道不?就是寄了评刊,字写得不清楚;最最最后悔的事,是啥知道不?就是字写清楚了,地址没有  相似文献   

16.
"扶义而动,推理而行"——引譬、援类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推类是中国古代推理的主要模式.其结构通常由言事与言道两个部分组成.言事与言道的核心是"喻".其理论根据是:所言事与道之间共同存在的"义".找到事与道之间共同的"义",便可"扶义而动,推理而行".由"事"理过渡到"道"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对湖北省"以钱养事"改革所进行的历史性回顾与评价,认为"以钱养事"改革不是后税改时期基层政府的"甩包袱"行为,传统的"七站八所"无法承载农村公共服务责任是其重要原因;遵循市场化原则和社会化方向基础上的政府农村工作方法探索是其发展方向,"以钱养事"改革是一个需要上下联动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欧阳詹<李评事公进示文集以诗赠之>中"李评事"有职无名,不知为何人.文章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从年龄、任职、诗文成就等三方面论述了"李评事"可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益.  相似文献   

19.
<孝经>首章提出了行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事亲最基本的要求是守身.在儒家"家国天下'观之下,将事亲孝转化为事君忠,其意义也不仅仅是"忠君",而是为国尽忠.事君为国,方能建功立业,扬名显亲,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20.
西周穆王时器《癎甗》铭文中有"夗事"一词,其意犹"转事",多指派属下往上级贵族处服务或任职。这是和谐上下级贵族关系的一种办法,也是虔诚致敬于上级贵族的表示。大概同一时期的《长盉》铭文虽然没有出现"夗事"一词,但其内容与"夗事"一致,也反映了西周时期荐臣的情况。西周铜器铭文所见的荐臣之事,实开春秋战国时期"荐贤"潮流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