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叙文是中学生写作中常见的体裁。一篇好的记叙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能否灵活处理虚写与实写的关系 ,做到虚实相生。所谓虚写是指使用间接手法 ,通过描绘环境 ,渲染气氛 ,或刻画其他人物的言行 ,以便更加鲜明地描摹中心人物的精神风貌及性格特点 ;而实写则是直接通过人物自身的外貌、言语、行为等来揭示其心理特征。巧妙处理虚实关系 ,使其虚实相生 ,水乳交融 ,可使记叙文的写作如同插上翅膀飞向成功。具体做法是 :一、从虚入手 ,以虚带实为了把主要人物刻画得更加鲜明突出 ,从虚入手 ,以虚带实 ,以虚托实是常用方法。刘鹗的《明湖居听书…  相似文献   

2.
以虚悟实法。 传统诗歌理论十分注重命题表意的艺术,总结了一整套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相生的艺术创作经验。所谓实,即指实事、实景、实境、实人;所谓虚,即指意象、意绪、幻景、想象。以虚悟实法,就是从诗歌的想象和意绪的变化中,看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并体会诗人写作的实在目的和主旨。  相似文献   

3.
记叙文是中学生写作中常见的体裁。一篇好的记叙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能否灵活处理虚写与实写的关系,做到虚实相生。所谓虚写是指使用间接手法,通过描绘环境,渲染气氛,或刻画其他人物的言行,以便更加鲜明地描摹中心人物的精神风貌及性格特点;而实写则是直接通过人物自身的外貌、言语、行为等来揭示其心理特征。巧妙处理虚实关系,使其虚实相生,水乳交融,可使记叙文写作如同插上翅膀飞向成功。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诗歌鉴赏常会用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虚实相生呢?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相似文献   

5.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在叙述事件或描写人物中,既有写实内容,又有虚的配合。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写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间,相辅相成,能避免写人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虚以实为基础,没有实写,便无法虚现;实又往往需要虚来补充,来衬托。它们的共  相似文献   

6.
<正>今天,我们要从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说起。清代书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有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也就是说,虚实结合,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无画的地方也会有美妙的境界。绘画如此,文字亦然。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虚实结合,让两者相辅相生,互相映衬,同样会呈现出妙句、妙段、妙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虚,什么是实。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虚幻、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景物、实象、实境等。虚实结合,就是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常见形式为先实后虚和化虚为实。  相似文献   

7.
虚实的美学思想包含虚实统一,虚实相生和实生于虚三个基本观点.虚与实不仅仅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还包含了两者之间的相互涵摄,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错相杂,相交相接,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构成了中国画艺术处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虚实说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思想,源于中国老庄哲学的"无有"论和《易传》的阴阳论。其主要内容为:文学创造活动中的虚实转化,即文学构思中的化实为虚和文学写作中的化虚为实;文学创造活动中的虚实相生,即以实带虚和以虚明实;文学活动中主体的虚静心态。对虚实说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文学作品本身虚实的统一,更不能单纯理解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方法,而应从老庄哲学的本义出发,从宇宙观的角度进行理解,即虚实统一是贯穿于文学活动全过程的,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另一方面,理解虚实说还要注意,虚实统一,重在"虚"上,以虚统实,乃其内质。  相似文献   

9.
<正>"虚实",原是中国画中的传统技法,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或空白部分与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化用到诗歌中,"虚"即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而"实",就是写眼前所见所闻。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相似文献   

10.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 ,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分写 ,情景互见 ;实象涵虚 ,融情入景 ;虚中有实 ,景藏情中 ,是“虚实相生”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11.
虚与实是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产生联想、补充的笔墨;实,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文字。它们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虚”并非是虚无缥缈,而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实”;“实”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实,而是艺术再造的“实”,导向一定的“虚”。构思行文过程中.虚笔与实笔兼使,二者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种技法即所谓的“虚实相生”。我国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论诗有言,诗家写景“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这其实是对诗“贵虚实见意”的强调。所谓“写得太实则无诗”,此理也同样适用于写作中,请看《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的精彩描写。  相似文献   

12.
留白原是中国绘画构图的一种技巧,后延伸指艺术创作中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而特意留下时间空间上的空白,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妙境。中国古代艺术讲究虚实结合,所谓“实者虚也,虚者实也”,虚实相克相生,相辅相成。那么如何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设置“留白”,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结合近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留白”:  相似文献   

13.
在古诗词赏析活动中,我们常提到“虚实相生”这种表现手法,这里所谓的“虚实”,是从意象的角度来说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谓之“实”;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当为“虚”。虚景和实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转化,最终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即通俗所谓的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14.
《考试》2008,(6)
从诗的本质来说,它是虚实相映的。实,是指生活形象等客观因素。虚,是指情感、氛围、格调等主观因素。从诗的写法上来看,诗人一般常采用以实带虚、以虚人实、虚实结合的方法。说得更具体些,就是诗歌的思想、感情或诗所阐发的哲理是抽象的、虚的,而如何用具体的、形  相似文献   

15.
虚实相生是常见于诗歌、绘画、书法中的创造和开拓意境的艺术手法。所谓“实”即据实描摹,是眼前之景,当下之境;所谓“虚”是指虚拟想象,是想见之景,虚设之境。虚境可以是过去或未来之境,也可以是神幻或梦中之境。虚境和实境既可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中,类似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篇章段落比比皆是,它们与画论中的“虚实相生”异曲同工。课文中的“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或者其他媒介来描绘的具体形象;“虚”指的是文章给人们留下的思考、想象的“空白”。这种“空白”艺术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内容的“空白”是课文“实”的部分的延伸即用具体形象来描绘作品中所蕴涵的内在意义,也就是所谓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五彩池》一文中有“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  相似文献   

17.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相似文献   

18.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相似文献   

19.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中的“虚”,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主要表现为:一、追忆已经消逝或虚幻的人事物景诗人常借助这些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即以虚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间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和实的统一,因而把虚实结合定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重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因此,我们鉴赏这些艺术,也必须抓住虚与实的关系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艺术境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层面:(一)作家经常用虚的手段去加工和表现实物,从而使实物更加逼真和神妙。(二)作者在表现客观现实的真情实境时,又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