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蒲松龄《促织》(高中《语》第四册,人教社1998年6月版)一中,有这样一句话:“(成名)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引中的着重号为笔所加,下同)对此句中的“蹲石鳞鳞”一语,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蹲踞着的一块块石头像鱼鳞排列。”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之后,许多失意的文人往往以"归去来"相标榜,津津乐道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对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去>),论者们也似乎多见其乐,未详其忧,窃以为不取也.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悔悟与畅快之情溢于言表!归隐生活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4.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课注释“三径”为“院中的小路”,这不算错。但这句话的真正所指却没有讲清,“三径”实指隐居。《三辅决录》:西汉人“蒋羽,字元卿,舍中三径,惟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这是说蒋调过着隐居生活,院子里有三条路,以便羊仲、求仲与他交住,而不再接待其他客人。这三个人都是不做官逃避名位的。所以,正确理解“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是:“离从前的隐居生活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我的气节却没有改变(松菊是忠贞坚强的象征)”,这句话明为写实,实是抒情,读不知其出典,是很难领会陶渊明的言外之旨的。  相似文献   

5.
对陶渊明“归去来兮”的解释似有定论,众多版本都解释为:“归去来兮,即‘归去’的意思。‘来’在这里是语气词,无实意,‘兮’语气词,多用于韵的句末或句中,表示停顿或感叹。”人教版教材的课后注释也持这种说法。笔查看相关资料,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以为将“归去来”解释为“归去”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布局谋篇,前人有以为疵病者,金人王若虚之论可为代表:  相似文献   

7.
陶晓跃 《师道》2005,(8):25-26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41岁时,辞去仅任了八十余天的彭泽令后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淡远、疏放而拙朴,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是诗人灵魂深处的歌。  相似文献   

8.
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一些研究者包括中学语文教参,都认为它体现了作者在摆脱腐朽官场、归居田园之后的轻松愉悦、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流露出陶渊明一种听其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态  相似文献   

9.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看来,这位靖节先生在辞官之前,还是作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他终于发现,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心灵受形体的役使。于是下定决心,不怕贫穷,排除疑虑,去归隐山林。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收录了陶渊明的经典名篇《归去来兮辞》一文,教材给短语"生生所资"中的"生生"作了注释,将其解释为动宾短语"维持生活".此释义值得商榷.综合工具书对"生"以及"生生"义项作出的解释、权威学者相关注解、旁证资料以及语境等方面来看,"生生"应理解为名词"生活".  相似文献   

11.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士文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归去来兮辞》时,我们往往要分析到这样一个问题: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隐?下面,就笔者的观点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3.
章惠娟 《学语文》2005,(3):15-15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决定远离官场,同上流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所以,辞中言:“归去来兮,请恩交以绝游。”同时,它又是陶渊明畅想别一种人生的画卷,所以,辞中又言:“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若是如此,读这篇辞,我们定能读到陶渊明如释重负的轻松,如入佳境的愉悦。但是,细细一品,那轻松背后却有沉重,那愉悦背后却有无奈。陶渊明因何而沉重。因何而无奈?追其原因,就不能不提及被士人们推举为圣人的孔子。  相似文献   

14.
《归去来兮辞》(下面简称《归》)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此诗,扑面而来的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士文化。  相似文献   

15.
《古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对诸葛亮《出师表》中“崩殂”的注释称:旧称皇帝死为“崩”或“殂”。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语》课本(试用本)对“崩殂”的注释也采用此说。笔认为此注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6.
回家的感觉真好,这是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的《归去来兮辞》中作者所流淌出的一种情怀。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那样地喜欢归隐回家呢?个中缘由,不妨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解读。  相似文献   

17.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体现陶渊明出处行藏的一篇重要作品,文中表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和回归田园的喜悦。本文以生态批评为视角,深入剖析其思想内容,试图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杨宝生<"植杖"释义勘正>(<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以下简称<勘正>)认为此"杖"不是"手杖"而是"犁杖".这一"勘正"其实是以正为误,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迎取”释义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宛 《学语文》2005,(1):46-46
《孔雀东南飞》是千古传诵的汉乐府名篇,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将其收入。其中,“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中“迎取”一词,教材注释为:“迎接你回家。”这个注释没有解释“取”字,不确。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前期生活主要指陶渊明的少年,青年及壮年的前一阶段,陶渊明的前期生活又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第一时期,陶渊明29岁之前,这一时期的生活主要是种田和读书,第二时期,陶渊明29-41岁,这一时期是陶渊明矛盾生活的开始,也是他经历最丰富的时期,对于其思想的最终形成,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一时期他先后有过五次出仕。《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最重要的作品,即总结了其半生的生活,又提示了其归耕隐居的独特意义。对于了解聊渊明的人格和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