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检查评比是很多学校德育工作中管理班级的一种基本办法,有的学校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笔者熟悉一所学校,该校上世纪末提出了班级“三文明”检查评比:夕会、路队、餐厅,每项10分,还制定了这三项最基本的评比办法,不可谓不细,从根本上确立了该校“准军事化”特色;到本世纪初,发展为“六文明”评比,添加了“卫生”“纪律”“课间”,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2005年以后更是发展到了包括“安全”“板报”“文化”“校服”“自习”等的“十文明”“十几文明”评比。  相似文献   

2.
“三好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光荣的称号,它既是一种荣誉,也是对学生追求上进的一种肯定。“三好”即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长期以来,在评定“三好学生”的过程中,很多学校把“学习好”当成主要标准,一切分数说了算。评选出来的“三好学生”没有代表性,社会上对“三好学生”的评定标准也出现了诸多争议。近年来,景泰县草窝滩学区推行家校联谊活动和“新三好”评选办法,对新时期学生评价工作进行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好学生”这一光荣称号 ,作为学校对学生的最好评价 ;同学们追求的目标 ;家长对子女的希冀 ,它的评比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学期结束工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三好学生”评比工作的成功与否 ,对学校的教育与教学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上讲 ,人有七种层次的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以期胜任自己的工作 ,实现自己的抱负。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同学 ,往往具有自尊心、好胜心、责任心都很强的心理特点 ,这促使他们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以赢得老师和同学…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听说一些学校在学生中间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比。据说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而产生的“举措”。但素质教育并非不分善恶、美丑、是非;不分进步与落后;不进行评价与比较。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三好生”的评定标准;如何让“三好学生”在学生中真正起到楷模示范作用。本期辑发 4篇文章,从几个侧面触及“三好生”问题,以期引起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听说一些学校在学生中间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比。据说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而产生的“举措”。但素质教育并非不分善恶、美丑、是非;不分进步与落后;不进行评价与比较。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三好生”的评定标准;如何让“三好学生”在学生中真正起到楷模示范作用。本期辑发 4篇文章,从几个侧面触及“三好生”问题,以期引起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听说一些学校在学生中间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比。据说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而产生的“举措”。但素质教育并非不分善恶、美丑、是非;不分进步与落后;不进行评价与比较。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三好生”的评定标准;如何让“三好学生”在学生中真正起到楷模示范作用。本期辑发 4篇文章,从几个侧面触及“三好生”问题,以期引起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评选“三好学生”是中国学校的传统项目。人们总是教导孩子:在学校里要做个好学生,最好能评个“三好”。三好学生几乎成了优秀学生的代名词,三好的概念已深深植根于几代人的心中。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创新,也该给沿用了几十年的三好评选加点新意了。“三好学生”新概念的推出,是德育工作创新的成功尝试。我区推行的“三好学生”新概念的评选标准是: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区做个好公民。在学校做个好学生评“三好”的目的不单是选拔出优秀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从中受到教育:怎样做才能当个好学生。开展…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听说一些学校在学生中间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比。据说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而产生的“举措”。但素质教育并非不分善恶、美丑、是非;不分进步与落后;不进行评价与比较。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三好生”的评定标准;如何让“三好学生”在学生中真正起到楷模示范作用。本期辑发 4篇文章,从几个侧面触及“三好生”问题,以期引起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印象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的评比,其评价标准往往以学业成绩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参照标准,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尤为突出,即便是学生进行民主测评时,有的老师也会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板书到黑板.无形中给学生一种误解:谁成绩高就评谁为“三好学生”。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工作十余载,一直尝试着有一天能改变这种比较单一甚至片面的评价方式,“阳光卡”让我的改革有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江忠东 《云南教育》2009,(13):35-35
1953年毛泽东提出把“三好”作为青年团工作的方向,要求青年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982年5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公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规定“三好学生”的标准是: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至今,绝大多数学校仍采用这个评选标准。  相似文献   

