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颜恒 《钓鱼》2010,(24)
"竿线钩漂坠饵"这钓鱼六物,大致从古至今皆是如此,即使是传统的车盘钓和现代的海竿钓,虽然没有浮子,但看竿梢的抖动(或在钓线上挂环以示之)亦能达到传递鱼讯的效果.所以,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钓鱼必须"六物"俱全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宿含雨 《钓鱼》2012,(12):10-11
南宋诗人陆游是钓鱼行家,夜钓、江钓、雨钓、船钓、手竿、车竿没一样没玩过,可是破解不了五月春晚“疏雨池塘鱼避钓”的难题。立夏经小满至芒种一个月,我国自南至北次第进入农时称“三抢”的麦收季节,而钓鱼,也多了选择和应变。  相似文献   

3.
任志新 《钓鱼》2008,(11):26-27
钓鱼比赛的难度就技术而言,抛竿钓比手竿钓难得多了。难在哪里?鱼在何处不知道,要定点诱聚,必定需要高超的投竿技术,才能把饵集中在几十米开外的某一小范围内,投竿功夫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成;鱼诱过来了,钓饵对不对鱼的胃口也不是马上就能见分晓;鱼吃钩了,一拉空竿,或者中途脱钩逃掉了,是钩的问题还是饵的问题或是起竿时机及力度问题,钓者并非能十分清楚个中原因,即使想应变,也缺少预案。当然,抛竿还有许多软功夫在起作用,如紧线手法、紧线松紧程度、  相似文献   

4.
严实 《钓鱼》2010,(10):16-17
传统钓鱼都是先撒诱饵,等鱼聚来了再用精致的钓饵挂钩垂线而钓。这样钓鱼虽显得闲适却难免被动,多为老年人采用,是为守势。现代钓鱼是快节奏,抛钩快、扬竿快、脱鱼快,弃攻为守或攻守结合。钓对象鱼1分钟抛钩7~8次,1小时钓150~200尾鲫鱼是中等水平。不管钓快鱼还是钓慢鱼,认准对象,用对钓饵是钓鱼最基本的入门功夫。  相似文献   

5.
吴芜 《钓鱼》2014,(23):20-22
钓鱼都是先诱后钓,只是在线组、鱼饵、浮标的配合下竞技做得比较隐蔽而已。除开赛后找底结合招鱼,从抛钩、提竿的频率上看出是诱鱼外,之后调整钓棚、变换鱼饵、移动浮标都归为钓术了。其实不管先诱后钓、边诱边钓,诱是手段,钓才是目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窝里无鱼或饵与鱼相差甚远还怎么钓?然而线组、鱼饵相同的两个钓位,一人抛8竿中鱼了,一人10分钟抛30竿没见一个口,究其原因不是窝里没鱼,而是饵不对口。  相似文献   

6.
刘定龙 《垂钓》2002,2(10):38-40
这是人们最熟悉的钓饵。人们对它的用法已经有许多认识,以我个人的经验,带斑马状横条纹的红蚯蚓可钓绝大多数淡水鱼,通常用作手竿和海竿串钩的钓饵。渔具店出售的所谓大平二号红蚯蚓形体普遍较小,钓手竿还好,用于海竿则嫌太瘦。还有种竹筷粗的大绿蚯蚓,用于手竿或海竿钓鲇是首选之饵,钓别的大鱼效果也不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杂鱼的骚扰。用它钓黄鳝,效果远远好于红蚯蚓。  相似文献   

7.
刘自治 《钓鱼》2009,(3):30-31
综观各类钓鱼书刊杂志上,有关手竿钓鱼提竿时机的文章似乎不多,而且各文中所讲的提竿时机都是不外乎那么几种。除了拉黑漂这种台钓浮漂及七星散漂共同的提竿信号之外,还有一种是专门针对台钓漂的,即漂尾上升一或二目并停止不动时,也即钓二目时漂尾上升到露出三四目时即为提竿时机。  相似文献   

8.
贾巍 《钓鱼》2009,(12):57-57
我是一名钓鱼爱好者,在我所居住的县城开了一间渔具店(同时也是钓鱼王合水俱乐部),2008年刚过完年不久,我就收到了钓鱼王公司寄给我们俱乐部的新产品鱼饵让我们试钓,里面还有几袋饵料“疯鲢鳙”(蒜臭味),但我们这里人钓的普遍是鲫、鲤、草、鳊,很少有人会钓鲢鳙。在一次去银川沙湖的时候,发现有人在钓鱼,我就跑过去看,只见他们用的都是海竿挂水怪用球漂在浮钓鲢鳙,  相似文献   

9.
超长竿     
张炎冰 《钓鱼》2011,(6):12-13
鱼竿的常用规格在2.7~7.2米之间,间隔90厘米,其中用于池钓的手竿一般不超过6.3米。“台钓”之后由于坐着钓和抛钩方式的改变,钓竿就不需要那么长了。可是传统钓鱼,包括接受“台钓”后在水库湖泊钓鱼,短竿钓近就不如长竿钓远那么爽了。特别是浅水湖泊,传统钓用6.3米竿系齐竿线抛钩,如果水深2米,能够钓到10米远已是极限了,而鱼却在离岸11~12米位置上。  相似文献   

10.
刘定龙 《钓鱼》2008,(17):18-19
淡水钓鱼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手竿钓、抛投钓、懒钩钓三类。手竿钓,按钓鱼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竞技钓、休闲钓和生产钓,按钓鱼的分类习惯可分为台钓和传统钓,按钓竿和线的长短比例可分为长竿短线、齐竿线、短竿长线钓,按用饵的习惯又可分为粉饵钓、虫饵钓、颗粒饵钓、包食钓、蘸粉钓等,按鱼钩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单钩钓、双钩钓和多钩(组钩)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