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儿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从暑假我就开始发愁:女儿就要正式学写作文了,可怎么办?用我的那点写作水平去辅导她,自己都觉得难为情。平时也常常听一些父母说起自己的孩子如何怕写作文,写到作文就要问父母,时间越长依赖性越强,弄到最后,父母比孩子还怕。我可不想让自己也落入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常听得许多父母讲,现在的父母做得真是辛苦,管孩子吃管孩子穿,更重要的还要让孩子有出息,别落在别人家孩子的后面,刚刚上了幼儿园就要考虑要上哪所小学,上了小学往往发现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孩子学习更有自觉性,于是父母们真的就有些心力交瘁。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与付出相对应的,肯定是有所得。静下心来想想父母从孩子身上得到了什么,我想最大的收获是成长,是父母作为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我的家,并不十分富裕,父母为了培养我,自己省吃俭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普天下每个父母的心愿。父母从来不让我做家务以及料理家中的小事,因而我并不懂得自己是家庭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应该为集体做些什么。然而去年春天,我却第一次感到——我也是集体的一员。去年春天,母亲由于工作不适应而病例了,父亲  相似文献   

4.
1997年12月8日10时整,在辽宁省抚顺青台子监狱接待室里,一对母子在抱头痛哭,这对母子已经二十多年没见过面了。哭得死去活来的小伙子叫张锐,哭后他平静下来了:“妈,你们既然都不要我,为什么要生我?’还在流着泪的母亲马秀芬给儿子讲着过去往事,儿子也把自己二十多年经历告诉了母亲。于是,我们知道了这个让人流泪让人伤痛让人思考的真实的故事。1974年春天,张锐才4岁,可他就要永远离开妈妈了,也几乎是永远离开爸爸了。小张锐的父母离婚了,他判给了父亲,母亲含着泪离开了家,可父亲并没有和他生活在一起,而是把他送到了奶奶家…  相似文献   

5.
正娜娜姐姐:你好!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九月份就要升入初中了。进入初中,我就要开始住宿生活。一想到这,我就怕得浑身发毛。离开父母的怀抱,生活能自理吗?和同学在一起,能愉快相处吗?一个个问号都在缠着我,让我觉得恐慌苦闷。欣欣  相似文献   

6.
倪志燕 《山东教育》2005,(30):39-39
三年一轮,这一次,我又回到了小班,我从心底喜欢这些刚入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天真烂漫,纯洁无邪,犹如天使一般时刻洼人感到幸福。九月,这群天使生平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怀抱来到幼儿园,真是让父母牵肠挂肚,坐立不安,我能感受到父母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同样也能理解父母的那份焦虑不安。因此,我一直在努力,不断改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立志做得更好,让每一位父母更放心。  相似文献   

7.
可能是因为自己长大了,时时会想起父母的不容易.也可能是我早已和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说再见了,也告诉自己很多事情我不能不想了.社会是个大群体,也是我以后的归宿,为何不做个前期煅炼,而且也能减轻点家里的负担.很多事情都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一次让我真正的明白了.  相似文献   

8.
隐形的翅膀     
新学期伊始,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其中学生大部分是住校生。一开始,我很引以为荣:班里的学生都很乖巧听话,课堂上气氛活跃,卫生、纪律井然有序……我期待着这良好的局面能够持续下去。可是好景不长,一节自习课上,我正在班里来回巡视着,学生小颜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家,我能请假回家吗?”看着她闷闷不乐的样子,我的心一软,是啊,学生从小没离开过家,没离开过父母的怀抱,现在让他们一周才回家一次,能不想家吗?  相似文献   

9.
每当听别人说起小时候吃的糖三角,我就不免有些怅然。我小的时候,挨饿的记忆倒是没有,可稍微讲究、精致点儿的美食享受,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是空白。也许正是缘于自己小时候有很多缺失吧,所以有了孩子以后,只要条件允许,我尽可能让孩子享受到一个普通温馨家庭应该享受和体验到的一切。做父母的在潜意识里都不愿让自己生命中曾经的缺憾,也同样成为儿女生命中的缺憾。前几天有位博友给我留言说:你那么疼爱宝贝儿子,会把儿子的嘴吃刁了。等上了大学,会吃不惯食堂的饭菜。我想,孩子离开父母离开家以后,会很快适应新环境的。人这辈子,  相似文献   

10.
陈山木 《新读写》2008,(3):50-50
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作为独立的个体接触社会,体验社会。人生就在这第一次中放射光彩,催生出精神礼花。真的,行走大别山让我成长,让我成熟,我感觉于一日之内、一步之间,让一个懵懂无知的顽童跨入了成人的行列。  相似文献   

