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宠儿》这部旷世闻名的著作中,莫里森高超地运用陌生化的多维叙述视角,深刻描述了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其中宠儿作为主要的角色,更是被赋予鲜明的陌生化色彩。作为被叙述者,对宠儿的描述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她的身份迷雾重重;作为叙述者,宠儿以一个鬼魂的存在形式的叙述呈碎片状,有强烈的陌生距离感。正是这样陌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全新的经历感受,才得以让读者在震惊之后,多维地深度地解读文本后深刻人性、社会和民族等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2.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其巨作《宠儿》奠定了其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在黑白文化冲突中 ,黑人 ,尤其是黑人女性遇到了身份危机。《宠儿》的发展史就是黑人族群 ,尤其是黑人女性的艰辛的身份求证之旅 ,最终 ,《宠儿》通过塞丝的自我求证和冤魂“宠儿”的讣证使黑人女性得以逃脱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探讨了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所反映的人的自由与存在、选择与责任、博爱与和谐等主义思想,对《宠儿》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解读。  相似文献   

4.
在《宠儿》文本中,托尼·莫里森借用让评论界注目的性行为画面为读者呈现了奴隶们一种非常态的生存状态。奴隶们非但没有通过性行为建立起"人"的身份,反而在性行为的状态下遭到了身份的解构。这在无形中纠正了论界的一个说法,《宠儿》文本很色情,这无疑在曲解莫里森性叙事的真实用意。  相似文献   

5.
纵观国内外有关《宠儿》的评论,大多评论家运用后现代主义、互文性、叙事学、精神分析批评等理论对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认为在《宠儿》中,莫里森将颠覆殖民话语与重构美国身份认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莫里森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的改写,颠覆了以“大熔炉”为象征的殖民话语;另一方面,莫里森重新构建了喻为“被子”的美国身份认同,强调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6.
《宠儿》是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中不仅存在着虚拟的现实物质世界,而且还有诸如隐喻、象征、暗示等超现实的精神宇宙,闪烁着各种神奇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宠儿》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代表了蓄奴制挥之不去的阴影,那段无法摆脱的恐怖过去又起死回生来纠缠现在,同时她也是无数遭到白人凌辱和折磨的黑人女性代表。了解宠儿游移不定的身份对全面深刻理解小说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和认真分析探究,对宠儿的身份做了三重解析。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马戏团之夜》还是《宠儿》在世界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并受到了世界读者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两部作品均带有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在人物与故事情节等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将从简单介绍《马戏团之夜》与《宠儿》的作品内容入手,着重围绕《马戏团之夜》和《宠儿》中相似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熟稔《圣经》,精通神话叙事艺术,其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意象和主题等常常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因素.《宠儿》作为其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莫里森在这一方面高超的写作技巧.因此,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考察《宠儿》中蕴含着的圣经神话原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宠儿》的主题以及体会莫里森的写作才华.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细读《宠儿》,联系作家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莫里森的宗教救赎观。莫里森的思想受到西方基督教和非洲传统宗教的双重影响,他通过《宠儿》指出黑人要想获得救赎,不能被动地等候上帝,而要团结起来面对过去的伤痛,获得精神的解脱。  相似文献   

11.
从散居族裔批评视角解读莫里森的佳作《宠儿》可以看出,莫里森将颠覆殖民话语与重构美国身份认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莫里森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的改写,颠覆了以"大熔炉"为象征的殖民话语;另一方面,莫里森重新构建了被喻为"被子"的美国身份认同,强调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2.
奴隶制湮没了人性,剥夺了美国黑人族裔作为人的身份,给黑人族裔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磨难。黑人族裔要想走出奴隶制的阴影,必须直面历史并互帮互助。本文从黑人族裔的身份入手,探究《宠儿》中体现的黑人族裔从身份丧失到重构这一艰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自发表以来,小说中人物宠儿的身份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兴趣,普遍对她身份的确定感到困惑。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表面文本和隐含文本明确的终极意义不复存在。在这种大气候影响下,宠儿的身份和揭示主题自然地表现出多样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今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于1987年发表的《宠儿》是其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宠儿》自出版以来,一直倍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迄今为止,已有许多评论家对《宠儿》的主题、语言、人物、象征及叙事视角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就目前的评论资料来看,很少有评论家对《宠儿》的新旧译本进行比较,因此,从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具备的素质出发,对《宠儿》的新旧译本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宠儿》自面世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当代族裔文学的大发展,国内对于《宠儿》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深入拓展阶段。本文从译介研究、思想主题研究、审美方法研究和比较研究4个方面着重考察了近5年来《宠儿》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研究现状。认为中国学者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加深理论深度,提升研究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一个魔幻化的人物宠儿,艺术地重塑了美国黑人的历史,探讨了美国黑人的自我构建这一主题。莫里森从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赋予宠儿含混而众多的人物身份和象征身份,这种多重身份使得读者既可以历时性地又可以共时性地、既可以从微观层面又可以从宏观层面解读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宠儿》是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好的作品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黑奴母亲的弑婴故事。本文着重分析了《宠儿》中畸形母性的表现,并对导致这种畸形母性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的长篇代表作《宠儿》(1987)在莫氏荣膺诺贝尔文学奖(1993)以来一直是国内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的重要文本。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艺术形式等三方面对1990年代以来国内该作品的研究进行梳理,试图较客观地把握中国《宠儿》研究的特色与态势。  相似文献   

19.
《宠儿》(Beloved,1987)是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代表作之一,1988年获普利策文学奖。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宠儿》是重建美国历史的里程碑;《宠儿》独具一格的后现代主义叙述策略确立了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尼美.莫里森在当今美国文坛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