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化校园是教育现代化在校园内的具体体现,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字化校园建设应以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灵魂。校园内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校园外还有家长与社会,因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牢牢盯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1992年,身为校长,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过一件往事。他当年在浙大求学,一次与同学在校园内散步,正好遇上了气象学家竺可桢校长,估计校长既不认识也不会理睬他们,便从他身边走了过去。没想到竺校长却叫住他们问:“你们认识我吗?”他们点点头。竺校长有些不悦地说:“既然认识,为什么不打招呼?”当听说他们是师范系的学生时,  相似文献   

3.
随想两篇     
被细化的特长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入学典礼上,校长每年都要向全体师生特别介绍一位新生。去年,校长隆重推出的是一个自称会做苹果饼的女同学。大家都感到奇怪,耶鲁不乏多才多艺之人,怎么只推荐一个特长是做苹果饼的人呢?最后校长自己揭开了谜底。原来,每年的新生都要填写自己的特长,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诸如运动、音乐、绘画等,从来没有人把以擅做苹果饼作为特长。因此,这位同学便脱颖而出。这真是一个聪明的学生。我想,如果当初她在自己的履历表上填上“擅长厨艺”,结果会怎样?肯定不会像“做苹果饼”这么打动人心。其实,那些填写运动、音…  相似文献   

4.
一、学校管理改革的策略1.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是被管理者在我们学校有一条标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好”。所以,我们管理的特点是: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是被管理者。我们的校园占地面积有108亩,天天有几百位来宾在校园内,怎样保证没有一张废纸?怎样确保任何时候校园里都是干干净净?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每年开学,我校都要宣布一个制度:不管哪一位在校园里发现校长扔一张废纸奖励1000元,这钱从校长的工资里扣除。这样校长就不敢在校园里扔废纸。学生发现教师扔一张废纸奖励500元,其中100元由学校负担,400元由教师个人负…  相似文献   

5.
笑掉大牙     
两张废纸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校长批评同学们乱丢废纸:“假如这个同学扔一张,那个同学扔一张,那么这个校园将会有多少张废纸?”下面有一个学生大声说:“两张!”睡觉老师:“你认识到了上课睡觉的缺点吗?”学生:“认识到了。没有在床上舒服。”大耳蚊在一堂生物课上,老师在介绍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这时教室中有一个同学在睡觉,老师看到后十分生气地把这个学生叫了起来,并且问他“达尔文”是什么人。这位同学还在刚才的睡梦中没有清醒过来,只见他不假思索地说:“‘大耳蚊’?这不是一只蚊子吗?”紧接着他又意识到这是一节生物课,遂又在后面…  相似文献   

6.
奇特的会见     
美国的苏格特成了著名作家,他小时的母校教师异常高兴,特地邀请他来校作客。这天,母校张灯结彩,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名人的到来。当苏格特一进入校园,竟出人意外地这样询问校长:“学校里成绩最差的学生是谁?我能不能见见他(她)?”校长将苏格特这个奇特的要求转告给老师们,大家都不明白苏格特的用意是什么。过了一会,一个学生被叫到苏格特的面前。只见这孩子红着脸,低着头,两只小手不安地拉着自己的衣角,等待着这位名人的训斥。“你是成绩最差的吗?”苏格特伸手轻轻地抚摸着这孩子的头,温柔地说,“不过,你是个好孩子。你哪知道,我当年也…  相似文献   

7.
一、建立红领巾监督岗的原因校园现象一:早晨,同学们陆续来到学校。上课的铃声响后,最后来到学校的一名同学也进到了班级上课,在他们经过学校大门内的三袋方便面的包装皮,几乎让每个同学都踩过,但却没有一个人将之拾起放进卫生箱里。在校园内的榆树墙边,邻居家的两头猪正在大口地吃着树叶,多数学生从旁边走过却视若无睹;几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花坛里追着抓蝴蝶,很多人在旁边看着,竟没有一个人去提醒:“别踩着花!”或者制止“:不能在花坛里抓蝴蝶!”任凭他们自由活动,任凭他们几个把花踩坏,校园里“要爱护花草树木!”的警示语,充其量也就是个…  相似文献   

8.
赵建民 《班主任》2000,(1):47-47
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当时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王友,并令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当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  相似文献   

9.
案例一《我们的校园》 一、交流讨论,了解校园 1.你喜欢我们的校园吗?说说自己的看法。 2.我们的校园有些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明白校园里不仅有教学设施和场地,更重要的还有老师和同学。) 3.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想了解体育用品,有的同学想了解音乐教室,有的想看看电脑教室……)  相似文献   

10.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校长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下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  相似文献   

