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知识》1995年3期刊发的《疑中求“疑”》一文,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提出了很好的见解,认为它“通‘拟’,比拟、类似、好像”,在上述二句中“是好像的意思”。美中不足的是,《疑》文只着重从“疑”字在上面两句诗中的用法着眼,推断出它应该作“好像”解释,缺乏有力的佐证,说服力不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统编中学语文教材,根据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选编了各类文体的文章,其中有不少是朴实无华、明白如话的。表面看起来,这些文章确实既无引人入胜的情节,又无动人心弦的佳句,似乎无多少内容可教。弄得不好,课堂上会出现一种沉闷压抑,昏然欲睡的空气。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会产生厌烦情绪,甚至还会带来无穷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杨群 《语文天地》2013,(18):16-17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陆九渊亦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抹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学生对文本泛泛而读,就提不出疑问;学生没有疑问,不会有获取知识的主动性,高效教学也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  相似文献   

4.
正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是手段,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知识。当今,在素质教育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巧妙提问,还要注意让学生自己设问,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又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授之以法,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地方提问,怎么设问,再让他们遵循方法进行提问,不断创新,做到读中生疑,设问则论,有问再读,最后解决问题。一、在课题处设问求疑题目是课文的关键之处,它好像文章的眼睛,对表情达意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点明中心,有的是提炼出来的主要内容,有的是人、事的线索,有的是主要事件的时间、地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说过:“善教人者教人研究的方法”,这是很有见地的。课堂教学要实现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转化过程,需要教师在启迪学生思维,交给学习方法上下功夫。教学《打碗碗花》一课时,我在设疑中释“疑”,使学生悟得透,学得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奔中心段,通过反复朗读“我”和“外婆”的对话,找出矛盾的焦点——打碗碗花为什么“不打碗”,“我”为什么会从“将信将疑”变为“自信不疑”。同时,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试验前后不同态度的关键词:“将信将疑”和“自信不疑”。然后,扣住这两个词设计一系列的提问: 1.“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有点儿相信儿又有点儿怀疑。” 2.“自信不疑”是什么意思? 学生纷纷举手说:“自信不疑”就是坚定地相信自  相似文献   

6.
随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我们急需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读、疑、求"教学模式是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即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求索。实施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做到"我的课堂我作主",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也能  相似文献   

7.
通常求解最小公倍数都是用短除法,一旦有附加条件,问题的难度就加大了,若继续用课本上的知识去求解就行不通了,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课外知识。若用巧妙方法求解,不仅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开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就是说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也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由成功的快感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保证。研究如何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本人教学工作中的必有内容。  相似文献   

9.
开卷必有疑。如果无疑,是阅读思维停滞,理解含糊,或者说“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表现。求疑的深度能说明思维的强度。朱熹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种无疑处求疑的进展,正是坚持不懈求疑的效果。 那么,阅读中应该怎样求疑?一篇文章中的疑应设在何处?置疑有哪些方式?下表提供一些方法,供  相似文献   

10.
“疑是”一词常见于唐人诗词中。“疑是”的“疑”是什么意思呢?蔡仪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文学概论》写道:“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描写的虽是庐山瀑布,但也有一个观赏的作者,就是‘看’和‘疑’的人。”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中的《望庐山瀑布》“说明”写道:“几乎疑心是天  相似文献   

11.
杜爱莲 《考试周刊》2009,(5):102-102
疑问是求知的前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遵循这一特点,对学习内容可以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以实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中职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于是,培养创新人才,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往往要设计一些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必须能够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在学完醇的性质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是否所有的醇都能被氧化?若能被氧化,氧化产物都是醛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种种的疑问和推测,逐渐明确了醇在催化氧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从而推导出结论,进而有效地突破了醇醛衍变关系这一知识难点。  相似文献   

14.
徐静 《辅导员》2010,(13):29-29,39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想必同学们都耳熟能详了吧。可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怀疑"的意思,有人说是"好像"的意思,还有人说“怀疑”和“好像”都讲得通。究竟应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15.
从"求女"一节的总启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结撰语"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悟"推知"求女"寓意乃"求合于君";并审论前贤之说,进一步证实"求合于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其直言的或隐含的情感意图像一条彩带,把语文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装点得五光十色;它又是一条纽带,把文本和师生的心灵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地感到,要使学生随着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内化,情感得以逐渐清晰、深入、持  相似文献   

17.
英语里有好多词语虽然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它们在用法上却有很大差异。请先辨一辨下面每组词语,然后将它们填人正确的空白处(注意其相应形式):  相似文献   

18.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获,大疑则大获。"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能有的放矢,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  相似文献   

19.
<正>要解决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表面民主实质专制的现状,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预设只是教学的起点而不是最高指示、最终目标,在预设中就首先要给以学生足够的质疑空间,把提问权多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质疑精神"。清人陈宪章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疑而进,才是学习"自我更新"的健康状态,更是学习提升的最佳状态。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在学生内心产生"愤"和  相似文献   

20.
说“疑”     
在当前的教学当中,存在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就是学生不疑不问。而不疑不问,正说明大有疑问。 据了解,学生的这种不疑不问,愈是高年级,愈普遍;愈是毕业班,愈突出。然而,我们倒常常因此听到一些老师无端的抱怨,说什么学生“不动脑子”呀,“笨脑瓜”呀,似乎要把这一切过错都归咎于学生。但是,追本溯源,平心而论,“始作俑者”原来还是我们老师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