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将通过奥尔夫教学方法的引导进行幼儿乐感的培养研究。将乐感具体分为音高感、节奏感、和声听觉、旋律感等具体内容。通过对每一种能力的分析与学习,提出自身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用它的优美的旋律抒发着人们丰富多彩的感情,以它无穷的魅力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音乐,激发他们对  相似文献   

3.
乐感是音乐创作与演唱的灵魂.它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培养、训练与习惯养成.创作者需要对音乐要素深入感受与认知,融入自身的体悟与联想,遵循科学规律,开发听觉能力,加强审美意识,才能逐渐提升自身的乐感.  相似文献   

4.
乐感是音乐创作与演唱的灵魂。它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培养、训练与习惯养成。创作者需要对音乐要素深入感受与认知,融入自身的体悟与联想,遵循科学规律,开发听觉能力。加强审美意识,才能逐渐提升自身的乐感。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习音乐,尤其是学习钢琴演奏,具有高度审美力和鉴赏力的敏锐的听觉,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提高听觉能力,使学生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和欣赏力,才能拥有较高的演奏水平,准确地演奏丰富多彩的钢琴作品。  相似文献   

6.
乐感,一般是指人们对音乐的一种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达力。由于各人对音乐感受的程度不同,对歌曲的感情表达也会有所差异。根据几十年音乐教学的实践,我以为对学生的乐感培养需要通过长期的音乐欣赏和演唱,通过对各类不同风格的歌曲品味,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塑造出不同音乐形象,创编出各种富有表现力的动作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乐感"是个体感受音乐特点的反映过程",是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由于音乐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因此,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还应该延伸到对于音乐作曲、演唱、演奏、指挥中所表现出的乐曲的风格、特色、特点,能否辨别出等.如果学生能够具备上述条件,具有较强的乐感,那他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超强的接受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极强的模仿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音乐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刘翠萍 《宁夏教育》2007,(7):110-111
音乐在人们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是培养人的各种能力。音乐义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具有体验性和操作性,不仅包括音乐知识传授,音乐技能训练这些外显的方式,尤为重要的是体现在音乐感受上,也就是体验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也应该是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新课标要求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0.
郝爽 《华章》2013,(28)
音乐教育是陶冶人的情感艺术教育,培养乐感是音乐教育者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有了乐感,就有了对音乐的灵敏触觉和丰富的感知,有了乐感,学生也就有了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的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这对一个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是手段,也是目的。音乐教育者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学会感知音乐,也就教会了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这也就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在音乐美的熏陶下和塑造中能够和谐的发展。长远的说也是在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扎实学习音乐基础知识,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来培养乐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相关的音乐知识,还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来感受美,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够喜欢音乐,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相似文献   

12.
音乐中最令人难以忘却的是旋律,旋律最简单的定义就是音音相继而构成的线条。像所有的线条一样,旋律也有形状、轮廓,它有起有伏,或保持水平、或呈锯齿状,不同的轮廓可以传达音乐中的不同含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所采用的作曲风格不同,听觉感受也会有所差异,本文以两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为例,对此进行说明,并做出比较。  相似文献   

13.
廖西琳 《时代教育》2007,(6Z):19-19
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本文就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依据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与训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内心音乐听觉是构成学生音乐素养的主要方面,也是一切音乐教学的基础。在小学低龄期(6-8周岁)基本能形成稳定的听觉能力,这个阶段正是培养内心音乐听觉的黄金时期。经研究,小学低龄段内心音乐听觉构成要素主要表现在节奏感、音高感和旋律感这三方面,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主要从节奏感的培养进行具体策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沈采荣 《西宁教研》2001,(2):43-43,33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一种美好的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浸染式的。对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寓教于乐。既能扩展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知觉,又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手脚并用的能力,既稳定多动情绪,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美的享受,并且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力,从而达到人格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高中音乐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的兴趣和感受音乐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带着浓郁的草原气息,音乐在他们心中是最美好的事物。但是。这些学生几乎没有欣赏高雅音乐的机会,大多数同学只会听、唱流行歌曲,音乐基础知识几乎是空白。加上我校的音乐欣赏设施十分简陋,基本上是借助录音机教学。在这样的条件下,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十分困难的。面对客观条件,我变被动为主动,因“材”施教,通过以下步骤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这样一段话:“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感受能力是各个领域音乐学习的基础,歌唱、乐器演奏和创造等音乐学习,都离不开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不稳定,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8.
对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新的教学观念给每位音乐教师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传统音乐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技能、技巧而忽视情绪的教学方法,改变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关键在于激发人自觉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及早建立主动思维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自觉参与意识和思维的主动性,应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听觉艺术。人的听觉器官感受音乐后,在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等方面会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高中生来说,通过多媒体教学接受音乐信息,能够增强其模仿能力。但是,他们对音乐的感知是肤浅的、模糊的,对构成音乐的要素即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节拍等也只是一知半解。音乐欣赏活动是帮助他们认识音乐语言、步入音乐之门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从“注重”双基教学、激发审美兴趣、参与艺术实践这三个方面阐述音乐欣赏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