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韬奋(1895—1944)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的新闻出版理论和经验,内容十分丰富,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仅就个人学习韬奋著作时的感受,简介他在经营工作方面所坚守的几条原则。一条铁则:不接受任何方面一文钱 1936年6月,韬奋在香港《生活日报》时,“广东王”陈济棠派一位P先生赴港请他到广州谈“抗战问题”。那位P先生说:“陈老总觉得文人生活艰苦,如果你同意的话,他想送给你3000元,聊表微意。”韬奋当即谢绝说:“我办报办刊物,向来以不接受任何方面一文钱为铁则。”  相似文献   

2.
第四章 善经营 1.根本还是在内容 关于书刊出版经营方面的理念,韬奋在《经历》一书中有过相当全面的记述.他认为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创造的精神,而创造的精神则主要在于内容.在该书“几个原则”这一章里,他开宗明义强调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在比较全面地谈到几个方面的原则之后,最后还是突出强调道:“但是根本还是在刊物的内容.内容如果真能使读者感到满意,或至少有相当的满意,推广的前途是不足虑的.否则推广方面愈用工夫,结果反而愈糟,因为读者感觉到宣传的名不副实,一看之后就不想再看,反而阻碍了未来推广的效能.” (三联书店.韬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97)可见,在韬奋看来,他所提倡的竭诚为读者服务,首先要从出版物的内容上去做好服务.  相似文献   

3.
韬奋同志当年接办《生活》周刊时,曾公开提出要把这份刊物办得“没有一个错字”。他知道这是非常难的,但还是决心以此为“鹄的”,为此,“看校样时的聚精会神,就和在写作的时候一样”;“每期校样要三次,有的时候,简直不仅是校,竟是重新修订了一次”。这里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敬业精神,更是一种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4.
秦超 《军事记者》2010,(2):33-35
理论理喻理性——冲动时冷静,激愤时理性。王松苗坚持“法眼”做新闻,追求正义、公平,更寻求着如何慰藉“受伤的心” 王松苗是性情中人,这从他获得长江韬奋奖后,那充满豪气的获奖感言中就可见一斑:韬光养晦积蓄法治力量,奋发图强提升检察报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信用对于出版事业的重要意义韬奋主编的报刊和他主持的生活书店,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信用。韬奋常常怀着激动的心情来描述广大读者对他的刊物和书店的关心支持和亲密无间的关系。三十年代的许多人,特别是青年男女,不但把韬奋和他主编的报刊看成“良师益友”,对于他们的教育、意见和建议,言听计从,有些人甚至把生活书店的每一个职员都看作“圣人”(见《韬奋文集》第三卷485页)。有的读者因为夫人要生产,托他们代为物色好的产科医院;有的读者因为吃官司,托他们代为介绍可靠的律师;有的女青年把对母亲都不  相似文献   

6.
韬奋一生主办过六刊一报,《生活》周刊于1926年创设的“读者信箱”专栏是他最早与读者建立的信息通道。此后,他坚持亲自拆阅和认真答复读者来信,一直贯穿于韬奋18年的新闻、出版生涯,成为他须臾不离的办刊法宝。韬奋曾把办好“读者信箱”专栏当作重要经验之一,他对夏衍讲:办好刊物的经验是亲自抓“一头一尾”。“头”是社论,而“尾”,就是答读者来信。通过它,韬奋不仅实现了早期“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鹄的”的办刊目的,也在与广大读者的精神互动之中汲取力量,逐渐认清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在努力追求实现广大群众的最高利益的同时,完成了由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到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邹韬奋的编辑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邹恩润,“韬奋”是他从1928年起经常使用的笔名,表示要韬光养晦,奋斗不懈的意思;祖籍江西余江县,生于福建延平,一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和革命救国事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政论家。1944年,他不幸在上海病逝,延安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由周恩来、邓颖超、周扬等拟订并经毛泽东批阅的《纪念和追悼韬奋先生办法》,周恩来亲笔加上了“提议以韬奋为出版事业模范”的内容。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一致确认先生是中国新民…  相似文献   

8.
邹韬奋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里,从小受到的是封建思想和旧礼教的“熏陶”,刚满5岁时,就开始读《三字经》。1909年春,经过八年多儒家文化的“启蒙”后,韬奋走出了家塾,考进了福州工业学校,开始接受“洋学堂”的教育。1912年10月,韬奋1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把他带到上海,报考南洋大学附属高等小学。当时已开学一个多月了,而4年级中正好有一缺额。经沈叔速校长亲自主持考试后,韬奋作为插班生进入该校,开始了他在上海的求学生涯。(-)南洋大学当时已经是国内著名的工程学校,由附小毕业可直接升中院(即附中),中院毕业可直接…  相似文献   

