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繁荣期,也是海南文化鼎盛期。诗文小说《钟情丽集》是明前期海南文教事业大发展的产物。从明代中期开始,海南文化被内地文化“同化”的现象比较显著,其地域特色较少被关注,这在公案小说中有所体现。受交通制约,海南与内陆之间一直存在隔阂,表现在明清志怪小说对海南的描绘,往往掺杂神秘想象和历史记忆。明清时期,海南本土作家极少从事小说创作,这与小说的文化属性及海南文人的文化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2.
只有了解地域文化才可能对地域文学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对新时期湖南小说而言,我们容易发现它承传着湘楚文化血液里的浪漫风韵,“经世致用”学风哺育下的广阔的政治视野。其实,湘楚文化长期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对新时期湖南小说产生了或隐或显的非常深刻的影响,它主要表现为一种更加自由与奔放的浪漫主义,一种恋乡怀旧的执拗情结,一股浓厚的“抱团”意识等特征,并由此也影响了新时期湖南小说在多元文化生存空间的生存原则及其走向。  相似文献   

3.
地域文化以一种或显或隐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文人的创作。作家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创作出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因此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对研究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可考价值。深入研究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中的地域文化因素,以此来阐述地域文化与文人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自然风貌、宗教文化、民族文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力图以一种更为全面的方式解读这部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地域文化以一种或显或隐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文人的创作。作家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创作出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因此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对研究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可考价值。深入研究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中的地域文化因素,以此来阐述地域文化与文人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自然风貌、宗教文化、民族文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力图以一种更为全面的方式解读这部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西部小说中的"西部",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中国当代西部小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到新时期,西部题材的小说才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当代西部小说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从文学文本中发现和开掘西部文化精神,关注的重点就在新时期以来的西部小说。一是研究生命意志、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二是按地域文化的分布特点研究西部小说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及其审美表现;三是探讨西部小说创作的一些宏观问题,如作家身份与西部小说创作、西部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等。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莫言的小说以其独特的乡土区域魅力引发了读者的兴趣,本文从创作素材、人物品格和文学形式三个方面探讨地域文化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地域文化是某一区域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既包括建筑、服饰、技艺、制度等,也包括语言、心态、观念、习惯等。文学作品在表达作者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其思想与价值观念。人深受其所在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学作品也具有深刻地域文化特征。在具体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应提升对地域文化的重视程度,关注当地方言表达方式与地域文化,从而提升翻译准确度。由王颖冲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京味小说英译研究》,是一本围绕地域文化特点,从中国文化版图中单独提取京味文学并加以研究的专著。该书详细分析了地域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呈现形式,提出应重视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还原中华文化特色,推动地域文化的弘扬与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本文结合上述观点与相关实例,参考文化地理学观点,就地域文化对文学翻译实践的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这几篇小说在编织文化花环的同时,露出了自身的盲点:或者忽视了“地域”与“文化”的相生性,或者忽略了小说言说方式的选择。我想作的努力是,使“盲点”移位,进入我们的视野。如果“地域文化小说’的提法合理,那么它首先需要的是对自我的确认,而不是相反。 一、注重言说的方式 我是地域的,我是文化的,我不再注重言说的方式。地域文化小说不可操持这种腔调。一篇小说离不开叙事,少不了言说。小说家想要或者可能在小说中言说什么,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你在怎样言说?叙事工作者应该加以重视。我们对一切文本(含世界)的认识不是通过叙述或倾听(阅读)别人的叙述达到的吗?地域文化小说家也必将进入小说言说方式的选择之中。来看一看我们所选的小说作者(作家)走得多远。  相似文献   

