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相结合代表了政治学研究的新方向。结合行为科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行为理论,归纳出行为的“制度-行为”模型,并运用于权力腐败研究,得到了权力腐败行为发展模型与腐败水平模型。权力腐败行为是腐败行为主体与制度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腐败水平取决于正式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2.
3.
人的特定行为必然产生某种统计学上的事件效应,由此,人的行为效果是可以预见的;人可以针对具体目标进行行为控制,增加有效行为,减少精力、时间和财力的无效支出,增大成功的把握。本文创立行为效应理论,提出正行为、零行为和负行为等一系列概念,又利用相类的数学理论对行为效应理论进行阐释,旨在从理论上论证和澄清行为效应对目标的正、负影响,从而得出规范行为可以有效促进目标实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物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理论不是同一概念,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我国存在大量的物权行为,但只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部分内容,即只认可在买卖等交易行为中,物权行为独立于债权行为单独存在,但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无因性”。  相似文献   

5.
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巍 《教育研究》2012,(3):100-106
教学行为同时涵盖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教师的教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学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教学行为具有外显性、动态性、个体性、目的性、情境性等特性;根据不同维度,教学行为有多种分类。教师与学生能结成稳定的、持续的、牢不可破的关系就在于二者的活动与行为趋向具有相关性,有不可或缺且无法割裂的内在必然联系;但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是不同的行为,具有各自特有的性质与特点,故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  相似文献   

6.
问题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有很多,本文介绍的正向行为支持(PBS)和功能性行为评价(FBA)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干预具有重要作用。PBS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从系统观的角度,强调对学生直接观察来建立实践策略。PBS的目标是通过FBA收集资料,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以此来增加社会接受的正向行为,减少和消除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7.
行为论     
  相似文献   

8.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是法律行为的基本范畴,也是探讨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关键。通过分析研究其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对于丰富我国民法体系,完善法律适用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校领导行为探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校领导行为是学校领导在决策、计划、传播、创新等职能活动中的领导与管理行为,对学校管理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领导行为具有示范教育性、灵活多样性、情感性、影响的深远性等特征;表现为系统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行为方式,12种基本领导行为。正确地选拔、考核和培养学校领导人员;在立法或行政监察规章上对学校领导运用职权的失误行为提供认定与处罚依据;形成并完善监督机制;营造道德教化和行政道德氛围,提高学校领导的道德修养,是防止学校领导在运用职权时出现滥用权力、渎职、权力无为等失误行为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伦理行为是受利害人已意识支配的行为,因而分为利人、利已、害人、害已四类。然而,伦理行为又由伦理行为目的与伦理行为手段构成,二者结合起来,便形成16种伦理行为,并可以归结为6大类型:无私利他(包括目的利他的4种行为)、纯粹害人(包括目的害他的4种行为)、纯粹害已(包括目的害已4种行为)、单纯利已(包括目的利已而手段利已和害已2种行为)、为已利他(即目的利已、手段利他的行为)、损人利已(即目的利已、手段损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冯·赖特是现代西方第一位对“行为”进行较为系统的逻辑研究的逻辑学家。他的行为逻辑思想主要包括:通过对行为的理由的分析来解释人的行为;通过对行为语句的逻辑分析来建构行为逻辑系统。本文对冯·赖特的行为逻辑思想进行了介绍与评论。  相似文献   

12.
袁园 《文教资料》2014,(31):166-168
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语言的使用视为一种行为,开拓了从行为角度来研究语言的道路。塞尔发展和完善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且强调语言交流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意向性。 J.Mey提出的语用行为理论把使用语言看作一种交际行为,从情景出发,考察使用者如何达到交际目的。可以说言语行为理论是从微观角度考察人们如何“以言行事”,而语用行为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理论或者宏观的人际交往理论。本文试从发展的角度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评述,并试图构建一个更为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在综述具身认知理论及合作博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同步行为会对人的合作行为产生促进作用。研究采用现场行为实验法,设计"齐步走"形式的同步行为启动被试,将自愿参加的64名大学生分为实验组(接受同步行为)和控制组(不接受同步行为),并用囚徒困境、独裁者博弈和囚徒困境游戏变式测量其合作行为。结果发现:(1)在囚徒困境游戏中,同步行为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不显著。(2)在独裁者博弈和囚徒困境游戏变式中,同步行为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显著。因囚徒困境的局限性,根据实验结果,可以验证实验假设,即同步行为对合作行为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是对人的行为的两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其适用的规则和条件各不相同,但他们在具体的事实中也会同时出现.此时,如何适用和解释各自的规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从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界分入手,指出二者在并存的情况下呈现出互斥、协力的混合关系.以代理制度的原理,“代理人为的行为,其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对其法律效果进行解释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行为取样的方法,对4个年龄段的儿童在校欺负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要高于学龄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欺负者、受欺负者及旁观者人数均有显著差异;欺负者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受欺负者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旁观者中各角色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欺负行为中,5岁之前以攻击欺负为主,5岁之后以被动欺负为主;5岁之前儿童主要是身体欺负,5岁以后以言语欺负为主,7岁以后关系欺负行为增多.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究教师如何从自身教学行为来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将其思考落实到具体课例《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中.  相似文献   

18.
言语行为理论中,为奥斯汀、塞尔等人一直青睐的是施事行为,取效行为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无论是奥斯汀的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取效行为三种划分,还是塞尔的说话行为、命题行为、施事行为、取效行为的四种归类,其中任何一方不可偏废。取效行为具有自己独特的复杂性,涉及许多超语言因素,文章通过公交车公益广告词的言语行为分析提出了取效行为的分类:意欲取效和无意取效,考察了取效行为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勤 《文教资料》2006,(14):140-141
本文对言语行为理论做了一个综述,并从言语交际中非常普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入手,说明话语的隐含意义都是语境决定的,语境制约着语力。文章还对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个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并对引导学生的课堂行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