11.
我校用评“星”取代评“三好”已经一年多了。从报道得知,在鞍山、大连、广州、武汉、深圳(南山区)也有不少学校实行了类似的做法。我校实行星级评比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曾在《德育工作二题》中介绍过。下面想谈三个问题:学生对星级评比的看法,对两种评比的冉思考,进一步完善星级评比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南昌教育》2005,(5):31-32
毕业临近,“三好学生”评比又提上日程。因为只有10%左右的学生可以入选,升学时可以享受加分,这给学生造成了分等级的压力。为此,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顾明远教授曾数次在全国性的教育论坛上呼吁,废除“三好学生”的评选。武汉最近开始试行“新三好”标准,上海一些区县和中小学也开始创新“三好”的评选,打破传统名额限制,让更多“阳光少年”享受到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3.
刘建国 《青年教师》2006,(10):29-30
一、培养孩子要有自信心 “自信”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它是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格的核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只有自信的人才会百折不挠地去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才会有幸福的人生、6—12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形成自信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对孩子多鼓励,少贬低;多表扬,少批评,更不能用言语讽刺、挖苦、打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就要时时刻刻为孩子的成长着想。现在不少学校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选,而是根据学生的特长设置奖项,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期结束时,都能得到一张荣誉证书,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从小都能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我最棒”。  相似文献   

14.
泛滥的奖励     
临近“六一”,一年一度的“三好学生”评选活动又拉开了序幕。孩子们都欢天喜地地期盼着,而我——一名工作了近十年的“老”班主任,却陷入了苦恼。去年那场“评选风波”又浮现在我眼前了。去年“六一”前夕,学校下达了评选指标:每班30%的“三好学生”,30%的“优秀少先队员”,5名“进步学生”,剩下的还可以评单项奖,名额不限。也就是说,只要老师上报,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评上。学校的“苦心”我也明白,是想让每一个孩子们都能得到鼓励,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皆大欢喜”的评比方法已经使评比本身变了味。为什么要进行评比呢?是要肯定学生一段…  相似文献   

15.
李艳 《湖南教育》2003,(22):20-20
2003年初,雨花区教育局从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入手,推出了以“新概念”评价三好学生(以下简称“新三好”)的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三好学生”评价模式,首次将“三好学生”的评价体系建立在“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的基础上,确立了“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区做好公民”新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中,自觉主动的接受教育。在这项教改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教师必须成为连接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纽带“新三好”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而教师则成为连接学校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在“三好学生”的评选上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并赋予“三好学生”全新的含义和评价标准,如“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等。其中,“好孩子”的具体标准是“勤俭+孝敬”,“好学生”的标准是“合格十特长”,“好公民”的标准是“公德+责任”。然而,笔者以为,“三好学生”评选的形式虽然改变了,但评价方式依然没有回归到学生评价的本真价值上来。  相似文献   

17.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传统“三好学生”评选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评价理念功利化、评价内容片面化和评价主体单一化等方面。加快“三好学生”的变革和实践,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新三好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给广大理论研究各与基层学校德育工作杳以很大的启示。学校通过制定评价指标、评选表、评选细则、操作流程表等一系列措施来规范和实施“新三好学生”的评选,体现出生活性、针对性、整体性、全面性、进步性与发展性的评价新理念。  相似文献   

18.
吕浩利 《教育艺术》2009,(11):27-27
2008年我市教体局的领导在检查学校工作时采用了“突然袭击”、“微服暗访”的方法。教体局领导在事先不打招呼的情况下,悄悄地走进校园,用自己的眼睛“看”,而不是坐在会议室里“听”.这样了解到学校工作的真实情况。笔者为这种检查方法击掌叫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每逢评比检查,往往是上级先发通知,学校精心准备.结果是检查时“旧貌换新颜”,检查过后旧态复萌,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1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的教师考核工作中,仍然沿袭传统的“评比”模式,“评优评先”、“名师工程”几乎左右和引领了教师所有的价值追求。“评比”真的就能够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一流的教师团队吗?对此,我持怀疑态度。原因之一:“评比”未必能产生真正的“名师”。  相似文献   

20.
“反思求解期”教师的社会效能感更多是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较少关注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就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随外界评判而改变。没有教师自觉参与的教学改革是徒劳的,没有价值认同的学校管理是虚妄的设想,没有研修提供支持的评比无法取得预期管理的成效。学校是否把校本评比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是否在评比后对该项活动有积极的反思?这应当是校本教学评比后期反思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