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统计,明清两代历543年,举行科举考试201科,全国共取进士51,624名,其中山西籍进士2662名。分别说,明朝开91科,山西籍进士有1268人;清朝开110科,山西籍进士有1394人。下面介绍明代山西各县进士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档案馆收藏的明代辽东档案《明信牌档》丙类第23号卷内有一则珍贵的材料,内容是关于明洪武年间潮州籍百姓被流放于东北地区的记载。虽因年代隔久,卷帙破损严重,但经修补复原部分仍能清楚反映出当年潮州籍“流人”在关外的一些具体状况。这对研究明朝初年的刑法律例、人民徭役负担、阶级矛盾以至国内南北地区人民的接触交流等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现特抄录于下,以供有关研究人员参阅或采择。  相似文献   

3.
明代辽东的流人文化是明代辽东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明初,由内地将流人大批地谪戍辽东。流人进入辽东后的生产活动和文化活动,促进了辽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为辽东地区的民族融合、边疆地区的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5,(3):69-73
清初东北流人在经受住身心的重创之后,他们顽强的生存下来。他们远在酷寒的东北,饱受思乡之苦,为了缓减悲痛,流人之间诗词互慰,他们因为共同的悲惨命运而建立了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谊。流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并没有消沉下去,他们积极向上,重新审视生活,对人生有了全新的体悟,在流人的诗作中可以窥见他们的情感、精神面貌,同时这些诗作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古代任职东北的江南人极少。明朝建立 ,天下归一 ,江浙俊秀脱颖而出 ,一大批有识之士来到辽东 ,担任要职 ,为巩固边防 ,开发东北殚心竭虑 ,功勋卓著 ,得到东北人民的赞誉。本文据东北主要史志文献进行了考证 ,明代江浙任职辽东名宦计 58人 ,其中江苏籍 2 1人 ,浙江籍 37人。作者考证了这 58人的籍贯、职务、任职时间、文采和主要业绩 ,表达了东北人民对他们的敬意 ,亦为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两岸漳籍子民所顶礼膜拜的“开漳州主”陈元光,是个颇具神秘色彩,历代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 漳州的发源地原是岭南义安郡的绥安县,初唐仍属岭南道,高宗、武后二朝,大量流人放逐岭南,广州以西的桂、邕、广原是岭南较发达地区,是朝廷重臣贬逐的地方。广州以东循潮的流人,大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辈或高丽投降将弁等。绥安西边的义昭县,晋代就曾设流人营。岭东流人地位极其低下,仅长寿二年(693)一次在广州就杀流人三百  相似文献   

7.
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初步统计,共举行科举考试201科,全国共取进士51624名,其中山西籍进士2662名。分别为,明朝开考91科,山西籍进士有1268人;清朝开110科,山西籍进士有1394人。下面简要介绍清代山西各县进士分布状况。平定县67人,临猗县64人(猗氏42人,临晋22人),安邑县61人,阳城县42人,翼  相似文献   

8.
钱桂勤 《文教资料》2013,(10):11-12
清代流人文学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当属吴兆骞。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东北边塞诗,从而成为杰出的边塞诗人。而流人文学的发生、发展和繁荣是以民族融合为时代背景的。清代高度的民族融合为南北文学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流放文人则充当了沟通南北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千山作为辽东名胜,明清时期的帝王官员和文人墨客多有游历。本文从康熙帝游历千山、明清时期流人在千山的游历、明代官员出使朝鲜途中在千山的游历、甲午战争中清军将领与千山、王尔烈、缪润绂对千山的品题等五个方面评述了明清时期的帝王官员和文人墨客在千山的游历情况。  相似文献   

10.
明代初年,江西刘崧为代表的西江派影响了明代的翰林院作家。江西籍作家成为有明一代翰林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西江派成为庙堂文学的机缘,在于杨士奇成为内阁重臣,长期主持文坛,影响一时的创作风尚,培养大批作家,在文学上形成多条衣钵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1.
闵珪考略     
闵珪乃明代湖州籍名臣,一生屡按数省,四任刑官,平叛抚民,政绩卓著。为人刚直,治狱严正,为人所称道。依据相关典籍,勾勒闵珪的生平事迹,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了解这位明代湖州籍名臣。  相似文献   

12.
史学领域的可贵开拓──评李兴盛的《中国流人史》古永继流人,广义讲包括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无着落之人,以及因种种原因被贬滴、流放之人。此所谓流人,则从狭义出发,指被贬谪、流放之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到海走云飞的东南,从...  相似文献   

