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我们从两个问题开始:你觉得你能经常每天读4本书并能吸收其要点吗?你这个星期读过报纸吗?如果你对第一个问题回答“不”,第二个问题回答“是”,那么再想想,如果你读任何城市的一份报纸,你的阅读量就至少相当于4本书,  相似文献   

2.
当前正处于“非典“时期,——好动的我则外出活动少了些,故早晨时而也打开电视机,看看有关“非典”情况介绍。当将频道调到中央电视台5频道时,突然听到了唱国际歌的声音。庄重的音乐吸引了我,聚精会神地看下去,竟是在教跳现代舞。当时全家都很惊奇,女儿则问我:“爸爸,为什么把国际歌当舞曲?”我没有同答,老伴相继也开了腔:“这也太不严肃了。”听完了她们的疑惑和质问,我也开始考虑这个  相似文献   

3.
当一群人围坐在会议桌前大谈特谈少儿电视如何制作如何发展时,有一位刚刚涉足这个领域的大学毕业生轻轻嘟嚷了一句:“少儿电视是什么?”众人都笑了。但笑过之后,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或者回答得透彻。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实在是一个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我们明确地知道电视节目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可是,一旦做出来就一定被称之为“少儿电视”吗?给孩子看的,大人不也看吗?孩子知道《七色光》,大人不也知道《七色光》吗?反之,给大人做的,孩子不也知道吗?那么,“少儿电砚”究竟是什么呢?曾经有一部片子,在国内叫得很响,满怀信…  相似文献   

4.
我们保存什么?─—关于两个“永久性”之认识四川涪陵地区档案局罗力本栏编辑张历生我们应当保存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不成为问题,甚至可能会引起同行们的笑话。难道档案工作者还不知道我们自己应当保存什么吗?如早不加深究,人们会毫不犹豫他说我们不就是保存档案吗?然...  相似文献   

5.
读报经常会碰到一些生僻字,这不奇怪。因为有些不常用的字,都有其“独特”的身份和作用,要用它时就得用它,其他的字还真替代不了。令人奇怪的是,长期以来,报刊上在出现生僻字时,往往照葫芦画瓢,登出算数,不考虑大多数读者是否认识这个字、读得出这个音,迫使读者“囫囵吞枣”,似懂非懂,读白字、当“白字先生”。  相似文献   

6.
“储备达菲“成为这一轮禽流感的热门词语,但全球同舟共济远比抢购达菲重要得多——“如果在某个地方发生了禽流感,那么任何地方都有这个风险。”  相似文献   

7.
再就业报道跟“人”走———组织采写再就业报道断想辽宁日报褚少研孙潜彤新闻报道也分“冷暖季”?当我们几年前最初切入“再就业”这个报道主题时,“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还没有多大的舆论气候。翻翻报纸,“再就业”三个字在1994年时还很少见。那时经济报道的核心还...  相似文献   

8.
自2002年底在我国南方发现首例“非典”病人以来,全球因感染“非典”病毒而丧生的人已近800例,染病者更是高达8400,余例。在医学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非典”病毒尚能如此肆虐,其危害性不可谓不大,由此而带给人们的震撼与冲击,更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9.
早就想写一篇谈论“新世纪万有文库”的文章,但一直没有动笔,促使笔者写下这个题目的动因是看到了编者为第五辑所写的弁言。虽然编者援引陈原先生关于保留书目的名言作为自勉,并不无悲壮地表示“我们还是会出下去”,但言语之间仍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失望语调,不如以前各辑所写的弁言那么从容了。原因正如编者所讲的,这套书“至今还没有成为读书界的畅销读物或热门抢购的对象”。这从己出各辑的印数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一、二辑的印数都是高达一万册,到四、五辑时已经变成三千册。对一套大型丛书来讲,三千册是个维持生存的数字,离畅销或…  相似文献   

10.
带着“任务”阅读或者说有目的去阅读,常常不那么舒服。因为当你因文章的精美而陶醉时,还须保持几分清醒,要问一声为什么;当你遭遇不那么顺畅的作品时,你也不能跳过去,还要拿着放大镜、手  相似文献   

