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教材的研究与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颇为有趣且耐人寻味的现象,即有一条“秋”的线索贯穿其间。秋诗秋词秋文章,秋情秋思秋意趣,真可谓,无限风光,尽在一个“秋”字。本文拟对这部分“秋”的篇目做一透视,并在教学思路上做些探讨。一、篇目透视1、秋诗: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到《登高》。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是一首直抒热爱秋天之情的诗歌,诗人唱秋天的河流与土地,唱秋天的耕耘与收获,唱秋天带给人们的优美的思想与希望。在诗人饱含赞美之情的笔下,秋天的形象是那样亮丽明媚,又是那样深沉神秘;秋天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常把比较句和比喻句混淆在一起,张冠李戴。例如①“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象秋天似的凉爽。”(高中语文第二册267页“思考和练习”四.1)统编教材把这句话当作比喻句;②“夏日登山,钻进深深的岩洞,一阵寒气袭来,身上的暑气顿消,立刻使你感到秋天似的凉爽.(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190页第1小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教参把①和②都当作比喻句。其实①和②都不是比喻旬,而是比较句。人  相似文献   

3.
Part 01十三岁的夏小鱼是个很简单的女孩子。她喜欢秋天,喜欢文字,喜欢天空,喜欢西藏,喜欢等待放学。秋天的她剪着短短的头发,抱着书在操场上溜达。照例先转悠到单杠那边去,坐在上面张开双臂,微仰起头,让风从脸旁拂过。就这么闭上眼睛吹着风,好像心里装着整个宇宙。有时,会有同学问她:“你在干吗?”“飞越秋天的大海。”“哪儿来的秋天的大海?”“秋的大海倒过来是秋的天空,秋的天空倒过来是秋的大海。”  相似文献   

4.
教学流程一、预习汇报,交流共享,引入新课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找描写“秋天”的文段,找到了吗?读给大家欣赏。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写“秋天”的文章,题目是:秋天的雨(板书课题)。3.读题质疑。(秋天的雨是怎样的?秋天的雨会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理解体验1.初读,读准读通,巩固生词。2.再读,读流利,可就词、句、段等内容质疑问难。(相机释疑)3.悟读,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秋雨的美。(1)读了课文,感受到秋雨的美了吗?(引导找出描写“秋天的雨”的句子,带着对秋雨的赞美读句子。)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  相似文献   

5.
秋天     
秋天,果子成熟了。苹果的小脸红彤彤的,梨子穿上了深黄的外衣。秋天,金黄的银杏树叶,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秋天,蟋蟀高兴地唱着歌,“”“”。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35秋天$四川省攀枝花市18中小二(1)班@蒲桦伟~~  相似文献   

6.
“秋天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习作四”的训练内容。从安排上看,本次习作训练体现了时令(季节)性,并且安排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游天然动物园》之后,这样学生不仅有东西写而且有方法可借鉴。但是我们在训练时,既要创造性地利用好上述资源,又要敢于拓展。引领学生走进秋天,进行多方对话。在“对话”中体现习作训练的多维性。导写过程一、走进秋天(一)自主活动老师提前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自主地走进大自然。1.与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一起走进秋天。看看秋天的天、秋天的树、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可以重点观察某一处…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们收到一些读者来信,询问初中语文第六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疒计)”字的读音、字义。为了弄清这个字,我们信访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答复如下:经查阅《红楼梦》的几种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和程伟元本均作“(疒计)”,戚蓼生序本作“(疒轸)”,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作“记”。“(疒轸)”即“疹”,是皮肤  相似文献   

8.
秋天不仅仅是画家,还是音乐家。每当我听见扫大街的阿姨在扫落叶,我仿佛就听见美妙的音乐。秋天演奏的乐曲也是我们演奏不出来的。“咚“!”咚!”你听,这是成熟的果子掉落到地上的声音;“刷“!”刷!”这是秋风吹过,树叶相互碰撞出的美妙旋律;“哈“!”哈!”这是小朋友又捡起一枚精美的落叶时,发出的欢笑。秋天还是一位魔法师。一眨眼的工夫,漫山遍野都长出了果子。苹果笑红了脸,香蕉笑弯了腰。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指导老师:樊铭璐秋天“动画片”$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三(1)班@黄依然  相似文献   

9.
二·两·俩     
“二(er)”、“两(liang)”、“俩(lia)”是三个常用的字,但人们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忽视它们的用法而用错。例如: 1.他有二门功课不及格(“二”应改为“两”)。2.开会时,他们俩个人分在一个小组里讨论(“俩”应改为“两”)。实际上“二”、“两”和“俩”的用法是有细微区别的。  相似文献   

