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体育教学》2003年第2期上,看到《不宜用往返跑练习速度》一文,有些不同的认识,借此文与陈国英老师探讨,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不宜用往返跑练习速度》一文中,陈老师的观点如下:1)往返跑不宜发挥学生的最佳速度;2)往返跑不利于快速跑技术的系统掌握;3)人经常练习往返跑形成不正确的跑的姿势;4)往返跑可以培养学生的动作速度,却不宜发展学生的位移速度。笔者非常赞同陈老师的第4个观点。在第4个观点中明确阐述了往返跑可以培养学生的动作速度,而陈老师的第1个观点中却认为往返跑不宜发挥学生的最佳速度。如果这个最佳速度专指位移速…  相似文献   

2.
本人拜读了贵刊2002年第5期《立定跳远考核课的设计与组织》一文,感触颇深,但对组织方法中的某些设计,本人有不同的看法,愿与王春红老师商榷。一、上文中组织方法的欠妥之处1.不利于更准确地排出学生成绩的名次序列。2.田赛项目的最佳运动成绩的出现时机,有前有后,实践中往往靠前(比如试跳六次,最佳成绩往往在前四跳中出现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成绩好的同学,往往在第一档或第二档过关试跳中就已发挥出了最佳成绩,闯入到更高一档等级,按上文方法,这些同学的成绩只能计入一档或二档,而到了挑战第三档时,则由于疲…  相似文献   

3.
郝敬光 《体育教学》2011,31(2):65-65
看了《体育教学》2010年第9期张崴、徐涛两位老师写的“校园拒绝蛙跳”一文(P62页),感觉二位老师观点略有偏颇,很多观点与实际教学不符,这里笔者发表一点看法,与二位老师及广大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4.
“稍息,立正。同学们好。”“老师好。”“稍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各种姿势的走》……”,面对着熟悉的听课者,面对着熟悉的学生,我导入了新课。这是我上的一节辅导区公开课,作为一名教学能手,我驾轻就熟地进行我的教学,教案是两天前就准备好的了,各个环节都烂熟于心,上这么一堂课对我来说小意思,我不由想:一切都进行很顺利,该做练习了。“下面跟老师一起做,……”。学生们都很高兴地照着去做了,冷不防,一个刚走了两步的学生小A回过头来大声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走?难过死了。”听课老师都盯住了那个学生,其他同…  相似文献   

5.
读罢贵刊1999年第6期荆红丽老师发表的文章《试论体育教学过程模式》一文后,颇受启发。用于实践确实对体育教学改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有些疑义,提出来与荆红丽老师商榷。一、对我国传统体育教学过程要公正地评价正如荆红丽老师文中所讲的,我国传统体育教学过程弊病不少,需要兴利除弊,对阻碍学校体育发展,影响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东西要除去。但是,对好的一面,不但要保留,而且要继续开发,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不是忽视学生主  相似文献   

6.
聊课偶得     
第四届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期间,在一次我和我的同事们与总裁判长葛家寿老师的闲聊,不知不觉聊起了当天的一节排球教学实践课。同行的一位老师说,"我觉得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利用反弹球来学习垫球技术的教学方法很好。"另一位老师说:"运动技能的教学应该规范、正确,在排球比赛中,一旦排球落地就算失分了,怎么可以让排球落地后再去垫球呢?"  相似文献   

7.
<正>上学期,在一次体育教研活动中看到一节四年级的跨越式跳高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将练习的高度设置成4个不同的高度,然后老师说道:"同学们,老师把练习的高度设置成4个不同的高度,你们现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练习。"结果老师说完后,孩子们还是站在原地不动,不予选择。因为是公开课,老师有点着急了,于是就指定孩子们到4个不同高度的练习地点进行练习,练习效果可想而知。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运动基础、活动能力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那  相似文献   

8.
近期拜读了张金梅、刘明亮老师的《对体育技术教学步骤的疑问》一文(《体育教学》1999年第5期,以下简称《疑问》),对《疑问》提出的部分观点不敢苟同,在此谈谈我的一孔之见,与两位老师商榷。《疑问》列举了3种练习,提出了有关疑问,现就例(3)(见原图)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人于2009年12月11日参加了宁波市体育名师的一次活动,在北仑泰河中学听了两堂高中模块选项教学课。其中有一堂是由泰河中学朱雄杰老师开设的高一羽毛球选项教学课。一堂课下来,大家评课时在组织教法等方面还可以提出不少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可是在谈到羽毛球的专业技术教学上,我们这十几个人似乎一下子成了“门外汉”,对于朱老师所教授的羽毛球“扑球”动作知之甚少,个别老师也只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和一点点亲身运动的体会来说上一两点。  相似文献   