9.
范小青的小说充满了苏州特有的地域气息。她在自己的文学版图上描摹生活的本真,既有当下对城市生活的迷茫和困惑,也有对城乡之间差距的心痛与叹息。她的小说蕴涵着人物与时代、社会、历史的联系,并从中凸现出作者对地域文化精神的探求,对地域文化内核的审视,呈现出强烈的文化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地域文学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在地域文学研究中,不管是对于地域作家(群)的研究还是对地域文学或地域文学流派的研究,都离不开地域环境、地域文化(民俗)以及蕴于其中的生存哲学。以文学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地域文学,能拓展视野,突破创作和研究的狭隘,深化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对中国新文学史作一番匆匆的巡礼时,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触目且不争的事实——那些在文学史上最具才华、最有贡献、最负盛名的作家,均属游离于传统主流文化和当时主流政治之外的“边缘人物”。他们正是以其边缘的处境、边缘的立场、边缘的视角和边缘的价值。完成了进入主流文学和主流文化的历史使命。本文以张爱玲为例,试图阐明“边缘化”与文学成就乃至文化成就的因果关系及其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目前,海南仅有竹竿舞、打狗归坡等少数民族项目开展较好;资金少、人才培养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谐生态人文旅游路线是海南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趋势。  相似文献   

13.
借鉴国内文化产业先进地区载体建设经验,通过设立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完善海南国际创意港等园区建设、组建海南省文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完善海南文化产业载体建设。与此同时,海南要做好人才发展基础性工作,强化人才引进的(文化)产业导向、培育人才成长环境等。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拥有多重身份:她是父母不幸婚姻的见证者,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是智障儿童的母亲,是通晓中西文化却不被任何一方所接受的文化边缘人。这种多重身份无不例外的将赛珍珠置于一个令人尴尬的边缘人状态。作为一个边缘人,她关心同样处在社会边缘地位的人们———女人、儿童和包括中国、日本等在内的处于弱势地位的亚洲国家的人们。女性文学作品的创作,寄予了她对女性的同情与期望;儿童文学的创作,表明她对儿童的关心与厚爱;东西文化交流题材的写作,折射出她对中西文化平等对话的渴望。一切为了边缘人,为了边缘人的一切,是赛珍珠文学创作动因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5.
在考察海南文学(1949-1979)创作、作品出版情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海南文学(1949-1979)总体上具有"以琼岛革命史和建设史为主体的文学叙事"特征。文章试图从滥觞(海南当代文学最早的"三个一")、特质(琼岛革命和建设史为主体的叙述)、期刊(飘摇中的摇篮与旗帜)、规训("感时忧世"作的缘悭命蹇)四个方面,对此特征进行勾勒,考察当时政治文化环境对海南于文学创作、作品出版以及文学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乡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民间文化,在乡村旅游中具有重要价值。分析海南乡土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建议从展示乡土文化精华,营造鲜明乡村印象;植入非物质文化,丰富乡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高产品教育性,注重开发参与性和知识性旅游生态产品等方面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促进海南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过20年的发展,海南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文学海军"。这支队伍中的许多人,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海南不再是一个文学小省,但它的生态还不够平衡,本土性的长篇创作仍待加强。如何给天生丽质的海南岛注入意味深长的文化内涵,依旧是海南创作人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在文化生产中构建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通过非强制手段达到国家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文章结合海南特有的历史地理背景提出海南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以此推动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9.
疏离中的恒定——五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创作基本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台湾文学研究园地中,五十年代的乡土文学是一块有待进一步开掘的沃土。本文从釐析台湾乡土文学的概念与范畴入手,界定了它所涵盖的基本范围,并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渊源出发,分析了它迥异于主流“战斗文艺”的创作状况及价值取向———与主流文学疏离乃至反叛的边缘化创作及坚定的汉民族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玛格里特·杜拉斯作为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早已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她作品中的“情人”故事一如她多彩的情爱生活,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在法国,她的作品因其形式的现代化和内容的边缘化(异国故事)却较少引起读者的重视,也少有评论界的深入研究;就国内研究现状看,基本把她的小说定位于正统小说的边缘地带。这一现象与同样是涉性的法国作家的昆德拉的研究情形形成明显的反差。本文的探讨受比较文学形象学关于“他者”形象认知中文化想象理论的启示,从作品“情爱”故事本身的解读出发,阐释了“中国情人”形象所寄寓的较为复杂的深层文化关系,并试图以此对“杜拉斯热”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给出一种泛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