9.
6月25日下午,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韬奋基金会”成立大会,首都新闻出版界新老同志济济一堂。在诸多老同志中,夏衍同志被人搀扶着走进来,我想起他的《懒寻旧梦录》,书中写到他同韬奋曾合作办报的可贵经历。夏衍与韬奋,一人已逝,一人尚健,但他们的办报经验却是永远值得汲取的。记得夏衍同志在香港曾问韬奋办刊物有何经验,韬奋回答,他的经验是“抓头尾”。“头”就是社论,“尾”就是读者信箱。读到这里,我似乎大有所悟,不但认识了韬奋办报思想的精华,而且这“抓头尾”三个字也触动了现在我们新闻工作人员中的某些痛处。 50年前,我是韬奋所办刊物的读者,他所辛勤培植的那些刊物的坎坷经历,我至今还能记得很清楚。他那些多次改名换姓的刊物,大多是周刊,每周一本,而编辑者却只他一人(后来事业扩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在南京政治学院招待所,我们访问了应邀来南京讲学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副教授丁淦林。这位长期从事邹韬奋思想研究的新闻教育工作者,自1980年以来,先后主编出版了《人民的喉舌——邹韬奋论报刊》、《邹韬奋年谱》等书,发表了《韬奋小传》、《珍贵的遗产》等许多研究韬奋的专论。丁副教授说,“韬奋精神”可以归纳为“勤奋、拚搏、进取、提高”8个字。于是,我们的采访就从这“8个字”开始了. 丁副教授先给我们找了一篇韬奋在1932年写的随笔,接着,他提笔在此文中“一息尚存,还是要干”8个字下,用红笔打上了个着重号说:“韬奋从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始到1944年去世止,在他身上,勤奋和拼  相似文献   

11.
邹韬奋(1895—1944)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思想和经验,尤其是他把报业“事业性”与“商业性”有机统一起来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搞好新闻工作和新闻改革颇有启迪。一、注重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是韬奋办报的宗旨。韬奋强调,办报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替  相似文献   

12.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0,(1):108-115
韬奋被周恩来同志誉为“出版事业模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学林”就把做好有关宣传韬奋思想和韬奋精神图书的出版工作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它尚处于酝酿阶段时,就确定了《韬奋与出版》一书的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创造精神和事业精神,是韬奋一贯倡导的,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可贵的精神。他认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创造性和主动性,要有“视事业为生命”的热情,所办的报刊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或特色”,而且要不断推陈出新。韬奋最讨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尾巴主义”,更不愿模仿别人已有的成例。他总是费尽心血,“独出心裁”,每办一种刊物,都有不同的特点,所写的文章也有自己的风格。《生活》周刊每一卷都在编辑上有新的改革,甚至格式也不断变更,由单张而至订本,由订本而添画报。现有的格式被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史料》2004,(3):72-72
邹韬奋(1895-1944年)原名恩润,笔名韬奋。韬奋先生自己说,他最初随便取的“谷僧”笔名在上海《申报》上发表过文章(虽然至今还没有查到署名“谷僧”的文章)。早期编著、编译的《职业教育研究》等几种书,用的是“邹恩润”原名。后来就一直署名“韬奋”,并以此名行于世。郭沫若曾经为韬奋图书馆题写过对联,是以韬奋名字为句首的嵌字联;“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  相似文献   

15.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这段话,是我国著名出版家韬奋(原名邹恩润)逝世后,毛泽东同志对他的崇高评价。韬奋一生从事编辑出版,自始至终把“服务精神”奉为信条,并把“发展服务精神”作为他领导的生活书店的三大目标之一,可以说,“服务精神”是韬奋编辑出版思想的精华。 一  相似文献   

16.
1930年春,有位读者写信给《生活周刊》主编韬奋先生,揭露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群贪污腐化,生活糜烂,虽然年过五旬,仍逼迫上海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做他的小老婆,结婚典礼之奢侈,不亚于蒋未婚礼的豪华气派。 韬奋先生已知晓王伯群花数十万元公款,在上海愚园路建了藏娇金屋的事实,他又派人明察暗访,证明读者来信属实,便对来信略微作了润色,加了编者按语,准备在“读者来信”栏目中发表。 稿件正在排印时,接到密报的王伯群慌了,连忙派了商务印书馆一位“交际博士”和一位韬奋先生的老朋友,准备以十万大洋的筹码前来与韬奋先生“…  相似文献   

17.
邹韬奋同志对我国革命出版事业的发展曾作出卓越的贡献,早在1944年10月,在延安筹备韬奋逝世纪念会时,周恩来同志就曾经提出要“以韬奋为出版事业模范”并建议设立“韬奋出版奖”。当时因条件限制,未能实现。1983年8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团第六次会议上,作出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2005年7月24日,为纪念我国著名的出版家、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先生诞辰110周年,由韬奋纪念馆、中国编辑学会、北京印刷学院、江西省新闻出版局等四家单位联合主办,上海市编辑学会、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协办,在韬奋先生的故乡江西召开了“韬奋出版思想研讨会”。与会人士指出,韬奋先生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政治家、编辑家、新闻记者,成为“出版事业模范”,绝不是偶然的。我们每一个从事出版的工作人员,都可以以韬奋为镜子,照一照自己,把爱国、爱民、正直、勤奋,与自己思想和工作…  相似文献   

19.
周韬奋先生当年在接办《生活》周刊时,曾公开提出要把刊物办得"没有一个错字"。这是非常困难的,他"看校样时的聚精会神,就和在写作的时候一样","每期要校样三次,有的时候,简直不是校,而是重新修订了一次。"这里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敬业精神,更是一种对文化的追求!作为一名编辑工作者,应该学习韬奋先生的这种精神,做不到一个字不错,也要尽量减少和避免错误,精益  相似文献   

20.
2005年7月24日,为纪念我国著名的出版家、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先生诞辰110周年,由韬奋纪念馆、中国编辑学会、北京印刷学院、江西省新闻出版局等四家单位联合主办,上海市编辑学会、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协办,在韬奋的故乡江西召开了“韬奋出版思想研讨会”。这次会议由韬奋纪念馆馆长雷群明、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传播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频主持,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邵益文致开幕词。他指出,韬奋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政治家、编辑家、新闻记者,成为“出版事业模范”,绝不是偶然的。而爱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