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闻宇的历史散文创作,根系秦中,立足陇上.对于这一方经过周、秦、汉、唐,直至现代,历史积淀极其深厚的熟土,他怀善美之诗情,藏现实之忧患,叙历史之沧桑,用求新之笔墨,吟咏出一系列"熟悉而陌生"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皎然之所以成为诗歌史上以"诗僧"命名僧人诗歌创作群体的第一人,归因于他僧人本位的身份意识.这种身份意识突出的表现在皎然的诗歌理想、诗歌创作和诗学著作中,蕴含着其处于唐代三教争衡和禅宗内部宗派分化的历史背景之下,立足僧人本位对诗、禅关系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对"诗僧"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助益之功,诗僧的创作更是为"诗唐"增添了别样的风貌.  相似文献   

3.
冰心的诗歌《倦旅》,以"心淡"作为贯穿全诗的情感主线,吟咏出诗人去国客游、离乡思亲的愁绪,展露出诗人创作时的惆怅心态。诗人通过对"心淡"的反复吟咏,书写出一个去国远行的游子,在离别故国时表现出强烈的乡愁以及内心的孤苦与烦闷,给人巨大的精神震撼。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吟咏(即"朗读")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课程条件下如何让吟咏这个历史悠久的语文教育形式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课堂上焕发新的生命力,谱写新的篇章,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究。  相似文献   

5.
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指有节奏地、有音调地大声诵读诗文,是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代代相传,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李白就有"吟诗作赋北窗里"这样的诗句。中国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吟诵既不同于从国外舶来的朗诵,也不同于乐音。  相似文献   

6.
试以《全宋词》中僧人词的保存情况为线索,分析宋代僧人词保存、传播的途径,勾画出现存宋代僧人词的概貌,把握这一特殊群体的整体创作风貌,初步探讨僧人词的接受问题,认为历代词家在宋代僧人词的接受过程中带有明确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杨孟芳是湖南新时期开始成长起来的一位比较有影响的诗人,他"无愧于月桂的芬芳美名".他的诗作反复吟咏乡情母爱,在揭示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凸现人情、人性的美好;由衷的赞美人生与自然,在咏物寄兴中品味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尽情的讴歌历史文化,在吊古思今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变迁.他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论宋释智圆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释智圆是宋初重要的诗僧。他用儒家“诗道”、“道”观说诗论,大倡“善善恶恶”的诗教,认为古的根本是“仁义道德”,反对当时坛上的形式主义风气,开宋释以儒论、关注并参与当前学思想斗争之风。智圆的学观是“三教合一”的时代化潮流的产物,从此僧人论走向张扬儒家学价值观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现存清代湖南的土家族竹枝词在数量上有百余首,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丰富多样,它们记述民族历史与传说,吟咏山川美景和物产,描绘生产劳动图景,展现真实的社会风俗,咏唱男女间的爱情,反映特定的社会历史与背景。虽是文人创作,却用"竹枝词"这种由民歌改造的诗体形式,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土家儿女的各种生活情态,内容真实,感情真挚,体现出鲜明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情,具有史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清初词坛名家纳兰性德以他抒情感伤为主题的词作而引起后人关注,与之相媲美,其吟咏边塞之词从主题内容到艺术形式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创作边塞词数量之多可谓超越前人,而其中透露的一代历史兴衰之感更渗透了他客观历史价值及主观生命价值的独特体悟。本文即对他的边塞词从创作内容与内在思想上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巾,诗词吟诵一直是诗词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人在创作古诗词的时候,讲究“刻镂声律”,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反复吟咏,以求声韵和谐,音义相通,一气呵成。但是,在当今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古诗词语言本身的形式美感和文本所表达的内在含义,对于诗词吟诵还停留在朗读至多是有感情的朗读阶段。  相似文献   