11.
时下,走进任何一所中小学校园,你都会被校园里浓浓的“名人气息”所“感染”,被重重的“名人情结”所震撼。花坛里、草坪上“名人雕像”时隐时现,让人目不暇接;墙壁上“名人名言”、“名人字画”、“名人画像”更是各领风骚,互不相让;就是学生们各类作业本的页眉和页脚处“名人”们也争夺得不亦悦乎,或者介绍“名人生平”,或者摘录“名人警句”……从古代的孔子、屈原,到新时代的雷锋、张海迪;从国内的鲁迅、巴金,到国外的列宁、高尔基,校园里处处挤满了“名人”们的身影。此情此景,每一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自问:“名人”们如此热衷于助学,果…  相似文献   

12.
有问题的“动笔写” 笔者在一所农村小学听了《奇妙的鲤鱼溪》一课的教学。这篇课文选自北京版教材。为了拓展思维、加深体验,在下课前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在鲤鱼溪边立一块木牌,你想在上面写些什么?”让学生将自己想写的话写在本子上,然后全班交流。共有八位同学读了自己“写在木牌上”的话:  相似文献   

13.
在开始我的文章之前.我想先讲一个例子。那天我要给学生们讲《离别的礼物》,我先给孩子们带去了一个纸盒.告诉他们里面装的是肖老师精心准备的礼物,请他们猜猜里面是什么。孩子们很活跃,有的猜糖果,有的猜文具……后来课代表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幅字:“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我请一、二位同学来讲讲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1972年,我在大丰县南阳中学由初中部升入高中部。虽然是同一个校园,同学也大多是童年的伙伴,但毕竟我们是校园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了,没有那种进入其他中学的怯生生的感觉,相反,倒是渐渐以“园主”的身份开始了我们高中的岁月。高中是一个做梦的时代,每个学生差不多都在构筑着自己的明天,准备着自己的未来。有人跃跃欲试,想当未来的科学家;有人积极努力,誓做著名的书画家……而每个语文稍好的学生都做过“作家梦”。  相似文献   

15.
时下,很多学校在营造校园文化时,都不约而同地把许多“名人”请进自己的校园,通过不同形式的悬挂“名人画像”、张贴“名人名言”,甚至不惜重金建造“名人雕像”。这样做,原本希望既可以美化校园的环境,又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天天在上下几千年的科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的“注视”下成长。这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应当很有作用。可实际效果却难遂人意,据观察,大多“校园名人”往往只是校园里的装饰品,只能充当校园的“冷眼看客”,没有发挥自身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陶短房 《教育》2009,(5):64-64
随着手机的普及,加拿大的不少学生已做到人手一部了,他们或在课堂上利用手机偷发短信、私看电子书,或在校园里旁若无人地炫耀独家彩铃或新功能,让老师们头疼不已。加拿大西部温哥华岛上的哈迪港中学校园,就饱受学生手机泛滥之祸,校长格雷在上网时偶然发现一个国外的新发明——一个“带四根天线的小盒子”。据说这种盒子只要安装在校园内某处,  相似文献   

17.
上下课时小学生唱着《儿童团之歌》,手握红缨枪站岗值勤;学生偷拿家中的钱上网吧,学校开批判大会;老师和学生都拿起当年的《毛主席语录》,苦学“老三篇”;校园内被种上一片片向日葵、玉米等农作物,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在这儿每周接受4~节露天教学;故意让学生抢苹果,体验弱肉强食的激烈竞争。该校校长释德全则称这是红色教育,要坚持下去。下午2时30分,伴随着校园广播里嘹亮的《金太阳》《、儿童团之歌》,6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来到校办公室,从老师手中领了6支红缨枪,很神气地站在门口,入校的同学正有秩序地入校。“儿童团”和“红缨枪”“每…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早已在教育界被传为佳话,它对我们教师如何运用心理疏导,驾驭批评艺术很有启发。有一天,陶行知校长在校园内看到一男生用泥块砸另一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该生早早来到校长室门口低着头等着挨训。陶校长走来,一面  相似文献   

19.
克克 《大学时代》2006,(4):24-26
《大学时代》杂志近几期均刊登了关于大学社团的稿件.特别是上一期刊登了《我们在校园“拉赞助“》一文后,反响强烈.很多同学写来电子邮件.或者在QQ上向本刊编辑部交流了他们对大学校园内社团的感受和看法.其中一个署名叫“檬檬”的同学在电子邮件中写道:  相似文献   

20.
“高峰同学,请你把这段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 好吗?”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满怀希望地看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同学。“老师,现在我不想读!”小男孩不顾听课老师在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在后半节课中,这位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获得了听课师生热烈的鼓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