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忠孝节义是儒家学说的精神支柱和核心。其中气节很被儒士们看重,按照儒家思想来看,节就是要求做人要有骨气、有正气。古人云刑不上大夫,历代的文人士子都以气节自重,以节操自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大丈夫是士子们的楷模与标准。所谓宁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舍生取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等就是对气节的最好诠释,是古之士大夫为坚守气节而遵循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节选)一文,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节选)一文,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的传檄声讨,是伟大民族精英在身处残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文章催人泪下,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堪称是一篇千古奇文。学习此文,让我们走… 相似文献
4.
大川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4)
在司马迁留给世人的巨著中,《报任安书》称得上是一篇精采之作。当任安被处极刑之前,司马迁怀着怨悱愤激之情,给他回了一封长信,意在说明自己“身残处秽”,对推贤进士、出面救援表示无能为力,实则阐述了自己对修身、奋志、荣辱、名节的根本态度。其情感之真切,语言之凝练,譬喻之精当,哲理之深刻,令人赞叹不已。两千多 相似文献
5.
6.
司马迁在其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 相似文献
7.
大方之家都认为《史记·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两文是《史记》中最能体现司马迁思想与精神的经典之文。要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和《史记》的内蕴,不可不先必读《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学习了《报任安书》一文之后,笔者感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司马迁的爱和恨的思想。他的这种爱和恨隐晦而不可直言,因为"有些话是司马迁不愿说而不能不 相似文献
8.
许振东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18(1):45-48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晚年答复任安的一封书信。由信大致可见司马迁生死观的特色;承认生死是客观自然的现象,不反对全身避祸,自我维护,强调人格的独立和人的自身尊严;肯定有价值的从容赴死;歌颂“虽被万戮”而无悔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9.
肖兴国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他之所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最终用生命铸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史记》 ,有赖于正确的生死观做为他“腐刑”后继续“苟活”的精神支柱。他的“人固有一死 ,死 ,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罕譬 ,片言居要 ,百意烛照 ,感悟生命 ,洞明人生 ,彪炳千古 ,震响史册 ,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 ,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 相似文献
10.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是我们现在仅见的除了<史记>以外的司马迁的作品;也是我们唯一能见到的司马迁直抒胸臆披露心声的作品.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相似文献
11.
《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给其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此书中,司马迁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极大的痛苦,表现出了他为理想而忍辱负重的不屈意志,阅读《报任少卿书》,似在阅读司马迁饱含血泪的人生之路,从中可感受到司马迁高尚而独立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史记》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巨著,而司马迁能成为巨著的执笔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亲司马谈。司马谈要求司马迁“绍时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使司马迁在述史时具有了哲理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而司马谈述史欲论载的是“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这使司马迁在人物塑造选择方面有所取舍,又能做到以人折射历史发展的态势;司马谈身为太史有着中国史学家高尚的品德和执着精神这深深地影响着司马迁,以致他身处逆境时仍能隐忍苛活,以史学家的正直实录精神记载历史,并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历史,重视人事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吸纳了我国先秦时期关于文学语言的片断论述,在写作《史记》的过程中,予以发扬光大,在作品语言、作家主体、叙事策略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史记特色的比较系统的文学语言思想,从而把《史记》的文学语言成就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刘伟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8(1):18-21
《报任安书》隐含了极其丰富的人生意蕴,它以悲壮淋漓的行文意气,表述了司马迁“扬名显身”的人生道路、“重于泰山”的生死决择、“发愤”作史的著书理论,集中体现了司马迁悲壮浓烈的人生构建,成为永世垂范的生命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方坚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0):92-95
司马迁将项羽的英雄品格定格于主流历史话语系统中,并非出于个人臆断。从文化层面来看,司马迁完成对项羽的英雄化塑造,是源于史家精神的英雄主义人格特征,楚文化的熏染及对侠义精神的自觉继承。 相似文献
16.
段从学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6):15-15
1938年3月14日,重庆《新民报·血潮》副刊上,以《作为一条消息》为题,刊登了茅盾致该刊主编沈起予的一封信,为即将创刊的《文艺阵地》约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全集》和《茅盾全集补遗》,均未收录这封书信,几种茅盾年谱,亦未注意到此信之存在。据此,这封信应该是未被收 相似文献
17.
汪耀明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6(2):80-84
比较司马迁、班固文学思想的同异颇有意义。两者都注重反映现实、褒善贬恶,追求写人传神、叙事精彩,赞同文学源于生活,提出文学为时代政治服务,肯定屈原作品和汉赋,运用以文传人的立传方法与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相同之处体现出实录精神。两者不同之处是创作倾向的区别、文学源泉认识的差别、美刺理论重点的不同、评价屈原作品和史记之异。不同原因在于所处时代思想文化状况不同、文学风气不同、两人思想认识不同。 相似文献
18.
徐特立 《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16-16
1941年10月,徐特立花6元边币买了一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送给徐乾,并在书的扉页上写了一段话,勉励徐乾加强学习。徐乾一直珍藏着这本书,并努力实践徐老的教诲。为表示对本刊的支持,徐乾老人同意本刊首次将该信全文发表: 相似文献
19.
孙小泉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31(4):132-135
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和《儒林列传》等几个篇章中,系统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以至西汉前期儒学的兴废与发展状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儒学史。它可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的儒学,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弟子及孟子、荀子;秦汉之际的儒学,此时六艺湮没;汉代儒学,其代表人物为诸学者及学官。纵观整个儒学史,司马迁的写作始终围绕着两个重点:一、儒学与六艺的关系;二、儒学在各个时代的不同遭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