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4月7日晴虽然这本书中的有些文章早已在初中的阅读练习题中出现过,但是再次拜读后我又有不一样的体会。同时我自知仅凭自己现在的阅历不能完全体会到文章更深层的内涵,所以就在此把自己的一些小体悟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的让千万读者共鸣的《我与地坛》,令众多评论者"笔耕不辍"——从各个角度挖掘它的内涵。有感于母爱的震撼、有感于灵魂的拷问、有感于终极的追寻、有感于生命的涅槃,透视人文精神、透视宗教精神。通过悲哀、女性、思考、追寻四个角度解读《我与地坛》,记录点滴感悟。  相似文献   

3.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一种在教堂里听牧师布道的感觉。殿堂高耸、烛光朦胧,布道的声音宁静、从容、圣洁、亲切,让你的心超凡脱俗,俯视苦难的人间和人生。这是经历了“炼狱”的凡人的心声,这是大彻大悟后的人生诉说,它的话题是关于生和死的。当代作家如群星璀灿,但惟有史铁生有这样的境界和这样的声音。因了篇幅的限制,《我与地坛》在课本中只选了第一、二节,其实原文共有七节,它展示的内容更开阔、更厚实,我们应当通读一下全文。史铁生曾是北京知青,1967年赴延安插队落户,因积劳成疾下肢瘫痪,1972年回到北京,此…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运用细节描写再现母亲,用假想的方式阐释母爱,用贴切、朴实的语言突现母爱,对母爱作了真情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篇贯注着一种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他那种对人生根本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讳的揭示,以及作者在失去双腿后所受的精神折磨,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尽述的。然而,病残之后,地坛却成为史铁生大难之后的再生地、避难所和精神上的弟兄。同时,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从死开始。且从中揭示出生命、人类和宇宙的真谛,同时,演绎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哲理。  相似文献   

6.
一、自然的治疗:地坛———人生的导师《我与地坛》是一篇感悟生命的诗歌。文章以“我”与地坛的“缘分”起笔,表达了“我”与这荒园的某种命运联系。作者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里的“等”“等待”颇值得我们来推敲。我不禁要问:它(地坛)为什么要等待呢?而且还是“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其目的究竟何在?我们还可以就此不断地发问下去。但问题显然在本段内难以找到颇具说服力的答案。只是到了第5段时,我们才渐渐理出文章的一些眉目来。于是作者的内心…  相似文献   

7.
正史铁生,在此我想用几个词来评论一下他一生的变化:狂妄,自卑,软弱,坚强。有点语文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四个词是自相矛盾的。但读完他的书后我发现,这四个词恰好反映了他人生的蜕变。说史铁生狂妄,是他对青春的态度。其实,在这里,狂妄可以打个引号。因为说他"狂妄",不如说是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读了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后,我发现他在乡下插队时,与村民们和谐相处,就像他是清平湾  相似文献   

8.
<正>《我与地坛》是一篇哲理散文。要读懂它,一定要知道史铁生。而读过《我与地坛》后,则会更明白史铁生的人生。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成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对他的一生,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相似文献   

9.
这是散文般的奇迹,奇迹般的散文,只有沾着生命的汁液书写,才能使这些字如玑珠,带着无尽的深情,一粒粒地漫化在读者心中。古园是“我”的古园,“我”是古园的耳朵,和它一起,倾听着生命走来走去的脚步。“我”的古园和别人的不同。这园子就是作者命运的外化。它的残垣颓墙,宣告着世事的变迁莫测,时间的流逝无情。而愈见苍幽的松柏和自在坦荡的荒草野藤,又夸示着生命的顽强与蓬勃。落没与沧桑渲染着生命凝重、滞涩艰难的底色,我的痛苦被呼应、召唤出来,在这里尽情地铺展、蔓延、释放;苍悠与蓬勃则激励着我坦荡地对待命运,倔将地…  相似文献   

10.
这是散般的奇迹,奇迹般的散,只有沾着生命的汁液书写,才能使这些字如玑珠,带着无尽的深情,一粒粒地漫化在读心中。  相似文献   

11.
即使有一天,我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我也同样应该庆幸,因为我毕竟还活着,这便是上天赐于我最大的恩惠,使我有机会感觉生命的美,创造生命的美。其实,活着就好。  相似文献   

12.
是的,史铁生的地坛给了我心灵的震撼。那位无私的母亲显示了人间母爱的伟岸。 那天我散着步.踏着清晨里贪睡的枫叶。一个扎着小辫的小女孩被年轻的母亲手拉手地送着去上学.她们让我刹那间看到当年母亲送我上学的身影。当一只轻快的鸟儿把我惊醒时,我发现那已是十年前。  相似文献   

13.
人生难免悲欢离合,关键是在挫折面前个人的选择。独自埋葬痛苦才能深觉其痛,但也只有这样才能蜕变获得重生。在沉寂的地坛里,史铁生觉其孤独更觉其宽容,在超脱痛苦后,他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感动别人是一种幸福,感动自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看到史铁生《我与地坛》,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我就有一种感动。古园历尽了四百多年的沧桑,檐头浮夸的琉璃被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分明是一派荒芜苍凉的地方。而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对于一个正活到最狂妄年龄上忽然残废的人,这也确是寻找心灵寄托,逃避世界,逃避现实的好去处,逃避孤独的好去处。作者  相似文献   

15.
《我与地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读导言】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自读程序】  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  相似文献   

16.
鲁燕 《师道》2014,(9):52-53
其实,很早几年前,我就将史铁生的很多本书买来,但是搁在书架上,几乎没有去读。这种距离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他的文字,而是,我在寻找或者说在等候一种与他相遇的极佳时机。我不急,可是他却走了。  相似文献   

17.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所写内容明确,一读便知;而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这样的文章,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教材怎样处理?教学前,我反复思考,认真研读课文,并由此联想到社会上的一些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例,以及目前对青少年进行的素质教育……冥思中,思维的火花突然迸射,我的眼前突然一亮:把课文学习与写作联系起来不就是教学本课的一个最好办法吗?明确了这个思路后,我简化了以往教学中的一些程序,制定了本课教学方案:①教学目标:了解史铁生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的精神。②德育目标:增强对生命的认…  相似文献   

18.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来开设公开课有两点原因,一是它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几乎是一座精神的富矿,泛神主义、亲情、母爱、对生死的顿悟、对生命的执著……二是它有广阔的对话空间,可以通过生活的表象洞达隐幽的人性。语文教学最应该也最难达到的境界就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本课尤甚。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动,甚至落泪,这是我备课时想得最多的事情。我甚至把学生落不落泪作为这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当然不是出于煽情的目的,而是为了让学生有一次感受人性光辉的美妙瞬间,有一次对真善美的高峰体验。据说,那堂课很多人都落泪了,不仅是学生,也包括听课的教…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所写内容明确,一读便知;而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这样的文章,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教材怎样处理?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孩子 ,不是“小皇帝” ,就是“小公主” ,一大家子人围绕他们转 ,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漠视友情、亲情 ,甚至漠视母爱。针对这种情况 ,我借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母爱”课。根据课文节选的第二部分内容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对母爱的感悟 ,感受自己生活中的母爱。学习这一部分时 ,我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从课文中找出母亲关爱理解“我”的句子 ,哪些地方特别打动你 ,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一提出 ,同不们便快速阅读、圈点 ,不一会儿便有同学举手发言。有的同学找出了“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