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探究教学”是科学素养培养的手段 ,而科学素养是“探究教学”的最终目标。“探究教学”的实施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养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意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本次课程改革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同样可以找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彭贞平 《湖南教育》2003,(23):34-34
一、科学课的教学重“动手”科学课的教学重“动手”,重视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讨论交流……只有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了,才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科学课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器材,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例如在教学“搭纸桥”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搭纸桥需要什么材料,根据学生的需要发给他们器材,并要求他们尽可能…  相似文献   

4.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培养小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只有亲历实验过程,学生才能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新的过程,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激趣引导,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阶段,课改改革应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探究,使他们经历探究过程获取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知识、简单计算方法等,让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成为课改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实践出真知”,让学生通过“做中学”、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我们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六性”:  相似文献   

7.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宴验课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以“问题”为基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是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方式。本文试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探究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为探究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是化学教学改革的根本性目标。  相似文献   

10.
1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材的本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好教材。本教学设计打破了学生以往接受结论性知识的习惯,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得出结论在科学探究之后,让学生通过体验质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下的科学教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南成 《中学理科》2006,(10):36-37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科学探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式教学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善于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创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探究式教学应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周佩芝 《中学教育》2003,(10):41-4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作为一种典型气体的制取历来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而传统的教学比较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 ,“以学科为中心” ,“以知识为中心” ,忽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忽视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二期课改的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 ,通过活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自己尝试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中采用探究型教学的模式 ,力求体现新教材“全面…  相似文献   

14.
“素养为本”是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课堂教学取向的一种表达,教学中的“活动元”是指为完成某一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单元。“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为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和“认识空气的成分”两个活动元设计展开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活动元”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在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教学中,自主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它使学生能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并能自主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这样,新课程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捉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突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习惯.形成学生探究能力.撞击学生创新火花.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经过20年摸索.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学生设问法”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下的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自主探究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教学中要着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不断点拨、引导,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英才,把学生身上蕴含的潜能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8.
以“乙烯与溴加成反应的验证”实验中出现的“教学意外”为契机,将探究性学习融入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回归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陆婷 《成才之路》2012,(27):96-96
正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使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而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探究中让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既能呵护孩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又能培养他们科学学习热情呢?由于学生对周围自然事物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应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动起来,在动中学习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20.
许红云 《学周刊C版》2024,(8):131-133
“问题”教学作为一种积极、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来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着重探讨了“问题”教学对学生学习参与度、批判性思维培养和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同时,提出了如何切实有效地运用“问题”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方法,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