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先唐七言古诗起源于民间歌谣,受文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规律的影响曲折地发展着。文人七言诗从模仿民间歌谣始,经过了草创期,即以单句或短篇为主;继之到了发展期,曹丕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具有开拓意义的诗史地位,后来鲍照在七言诗诗句、用韵方面取得突破,七言诗才最终成熟起来;最后,到唐代李白、杜甫手中,七言诗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七古风貌,最终赶上五言诗,形成五、七言诗并驾齐驱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七言诗从汉代发展至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诗发展的一次重大变化,曹丕将七言形式与乐府旧体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七言诗。鲍照依照其体.不仅在题材方面,较曹丕的《燕歌行》更为丰富,更为宽广,而且艺术方面也更为成熟,更为精湛。自他以后,七言诗就在南北朝文人的诗歌中日益繁荣起来了;到粱陈时期,七言诗的句式、结构更趋完善,韵律也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3.
关于《楚辞》与七言诗关系的观点甚多,但研究思路中都有将文体起源简化为句式异同及偏重文体外部关系的倾向,有明显的片面性。诗歌文体应是由多层次节奏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情感节奏与语义节奏、语体节奏的冲突和调整是诗体发展的内在动力。七言韵语在《楚辞》产生之时已经流行,但复杂的语法关系和语义节奏使其具有很强的表义倾向,并形成了与其语义节奏相统一的单调平直的每句韵式语体节奏,从文体内部阻碍了七言抒情诗体的发展。在《楚辞》体中,诗人借助以"兮"字和相关虚词构成的相对独立的情感节奏,较方便地实现了对每句韵式七言诗语义—语体节奏的整合与转化,形成了七言诗早期发展阶段的一种特殊的七言抒情诗体——骚体式七言诗。由此入手,有助于将二元对立式的七言诗起源之争转变为对七言诗发展历史的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七言诗在唐代大放异彩,可谓达到了艺术的颠峰,但它在唐代之前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汉代是七言诗创作的起步阶段,代表作品是张衡《四愁诗》.到曹丕《燕歌行》,可以说基本定制.鲍照的大力创作,为七言诗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梁陈时期,七言诗在各方面都已经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梁陈时期七言诗发展状况的评述,指出梁陈时期不但产生了数量丰富的七言诗创作,而且此时的七言诗歌创作在诗歌格律上也有着诸多讲究和开拓,对后世七言诗,特别是七言律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七言诗的起源有很多种观点,如楚辞说、成相辞说、柏梁台诗说等。本文指出,虽然楚辞、成相辞等在七言诗发展中起过不等的作用,但这些只是七言诗发展中的“流”,七言诗的真正的“源”应是先秦楚的地方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七言歌谣。  相似文献   

7.
七言诗在走上成熟的过程中,鲍照七言歌行功不可没。从现存最早完整的七言诗曹丕《燕歌行》始,其后作者寥寥,直到刘宋时代鲍照七言歌行《拟行路难》十八首出现并产生重大影响,七言歌行率先在七言诗苑囿中开出绚丽花朵,从而使七言诗在五言诗长期处于霸主地位的八代诗史中异军突起。鲍照借鉴汉魏乐府,吸纳民间歌谣,探索七言歌行语言形式,在以传承求新变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实践,为其后特别是唐朝七言歌行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湘西宝卷七言诗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湘西地区独特的民间宗教文化与方言俗语概貌.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210首七言诗进行分析发现,湘西宝卷七言诗从内容来看,包括赞诵佛教、道教及民间三方所信仰的神口,以及倡导孝敬父母与感恩,讲述宗教的忏悔、救赎及奉劝世人精进修行悟道等;从体式来看,湘西宝卷七言格律诗甚少,古体诗占绝大...  相似文献   

9.
汉魏六朝七言诗遭受冷遇深层原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众体之冠,然而在汉魏六朝的一长段时间里,却长期遭受冷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体制的原因,也有时代类系统整体的原因,还有体发展中由简到繁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七言诗经过在汉魏六朝小规模的发展,终于在唐朝追上了五言诗,与之并驾齐驱,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0.
黎昔非《唐以前的七言诗》一文久佚,经长期辗转查找,发现于上海市档案馆。这篇重新面世的佚文探讨了唐以前七言诗的起源和演进,是20世纪30年代七言诗研究的先期探索,在民国学术史上具有史料价值。经过对七言诗研究历史及现状的整理,可以发现佚文中的《饭牛歌》起源说促进了此后民间歌谣说的正式提出;唐前七言诗演进结论的得出得益于穷尽式检索、随文附注按语、数字统计等研究方法的首次使用。  相似文献   

11.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所选受高榛《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试图整合高、李二选之长,选出“于唐诗或庶几矣”之选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仍表现出明代“尊尚盛唐”的主流选诗倾向。然究其选诗标准的生成,则与明末唐诗选本的时代评判有着重大关系。而其诗学理论则上祧严羽、杨士弘,近尊高榛、李攀龙,展现出一条明显的沿袭轨迹。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湖北省图书馆藏清代秦应逵手批《读杜心解》为标本,一方面对批点者秦应逵的生平事迹、批本的传播与收藏略作文献考辨;另一方面详细阐述秦应逵批点《读杜心解》的批评标准与价值取向,从而管窥出清代杜诗未刊评点的共同规律与鲜明特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壁画的发展历史研究离不开对敦煌壁画的研究,而敦煌壁画的现存遗迹中,几乎所有的布局样式与技巧都可以在唐代的壁画中找到源渊。因此唐代敦煌壁画的研究对于整个中国壁画史的发展起着前瞻后续的作用。本文试图就壁画的布局与构图方面对唐代敦煌壁画作以浅析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马珂 《天中学刊》2014,(2):78-80
《抱影庐遗诗》,清代河南陈州府西华县张华所作,乾隆十六年刻本,河南大学图书馆藏有民国河南省立图书馆据乾隆十六年刻本抄本。是书彰显了河南省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的重视,更具有较高的版本校勘之功用,可补诸家目录对于《抱影庐遗诗》著录之缺失。《抱影庐遗诗》所收诗一方面记述了西华县社会动荡不安之情况,另一方面,张华与师友酬唱之作又反映了清初西华文坛之风貌。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塑造了众多的君子形象,在这些形象身上寄托着周人深挚的感情,体现着周人的人格追求。本文即从《诗经》中的君子形象入手,来探讨周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6.
李唐王朝是建立在隋朝废墟上的崭新帝国,面对隋亡的前车之鉴,唐初统治者一方面注意吸取其亡国教训;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隋朝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的诸多成果。其中,对隋朝的“孝治”政策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琉球事件期间,中国驻日本公使何如璋的处理意见不无正确,然而未被采纳,致使中国在琉球事件中一步步地丧失了主动地位,日本把琉球夷为冲绳县。驻外大使的意见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外交理念没有改变, 事务性地派遣驻外使节致使早期的驻外使节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也许不仅仅是何如璋一个人的郁闷和悲哀, 也是晚清外交近代化的悲哀。  相似文献   

18.
封建制度下,抚恤孤幼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是在宗族林立的明清时期,这项任务大多由宗族承载;通过对一些明清的族谱家规的研究,反映这一时期宗族恤孤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陈言力促驻外使节制度形成,吁请变革觐见礼仪制度和建言改进外交人员选派制度三个方面阐述了晚清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薛福成对我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建言及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到了清末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因素,书院由衰败转而变革,通过不同的变革方式,发展出近代高等教育的因素,在教学、课程、机构、体制诸方面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