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学生的“插嘴”,教师既要及时回应,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更要善于捕捉有效资源,顺水推舟,引向深入,从而让“插嘴”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本文以案例的形式对“插嘴”现象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陈强 《中学教育》2006,(7):50-52
教育教学过程复杂微妙,必然不可避免要遭遇一些偶发事件——事先难以预料、出现频率较低.但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加以特殊处理的事件。偶发事件处理得好,可将“事故”化为“故事”、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资源。但教师如果不能灵活机智处理,偶发“事件”形成“事故”,就会造成僵局、伤害学生感情,导致教育教学工作上的挫折和失败。此时最需要也最能激发教师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3.
课堂“插嘴”,通常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打断老师、同学的讲话,情不自禁地插上一句自己十分想表达的话语。在大多数教师的潜意识中,课堂“插嘴”多少有些目无师长、扰乱课堂的味道。我对课堂“插嘴”虽谈不上深恶痛绝,但也不喜欢。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思路的完整性,为了维护课堂纪律的严肃性,遇有学生“插嘴”时,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这些事件不是我们能够预见的,有些“偶发事件”本身就具有教育或警醒的作用。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如果能及时洞察“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插嘴”是常有的事情。面对插嘴,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反应。许多教师比较反对学生在课堂上随意插嘴,他们认为这样会打乱课堂教学秩序,扰乱师生的思维。笔者认为,插嘴可以使课堂更加灵动、更加精彩。学生的插嘴中,蕴含了许多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中 ,学生常会迫不及待地插嘴。对此 ,有的教师常常给予批评、制止 ,而我却要为“插嘴”叫好。一、“插嘴”能增强学习兴趣学生的插嘴是课堂的润滑剂 ,一句幽默、天真、幼稚的插话会引起大家一阵欢笑 ,笑声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儿童脱口而出的插嘴常有 :“这道题还有第三种解法” ,“我不同意这样分段”,“这篇作文选材老掉牙”……对此 ,我从不制止 ,反而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坚持表扬为主的原则 ,使得学生们畅所欲言 ,思维活跃 ,学得轻松愉快。二、“插嘴”能促进主动参与课堂上 ,有的学生的插嘴十分精彩 ,有创意 ,开拓了…  相似文献   

7.
怎样看待学生在课堂上的“插嘴”呢?学生插嘴常常是灵感的突然显现,是智慧火花的进发。教师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插嘴,善于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得到人格的尊重,情感的释放,就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偶发事件一般是严重违纪的事件,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批评或处分,以儆效尤。当然适当的批评或处分是必要的,但班主任仅仅将批评或处分视为“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偶发事件千形万状,最令人棘手。有经验的班主任能把一般人普遍认为难以处理的事件处理得“不露端倪”、“不留尾巴”、“化敌为友”、“化险为夷”,真正把教育做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艺术!处理偶发事件尤其需要这种艺术。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偶发事件一般是严重违纪的事件,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批评或处分,以儆效尤。当然适当的批评或处分是必要的,但班主任仅仅将批评或处分视为“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偶发事件千形万状,最令人棘手。有经验的班主任能把一般人普遍认为难以处理的事件处理得“不露端倪”、“不留尾巴”、“化敌为友”、“化险为夷”,真正把教育做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艺术!处理偶发事件尤其需要这种艺术。一、沉着冷静,把握良机我曾经见过有位小学班主任是这样处理一起偶发事件的。课间,两位学生在教室里的走廊上打起架,班干部连忙喊来了班主任,来…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儿童“插嘴”行为屡见不鲜,对这一行为的关注凸显教育以生为本的人文关照。以现象学作为分析方法,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插嘴”行为进行阐述分析,观察、聆听并尝试探寻学生“插嘴”行为背后潜在的教育意义,以期将其转换为鲜活的课程资源。透视儿童“插嘴”现象的本质,其呈现自我认同不良——自救的呻吟、情绪宣泄——寻求观点一致的呼唤、自我中心——班级地位建立的呐喊三种心声。教育者应以此为基础,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倾听,解密行为背后的儿童心理;关注过程体验,理解境域之中的儿童感受;施以教学关怀,洞悉瞬息多变的儿童情绪。  相似文献   