11.
有一天,我的孩子忽然对我讲:“我已经长大了,你们不要什么都管,我自己会做。”我一想,也对,人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加入社会生活。于是,我一改从前的管教方式,尽可能多地为他提供学习、生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去积累实际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2.
和父母共进晚餐是我生活中的一个亮点晚饭是一日三餐里最重要的一餐。而在我看来,在家里吃饭,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是最能让我感到家的温馨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可以抽出时间来给我做晚饭,和我一起吃晚饭。饭虽然不丰盛,但我吃起来很开心,好像每一顿饭都倾注了他们的爱。进入初二了,学习紧张起来,每天放学都会有一大堆的功课要赶,为了使自己提高成绩,做完作业还需做大量的习题。吃饭的时间也会随之一拖再拖,可晚饭的“质量”却绝不会改变。爸妈很看重我的晚饭,在饭桌上我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记得有一次,爸爸做了两道菜:家常豆腐、…  相似文献   

13.
让他独立     
《红领巾》2005,(9)
在美国,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日起,他就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父母从不勉强孩子做什么,而是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不满一周岁的孩子,当他们能自己捧奶瓶喝奶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喝。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一般来说,孩子完成高中学业,不管他们是进大学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就是他们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绝大多数青年就离开家走上了自我奋斗的道路。让他独立  相似文献   

14.
常听得许多父母讲,现在的父母做得真是辛苦,管孩子吃管孩子穿,更重要的还要让孩子有出息,别落在别人家孩子的后面,刚刚上了幼儿园就要考虑要上哪所小学,上了小学往往发现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孩子学习更有自觉性,于是父母们真的就有些心力交瘁。  相似文献   

15.
情结     
我们这儿上六年级就要住校。那年我只有1l岁,到了新学校,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是认识的,老师也不认识,新环境使我感到特别陌生。第一次离开家,又特别想念父母,于是我经常独自在座位上流眼泪。有一天,老师说:"有一本《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杂志,历届同学都喜欢,对学习很有帮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订。"我正在踌躇,老师拿来了一本《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让大家传看,有些"霸道"的同学一把就抢走了。这本杂志在  相似文献   

16.
我的家是个和平之地,家虽小,却是和气融融.在外,经常听见同学讲父母打架,摔碗、打脸、撕扯,让人害怕,我却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说:"我家很和平!"在家,我也几乎天天都能听到楼上的夫妻在吵架,碗、花瓶、扫把,扔起来似乎一点都不心疼,女的尖厉的声音带着哭腔:"我要杀了你!""我们离婚!"我听得心寒胆战,全身发凉.与之相比,我的家是和平的,少有争吵,我出生14年以来,父母只有几次争吵.偶尔,我们做了错事,被打几下,没几天也就忘了.总体来说,我们家每天嘻嘻哈哈的,过得平淡安宁.  相似文献   

17.
常听到父母们发出这样的埋怨:“现在的孩子太能消费了,花父母的钱不知道心疼。我儿子每个星期都要去麦当劳,一次不去就闹情绪,还说我们不爱他。他每个月的零花钱怎么也得300多元,不是请同学吃饭,就是买小玩具,要不就去打游戏。我们说他花钱多,他不以为然,说‘才300多元,我们每个月赚3000元多呢!’唉,孩子哪里知道父母的苦啊!”“孩子太没责任心了,自己的事情根本不放在心上。每天都好像是我们做父母的在替他上学,要为他收拾书包、带上学的用品,要帮助他检查作业。如果一次忘记了就要被埋怨,哭着说都怪我们不给他拿桌套、鞋套、橡皮等,被老师…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和班上的幼师生到上海郊县一个乡里学农。学农之初,我独自思忖:这批姑娘自小便娇生惯养,没离开过父母,到乡下能过得惯么?要稳定她们的情绪,使她们不至于“想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搞好伙食”。如做一道新鲜可口的“蟹粉狮子头”让她们大嚼一顿,吃个痛快,从而使其乐而忘返,不再想家。再说,这些姑娘向来是“一不当家理财,二不烧饭做  相似文献   

19.
丁丁是家里的“小皇帝”,爸爸和妈妈总是娇惯他,以致于到了中班还要老师帮他穿衣服、叠被子。为了增强丁丁的自理能力,老师不知建议过多少次,希望父母不要溺爱孩子,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可是家长却不愿孩子吃苦受累。经过观察,我发现丁丁很热衷玩“娃娃家”,而且经常当“爸爸”。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次“娃娃家”的游戏中,我问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做一次娃娃家里的孩子,谁愿意当爸爸?”“我”。丁丁立刻跳了起来。“丁丁,你为什么要当爸爸呢?”“因为当爸爸很舒服,什么都不用干,孩子还要听我的。”听了他的…  相似文献   

20.
孩子都天性爱玩,我也不例外.我读小学的时候最享受的,就是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响起,我并不为即将到来的周末感到兴奋,而是期待于周五下午放学后短暂的玩耍. 因为大学里环境相对安全,所以父母一般都会同意我和几个同学去玩,而且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玩到天黑才回家.鉴于我每次都十分守信,父母对我很是信赖.然而有一次,一个稍微胆大的同学提议几个人一起去广场的新华书店,大家欢呼雀跃地同意了.我清楚家人是不会让我这样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女孩离开父母走那么"远"的.但我为了一时的开心,还是向父母撒谎说去同学家过生日,并偷偷拿了自己的压岁钱,与同学会合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