12.
南宋词人刘过首倡的"沁园春"调"咏美人"题创作,在雍乾朝得到52人唱和,存词315首,唱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以浙派为主的大唱和,承脉朱彝尊体物词创作风格并不断创新,在钩■事典的极致化、吟咏对象的冷僻化、创作视点的散片化、道佛文化的审美化等方面,显示了雍乾朝词人们的探索。但是,这些唱和作品,在创新的同时也开始追逐浙派之末流,失返其根本,出现了大量缺乏真情实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吟咏是我国诵读古典诗词的传统方式,是读者欣赏诗词的最好途径,也是诗词创作的基本功之一.吟咏作为一种学诗方法,有其特有的优势,吟咏能激发想象、联想和情绪,让吟咏者自己和听咏者渐入佳境,随着吟咏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真正的吟咏诗歌总是让人在吟咏中得到更多的感情的宣泄,在吟咏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吟咏中得到对于诗词的更长久的记忆.吟咏是讲究方法的,教会学生如何吟咏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对目连变文的写卷原貌作一全面系统的考述。本文认为"目连变文"至少有十四种版本,五大系统。通过对十四种目连变文原卷写本的考述,本文认为斯2614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系列,创作于公元710年之前;北8719卷(水字08号)《目连救母变文》创作于公元939年;斯4564卷《目连经》创作不早于十世纪上半叶;北8444卷(成字96号)《目连救母变文》创作于十世纪下半叶;伯2193卷《目连缘起》创作介于公元949至987年之间。关于其抄写时间,本文认为,从公元710年至公元987年都不曾断绝。关于其抄写者,有净土寺寺学生薛安俊、显德寺寺学生杨愿,有净土寺僧人宝护、三界寺僧人道真,有尚书张议潮的参谋张大庆,他们抄写目连变文的目的是学习、发愿祈福或法会宣讲。关于目连变文的创作者前人还未曾探讨过,本文认为"目连变文"的创作者有唐人张保达,宋代僧人道真也可能创作过。他们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宣扬佛教的孝道、因果轮回报应和劝诫世人布施行善。  相似文献   

15.
严羽《沧浪诗话》以"吟咏情性"为基础强调情理融合,形成了以"兴趣说"为核心的情理观,有针对性地指摘宋代诗坛的不良创作风气,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深刻的现实性。同时,严羽充分发挥独创性,建造了一个极富特色的理论系统,对当时甚至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集义轩咏史诗钞》是一部通代编年咏史诗集,可谓清代七律咏史之首。诗集着重吟咏了在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经术理学等方面有特殊表现和突出成就的历史人物,然有几类人物却未涉及,究其原因,皆是与“义”字有关,充分体现其“取足示劝惩者托诸吟咏”的创作主旨。诗集注释体例特点突出,笺注为自注,以训诂形式注释词和短语,实质所注为相关的典故本事,有补诗和补史之功。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7,(40):193-194
散文具有凝练而不失细腻的语言、含蓄而不失真挚的情感、婉约而不失蕴藉的意境、形散而不失神聚的创作机理,是最适合学生诵读、感悟、理解的文体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潜心吟咏,初步感受爱的"温度";品味评析,感知爱的"滋味";思悟文脉,感受爱的"哲思",进而探寻散文创作的心灵秘境。  相似文献   

18.
开封是我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历代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在开封留下了活动的足迹,诗人们也创作了大量有关开封的诗歌,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一份丰厚的遗产。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大诗人,如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李梦阳等人,都留下了关于开封的诗歌作品。历史上的开封,可以说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城市。诗人的吟咏,为这座  相似文献   

19.
元祐六年(1091年),为远离朝堂之争苏轼自请知颍,他在知颍期间创作的诗歌被称为"颍州诗".苏轼"颍州诗"涉及关怀民生、吟咏自然风光、叙写与友交游等题材,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情趣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苏轼在"颍州诗"中多次描写颍州地方风物,追思先贤,怀念恩师,促进了颍州文学的发展,对颍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勰著作《文心雕龙》提出了涵盖创作与鉴赏为主要内容的"比兴"的文论理念,其中"兴"的缘情起物、吟咏性情的特性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兴趣"理论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体现了古代诗论演进的轨迹。"兴趣"说可看成是刘勰"比兴"观的发展与继承,没有刘勰"比兴"观,就没有严羽对"兴趣"理论的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