13.
山海关外的东北大地辽阔广袤,白山黑水相绕。辽河松江横贯,长期来便是我国的东北边陲。早在隋代,杨广、王胄即有《纪辽东》诗,叙征伐高丽之事。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营州歌》,记述了今辽宁朝阳一带少数民族少年的英武矫健。到明代,辽东一向被视为“京师左臂”①,由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共有二十五卫、二州,修筑了辽阳、沈阳、铁岭、开原、锦州、宁远、抚顺等城镇戍所,以抵御日渐崛起的女真部落侵扰,于驻屯大军外,还有不少流人发遣于此。其中一些能诗之士写下不少边塞诗作,如景泰间被诬为于谦同党的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即留下数首记述铁岭卫山川形胜之诗,隆庆间出使朝鲜的黄洪宪也有《山海关》诗,明将孙承宗有《过锦州》诗。明清之交,陈子龙曾作《辽事杂诗》,感慨东北萨尔浒之战明军败亡情状。然而,由于地僻土荒,文人足迹罕至,以此为背景之诗寥寥可数。而清代前期约一个半世纪,东北边塞诗却结下了累累硕果,显示了光辉的业绩,成为清代边塞诗复兴的第一波浪潮,这一时期的东北边塞诗,大致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东巡边塞的帝王及其扈从文士之诗,二为流放遣戊东北的文人所作。后者为其主体。  相似文献   

14.
迟子建作为著名东北籍作家塑造了一系列苏俄人形象。这些异族形象一方面在东北作家作品中具有别样特色,另一方面也与自我形象形成互动,对于反观自我形象及东北文化特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谈明代的卫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研究明代历史,特别是明代人物,不可以不弄懂卫籍。卫籍是明代卫所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户籍。它对于我国人口的迁徙和分布起过重大作用。有的学者曾经论述过明代的籍和贯并不是一回事,贯指乡贯,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籍贯;籍则是世代承袭的对封建国家应负的不同义务,如军、民、匠、灶等役,即在同一州县内“人户以籍为定”(《明律·户律·户役》)。这种解释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然而却不能用以说明卫籍。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有关卫籍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清,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少从父兄起兵,置身于朱元璋反元行伍,戎马倥偬,南征交趾,北守陕西。后因“坐事谪戍辽东”转戍吉林船厂(今吉林省吉林市郊阿什哈达村)造船,供太监亦失哈等乘用前往黑龙江下游奴儿干(今蒂尔)地区,经营边陲,对东北边疆建设,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流人,《释文》解为“有罪见徙者也”,这就是说,因罪而被流徙者,均谓之流人。刘清是在怎么一种情况下被谪戍东北呢? 刘清曾于陕西“备御鞑寇”,“堑山堙谷”,“皆据重险”,“遇警截击”,为巩固边防屡建勋功。正值此时,刘清因“坐事谪戍辽东”。所坐何事而谪戍东北,史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东北地区的教育因民族矛盾和战争的影响几乎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之后,由于大批流人被遣戍东北并定居于此。这些流人中有如陈梦雷、吴兆骞、方拱乾等许多汉族的饱学之士,为生活所迫,他们或从事家庭教育,或从事书院教育。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播文化还传播自己的思想,为东北教育的发展注入了一股鲜活的超越地域教育理念与内容的新动力,为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国戏曲的兴盛、繁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而北方戏曲衰落似成定论。通过对较为丰富、详实的明代山西地区戏曲文物史料的把握,即从戏曲舞台兴建、服饰化妆、乐队的组成、唱腔和剧目这几方面去考证明代山西戏曲的兴盛史,可以为缺少明代北方戏曲史料记载的中国戏曲史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19.
山西,尤其是山西的古平阳,在宋、金、元时,曾经是戏曲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在元王朝灭亡、元杂剧衰落之后的明代却消声匿迹了。戏曲史著作对此都没有作出过明确的阐述。这些著作,在论述宋、金、元戏曲时,着重讲北曲,在介绍明代戏曲时,又重点谈南方的四大声腔。表面看来戏曲的历史似乎是连续的,实际上明代近三百年间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学费。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为义务教育投入了许多经费.但是由于财政拨款按政府逐级发放,农民工子女因离开原籍到城市读书,不仅不能享受到免费教育,甚至还得交各种费用.这使并不富裕的农民工家庭不堪重负。而同时,流人地政府也相应地承担了额外的投入。所以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