10.
主题来源小朋友到户外树下活动时,一阵风吹过,高高的黄兰树落下了一串长长的果实。孩子们兴奋地说:“果子掉下来啦!”教师顺着孩子们的话题:“果子为什么会掉下来?”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因为秋天到了,果子成熟了。”“秋天里还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启发说。就这样,由果实引发的一系列探索活动开始了。主题开展所经历的路程主题活动节选一、秋天的大树(一)活动目标1.学习观察树木的方法,比较树木的多样性特征。2.能说出树的基本外形并比较出秋天树木的主要特征。3.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体会。(二)活动准备选定园区内的树木、图书。(三)活动过…  相似文献   

11.
高三·春天     
李明 《高中生》2014,(3):1-1
有人说高三是夏天,因为最后一搏就在烈日炎炎的六月;有人说高三是秋天,冈为高考是采摘高中“果实”的时肖;有人说高三是冬天,因为各种压力如风刀霜剑严相逼……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情景 ,揭示课题秋天到了 ,大自然有哪些变化?有一位小朋友画了一幅秋天的图画 ,画得可美啦!板书 :秋天的图画)小朋友想不想欣赏?(课件展示一幅美丽的秋天的图画 ,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画上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 ,在画旁出示词语 :苹果、梨、高粱、稻、大雁 ,给“梨”、“粱”配上拼音。)读问 ,正音。“粱”单个字读第二声 ,在词语“高粱”中读轻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激活思维。随后出现的美丽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 ,感觉到原来秋天是如此美丽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二…  相似文献   

13.
布宁的长诗《落叶》并不是某些研究者所认为的“平庸”之作,而是本世纪初俄国诗坛上的一首名诗。它一反普遍对秋天的空泛赞颂,同时又摆脱了当时流行的悲秋、伤秋的哀怨俗调。诗人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俄罗斯大自然作为咏叹秋天的寄喻,堪称独树一帜。全诗描写细腻,充满动感,不愧为布宁的代表性诗作。  相似文献   

14.
秋到大纵湖     
题目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文章,记下所观察的景物和当时的感受。题目自拟,但标题中必须含“秋”字,如《校园的秋天》《秋到山村》《秋天的田野》《月到中秋》等等。(新人教版)提示:怎样写好“秋”景呢?首先,要仔细观察生活。例如,“校园的秋天”,花坛里盛开的一定是火红的鸡冠花、燃烧着的一串红、傲霜的菊花,紫藤浓阴密布、葡萄串串饱满……“秋到山村”,你一定会看到“空山秋气高”、“霜园红叶多”;“秋到山村”,你一定能听到“秋雨鸣败荷”,看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山野秋景图。再说“秋天的田野”,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至于…  相似文献   

15.
“找秋天”是集观察、思维、表达与绘画等为一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那么,如何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呢?这是大家正在探索的一个课题。马建明老师在江苏省教材培训会上借班上课,尝试了师生与“秋天”一同体验收获的历程。一、亲近自然,寻找秋天师:课前,我们走出了教室,走出了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的脚步。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秋天讲给大家听一听?生:(举起自己的画)我找到的秋天有红色的果子,大家都知道是苹果。这个黄色的呢?是梨。我把屋顶涂成这样的颜色,因为红色的是秋天的高粱,橙色的是秋天的菊花,黄色的是秋天的麦子,蓝色是秋…  相似文献   

16.
春语·秋思     
编者推荐:此文还须锦上添花:1将第二自然段修改为“‘春’尊重‘秋’”;第四自然段修改为“‘秋’也尊重‘春’”,并对其他自然段中涉及到“崇拜”“尊重”的文句作相应修改——回答“春天的浪漫和秋天的成熟”的辩证统一关系。2这是关系类话题作文,作文在解读其“关系”时,最好进一步指明其“辩证统一”的具体方面。3标题要改得实在一点,不重复话题的文字,不出现表“虚意”的词语。  相似文献   

17.
苍莽婆娑林海烟染出蓊郁丹青的绿晕,映罩林中树梢月亮碧澄澄、绿莹莹,树干上闪烁着点点的红星。春天嫩叶洒鲜,夏天花香四溢,秋天硕果累累。人们在这里晨练,漫步, 琴棋书画,好一个“世外桃源”,好一个“童话世界”。这儿是绵亘数千里  相似文献   

18.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晚上。秋天的萧瑟往往令人产生伤感的情绪.很多诗人都会在作品中表现出“悲秋”的情感。不过引人悲伤的其实并不是秋天本身,而是诗人当时的境遇。叶绍翁是南宋诗人,他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身花异乡,那种对家的强烈思念才是全诗淡淡悲伤的缘由。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咏怀秋天的诗可谓俯拾皆是,但是被誉为“秋思之祖”却是马致远的仅二十八字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王国维曾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绝非过誉之词。其中魅力究竟何在? 一、以视觉调动感情和思念。 诗是要抒情的。但中国与西方审美观点不同。西方喜欢直露渲泄,中国喜欢含蓄蕴藉。因此抒情要靠景,也就是靠视觉形象来作为意象符号,抒发主体情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首外” (梅尧臣语)。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1.认识新字词.2.会用“树”、“园”、“也”等字组词组句.3.能简单说出果园春天、秋天的景物特点.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