10.
李斌 《体育教学》2011,31(4):66-66
会听课已经成为一名青年老师成长的基石,特别对于一些技能学科的老师来讲,能从听课的过程中吸收到一些好的教学经验特别不容易。前不久听了一节"原地侧身投掷物体"的课,课中我体会到了教师丰厚的教学经验、幽默的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11.
在游泳课中,为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根据游泳的技术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分组,进行分层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将从未学习过游泳的学生和只领会蛙泳蹬腿的学生分在一组,即A组;将已经初步掌握蛙泳技术,并掌握部分其他泳式的学生分为B组;将掌握两种以上(包含两种)泳式的学生分为C组。分组后,在每次课上还抽出二至三个游泳技术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开始几周的课堂上,我让B组的学生当“小老师”帮助教师辅导A组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教学。经过七至八周的学习后,又让C组学生协助教师,辅导A…  相似文献   

12.
<正>去年我认识了一位良师益友──绍兴实验中学的张海平老师,是他把我引上了写教学论文之路,让我从迷茫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一、相识恨晚在去年4月省"领雁工程"体育骨干教师培训期间,我认识了张海平老师,那时他  相似文献   

13.
“嘟——”的一声哨音,四年级的体育课开始了,学生们围在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体育教师李祥的四周,聚精会神地倾听着……(体育课开始的形式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同学们,谁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从来上体育课的时候总是老师先宣布学习内容,而李老师却在课的开始设置了一个问题,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悬念。)在经过了短暂的沉默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风是由空气对流形成的。”李老师笑容可掬地给予了肯定,接着告诉大家,“今天,老师要把空气‘装’起来,让大家来玩一个‘追泡泡’的游戏。”只见李老师象魔术师一样取出一支玩具“泡泡枪…  相似文献   

14.
尹泉 《体育教学》2000,(4):26-27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情趣化,是低年级体育课取得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断摆脱传统教法和过程模式的束缚,坚持以发掘教学过程的情趣为核心,把学生的学、练摆在中心地位,引趣激情、化繁为简,创造性地开展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盛 《体育教学》2006,(6):51-51
笔者有幸拜读了李国峰老师发表于2008年第5期《体育教学》上的一篇名为《三步上篮教学要解决好三个问题》的文章,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所得,特提出自己的几点异议,现叙述如下,望与李老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体育是董玉泉老师儿时的喜爱,选择体育教师的职业并一直坚守下去,是他一生的追求和梦想。董玉泉老师用50年对学校体育事业无比热爱、执着追求、锐意改革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艺术风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育人理念,塑造了一名优秀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典范。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的今天,我们需要大量像董玉泉老师这样的专家型教师带动更多的体育教师投入体育课程改革之中,也希望更多的老师们学习董玉泉老师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执着精神、借鉴董玉泉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最大力量。  相似文献   

17.
近期拜读了丘宏胜老师发表在《体育教学》2001年第1期上的《立定跳远的台阶练习法》一文(以下简称《台阶》),颇有感触。对丘老师为解决学生在立定跳远中的“收腹举腿”问题而采用“跳上高台”的做法表示赞同,但对练习所选择的场地器材,不敢苟同。在此,提出自己的拙见,愿与丘老师商榷,不妥之处也请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2005年第2期刊登了马浩老师的《警惕当前体育课改实践中的几种形式主义》,《体育教学》2005年第4期刊登了刘苗老师的《也谈体育课改实践中的形式主义》,2006年第1期刊登了高胜光老师的《应重视体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这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准备宁波市优质课评比,笔者学校的赖老师选了《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磨课时,赖老师第一次课照搬了2013年第3期《体育教学》上李源老师写的《水平四排球正面上手传球教学设计》。目的有两个:一是验证该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二是借鉴该教学设计,期望借鉴优秀的教学设计在评比中取得好成绩。  相似文献   

20.
北京一所小学开展“体验孕妇”活动。在小朋友腹前绑上六七斤重的布袋,体验妈妈当年孕育他们的辛苦。这一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残疾人日”前夕,为了教育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和尊重,我在体育课上尝试“体验残疾”活动。课前,我装扮成一名残疾人,脚缠绷带、手撑双拐,一步一摇地走向学生。看到我这副模样,学生们都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的腿怎么啦?”、“老师受伤啦?”、“被车撞啦?”、“老师,还能上课吗?”……看着他们急切的目光,我道出了真相:“老师没有受伤,是装的。同学们这么关心老师,那你们关心残疾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