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鸦片战争前,广州作为中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是西方人进入中国的通道,是西方人在中国“唯一有感觉的城市”,也是西方人认识中国的窗口与标本城市。鸦片战争后,法国人伊凡对广州进行了参观考察,写成《广州城内》一书,该书以法国人的见闻,描绘了1844年前后的广州形象。本文通过法国人的视角,呈现出的是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在法国人眼中的城市形象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在对外(主要是英国)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高一《思想政治》(下)第118页就“贸易差额”这样介绍:“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收支的重要指标。在一般情况下,贸易顺差(出超)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平衡上处于有利地位,表明它在世界市场的商品竞争中处于优势;贸易逆差(入超)则反映一国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表明它在世界市场的商品竞争中处于劣势。”受这一相关概念的迁移影响,有的学生容易认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若没有鸦片的输入和鸦片战争的影响,这仍将是中国的一条资本…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前由于特殊的对外政策,“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成为当时中外交流的前沿。西人对广州的认识,也是对中国的认识。西人对广州的自然环境、民俗生活、经济贸易状况都褒扬有加,而对广州的官僚制度则提出批评。从总体看,西人认为广州是他们实现利益和野心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列强一步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又表现出不同的侵略特征,现结合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一、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在19世纪40年代~60年代间,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在这些条约中虽然基本上都有割地、赔款等内容,但真正能体现时代特征的却是开口通商和协定关税。《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相似文献   

5.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秩序观受到了西方殖民势力强有力挑战。面对船坚炮利的西方,在经历了多次军事失败之后,中国思想界开始有了变化,中国从以前的大国"天下观"转变了,涌现出一批思想家,随着西学动渐,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史部分     
1.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结果如何?这场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7.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鸦片战争》一课说:“1842年8月……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此外,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相似文献   

8.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人物,其事迹多被后人推崇。因“虎门销烟”的影响,世人眼中的林则徐是反对外来侵略、弘扬民族气概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州了解和搜集西方国家情况的言行也成为其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重要原因。笔者选择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在广州的一些言行,依托前人有意或无意忽视的史料来重新审视林则徐,以遵循学史求实之要。  相似文献   

9.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多篇文章。阐述了鸦片贸易的性质和鸦片战争发生原因,以及鸦片战争给中英两国带来的影响,对鸦片战争史的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主要有破坏性的一面,但也有促进性的一面.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更多的掠夺,广大农民生活更苦,同时,中国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延续几千年的小农自然经济体制解体,封建制度解体,由原来的闭关自守,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所以,鸦片战争在客观上又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商品社会.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第17页中出现了“买办”一词,并作小注曰“外商在旧中国设立商行、公司、银行等机构中雇用的中国代理人。”买办,来源于葡萄牙语“comprador”。鸦片战争前,在广州就有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称为“十三行”亦称“洋货行”。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定,废除了十三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前,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虽然缓慢,但有扩大的趋势.鸦片战争后,农产品贸易进一步扩大,使得商品经济及其市场不断扩大.诸多因素合力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但其解体是不充分的,也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有关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这一内容时,我按图依次指出它们自南向北分别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省的广州、福建省的厦门和福州、浙江省的宁波,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细节问题:“上海当时在哪儿?”大多学生回答道:“上海在上海。”  相似文献   

14.
文章叙述了鸦片战争时期,西方传教士们为了打开中国国门传布福音,在进行文字宣传的同时,还在华搜集情报,鼓吹武力侵华,并积极投身于战争中为列强服务。传教士的这些活动对鸦片战争的爆发及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们的活动构成了西方殖民者侵华不可发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文旨在阐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行商垄断制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海关的报关制度,清朝前期实行的广州一口通商由广州十三行负责对进出口货物报关和对相关人员管理的垄断产生,实行购买许可证、聘请引水员和通事、保商报关销售商品、保商购买货物报关后返航等程序的运作,最后却由于绝对的垄断和形同虚设的监管制度致使行商垄断制被废除,为领事报关制度所取代,从中可以窥见清朝鸦片战争前后社会制度腐败一斑。  相似文献   

17.
文章叙述了鸦片战争时期,西方传教士们为了打开中国国门传布福音,在进行文字宣传的同时,还在华搜集情报,鼓吹武力侵华,并积极投身于战争中为列强服务.传教士的这些活动对鸦片战争的爆发及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们的活动构成了西方殖民者侵华不可分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广州绅民的反英入城斗争是鸦片战争以后中英关系史上的大事。它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战时及战后英人侵略行径对国人的刺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广州绅民传统“华夷”观念对英人入城的一种本能排斥与抵制。广州绅民的反英入城斗争充分展现了国人抵抗外敌入侵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没有先进理论作为指导,广州绅民的反入城斗争并未能抵挡住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逼与危害。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第一课,在讲这节课时,我用大量史料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起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国际法的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伴随着国门洞开和“西风东渐”,国际法开始传播到中国,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教训后,清政府内部一批有见识的官僚士大夫在震惊之余,逐渐认识到一种新的国际形势已经开始,迫于形势压力,清政府开始接受国际法,对近代中国主权原则有了初步了解,并在对外交涉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由此近代中国逐渐融入到国际社会,挽回了一些利权,培养和唤醒民众近代民族意识,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