11.
刘磊  周炬  马超 《新闻前哨》2014,(9):47-48
新闻不会消亡 “报纸”这个词翻译成英语是“newspaper”,这一单词由“新闻(news)”和“纸(paper)”两个词组成,报纸就是“纸上的新闻”.新闻会消亡吗?答案是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它就一定会存在.那么若干年后,会消亡的只是“纸媒”这种传播形式而已.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报纸的转型至关重要,因为不管什么媒体,都是内容为王,形式永远都是为内容服务,当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内容的传播需求,甚至开始阻碍内容的传播时,就应该被抛弃,被一种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传播方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辰目 《传媒》2007,(5):1-1
动用了那么多人力物力,投入了那么多的资金,筹备那么长的时间,规格又是如此之高,汇聚上千计的期刊界精英,吸引上万计的参加者,世界期刊大会开幕在即。它将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未雨绸缪,认真思考一番的。如果是直接的参会者,就更应看重这个问题了,因为你那么大的投入,难道不需要预测一下产出?我以为关于“产出”至少有三个着重点:期刊,数字,世界。  相似文献   

13.
在今天的中国内地,“做鬼”还大多是些人,出发点也多是训诫人生。这个市场还是个待开发的不成熟市场。  相似文献   

14.
当农民们争相传阅《八百公里跟车记》的系列报道时,当新闻界的同仁们纷纷称道这一报道的强大社会效应时,当有关省地县及国务院领导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和评价时……面对这一个个的“当……”,我们茫然了。不就是跟着农民运菜的卡车跑了800公里,写出了几篇调查、评论和消息吗!要说比这“深沉”的文章,以往从我们笔下也流出不少,可多年来“众里寻他千百度”,渴求那种上下关注、解决问题、推  相似文献   

15.
白荧 《新闻窗》2005,(6):43-43
一次,在和一个朋友交谈时他问道:在这个以“读图”为主的时代里,你们创造“图”的人,尤其是生产影像的摄影记者读书吗?读些什么书?  相似文献   

16.
刊林漫步     
张明谈登稿的“诀窍”薪闻名篇《桌上的表》的作者张明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他登稿的“诀窍”. 问:“您后来登了那么多稿子,这里面有什么诀窍?”答:“要说诀窍,有,那就是练,坚持不懈地练。”问:“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写作实践,需要不需要读些写作知识的书籍、文章?”答:“当然需要,这样可以减少练笔过程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我们那个时候没这个条件。现  相似文献   

17.
(一) 《短些再短些》,胡乔木同志的这篇短文,发表至今已近半个世纪,新闻界的同志还在不断发出多写短文的呼吁。然而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怎样做到短些再短些,任务依然艰巨,同志仍须努力。 我们提倡多写短文章,但又不要短而空。毛泽东同志说:“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他提出:“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反对党八股》)“短些”,“精粹些”,也就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短而精。 新闻作品怎样做到短而精?古代优秀短篇传记文在写作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中,当我们讨论到无法以数字言表的事物或谈及没有理论根据的观点时,一般人常爱用“形象”这个词来表达其意见。换句话说,形象在一般人的感觉中,代表了对事物粗略的感情和印象。因此,许多人在描述自己不太了解的事物时总喜欢使用这两个字。那么,什么是企业形象呢?对于  相似文献   

19.
接待西方记者,痛痛快快说欢迎的单位怕不多。外事部门、被访机构、乃至新闻界同行似乎都有些发怵(敝人也不例外)。我猜想,其原因很简单:这帮“无冕王”都是些“刺儿头”,不大好“侍候”。不久前,我有幸去陪同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格拉汉·哈钦斯,对此多少有所领教。看看人家这个记者怎么个当法,也开些眼界,长点见识。哈钦斯年未及不惑,但名片上已冠以该报“中国问题专家”的头衔,蓄一脸“李逵”式胡须,形象上就“带刺儿”,还真不是“脸谱化”了他。从海南岛到  相似文献   

20.
自从我当上了《女性世界》的编辑后,我就觉得自己象广告商似的了,跑到哪里总要推销一下《女性世界》这个版面。有一次,去一个工厂开座谈会,清一色的女工,一开口我就说:“你们知道吗,新民晚报有一个版面叫《女性世界》?”当然有人说知道,有人张大眼睛看着我。于是,会议结束时,我便张大眼睛看着那几个人说:“一回生,两回熟,《女性世界》是我们的天地,以后就靠我们大家来办了。说真的,普通女工难得和什么记者、编辑之类的打交道,这样一来,她们也就记住了《女性世界》。做编辑的,谁不爱自己的版面?谁不想把版面办得更好些?我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