11.
莫燕恩 《广西教育》2009,(19):29-29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爱在课堂上插嘴,而且这种事又常常发生在教师正讲到关键知识的时刻。“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忽然一个插嘴,常常令教师措手不及。可以说,插嘴是小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面对这一现象,许多教师是毫不留情地批评,甚至严厉斥责,生怕学生的插嘴扰乱正常的教学进度。这样做的结果是课堂进度得到了保证,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的非预设性工作中,偶发事件是最值得关注的。处理偶发事件,首要的工作就是制止事态的扩大和蔓延。其次要根据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对学生实施必要的教育。作为涉世不深,遇事不多的学生,过失和错误也是他们学习的一种“课堂”。  相似文献   

13.
一般老师上课,都不希望学生随便插嘴,因为这会扰乱课堂秩序,有损教师威信,影响教学进度。因“插嘴”而遭老师批评的学生,往往得不到人们的同情与认可。笔者认为,这有失公允,应该善待“插嘴”的学生。试问:不动脑筋的学生会插嘴吗?循规蹈矩的学生会插嘴吗?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只有上课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才会插嘴。一次听数学课,教者教“圆锥的体积”。教者说:“用圆柱的底面积乘以圆柱的高,得到圆柱的体积吗?”话音刚落,一个男生脱口而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当时我和听课者、…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及其应变策略海南斌武,吴杰胡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可分成三类:一是认知因素的偶发事件;二是非认知因素的偶发事件;三是外界干扰课堂教学的偶发事件,称之为“外干扰。”每一类偶发布仲有不同的应变策略。一、课堂内认知因素偶发事件及应变策略这...  相似文献   

15.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师自身要跳出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不断更新思想、转变观念.事实上,课堂上的学生“插嘴”足以证明了他们已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活动,投入了积极思维,这比那些瞪着眼睛看老师,张着嘴巴等知识的学生要好得多.教师要真正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偶发事件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曾预期而突然发生的事件,偶发事件对教育教学活动无疑是一种干扰,处理不当将加剧事态的发展,而处理得当,则对学生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处理偶发事件重要的是教师的修养和教育机智。处理偶发事件的技巧有:(一)“冷处理”“冷处理”是以退为进,暂时避开矛盾冲突,另外寻找时机进行教育的办法。教师在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面前,要尽力克制自己,换一种方式冷静地处理。如,某老师发现有位女同学上课时低着头在小声吹口琴,就走了过去,轻声对她说:“你大概是在准备文艺节目吧?下课再练好吗?”这位教师本可以直接批评…  相似文献   

17.
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插嘴”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学生“插嘴”具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应予提倡: 学生“插嘴”正好说明学生愿意学习、乐意学习,并对老师所授内容动脑思考了。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爱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幽默喷水池     
《小学时代》2009,(7):I0001-I0016
插嘴 母亲:“我告诉过你多少次,大人讲话时不要插嘴,等大人讲完了你才能讲话。” “我试过好多次,但他们总是讲个没完没了。”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标准中,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动态的,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师生交融情感与撞击思想。情感汇集必然会产生“意外”,或称之为偶发事件,控制不力会影响有效教学。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灵活调控,因势利导,将各种“偶发事件”巧妙转化成课堂“亮点”,让英语课堂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教师无论他的知识多么渊博,经验多么丰富,思虑多么周密,都难免在教学活动中碰到偶发事件.对偶发事件的处理,无论是教师方面的,还是学生方面的,无论其性质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我们都必须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要激化矛盾,要以"冷处理"为主,切忌造成师生情绪上的对立,要寻找最恰当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尽快导入正常教学中.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在课堂上处理偶发事件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