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大夜弥天的黑暗的中国,鲁迅以普鲁米修斯盗火的革命精神,冲破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重重障碍,向中国人民热情介绍苏联早期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他在《答国际文学社问》一文中曾经说过:“我看苏维埃文学,是大半因为想绍介给中国,而对于中国,现在也还是战斗的作品更为紧要”。鲁迅在这里所说的“战斗的作品”,也就是指那些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文学创作,如《铁甲列车》、《毁灭》、《铁流》等。其中,《毁灭》是鲁迅经过慎重选择后亲自翻译的。这部由法捷耶夫于一九二五——九二六年写成的长篇小说在苏联问世后,曾被看作是“无产阶级文学前线上的胜利”,(V·弗理契:《关于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曾高度评价鲁迅亲自译印的《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想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象大家所知道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末,鲁迅是怎样译印《毁灭》的?《毁灭》对中国革命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如所周知,《毁灭》这部长篇小说是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法捷耶夫(1901—1956)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一九二六年,一九二七年正式出版。鲁迅  相似文献   

3.
苏联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1901—1956),于1927年发表了著名的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毁灭》。鲁迅先生于1930年将《毁灭》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说它写的是“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鲁迅认为,《毁灭》是“纪念碑的小说”。的确,在无产阶级文学发展史上,《毁灭》是一部里程碑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邦达列夫是苏联当代的著名作家,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获列宁勋章。他以写战争题材小说著称文坛,《热的血》(1969)获1973年法捷耶夫金质奖章,《岸》(1975)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他与库尔加诺夫合写的多集电影剧本《解放》(1970),获1972年的列宁奖金。邦达列夫的作品不仅长于心理刻划,情节紧张,而且在以战争题材进行文艺创作时不落俗套,不断变换新的视角,其作品极富有哲理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写出《马丁·伊登》后,文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州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而拥有这一切之后,厌倦、空虚、落寞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给弄疯了。1916年,他在自己的大别墅里开枪自杀。法捷耶夫二十九岁时就登上了苏联文坛,并以《青年近卫军》一书坐上苏联作协主席  相似文献   

6.
生活道路的转折一九四三年初春,李季告别了太行山,结束了四年多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涯,奔向他日夜思念的革命圣地——延安①。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前线,李季也曾萌发过创作的欲望,他根据自己的战斗生活经历,想模仿法捷耶夫的《毁灭》,写一篇题为《破晓》的小说,表现游击战士在战斗中锻炼和成长。他们经受了严峻的战争  相似文献   

7.
法捷耶夫     
法捷耶夫是苏联优秀的无产阶级作家,是斯大林时代党的文学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法捷耶夫于一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诞生在特维尔省(现在的加里宁省)的基姆雷城。他的双亲,以及他后来的继父都参加过革命工作。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他一家经常迁居,一九○八年才定居在南乌苏里边区的楚古耶夫卡村。法捷耶夫曾在海参威的商业学校读书。他的姨母西比尔采娃家是海参威地下布尔什维克党组织所在地,他的两个表兄都是革命者。法捷耶夫经常在姨母家住。由于家庭和亲戚的革命影响,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爆发,十六岁的法捷耶夫便毫不犹豫地投入了伟大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杰克·伦敦写出《马丁·伊登》后,声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州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而拥有这一切之后,厌倦、空虚、落寞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给弄疯了,1916年服毒自杀在自己的别墅里。法捷耶夫29岁时就登上了苏联文坛,并以《青年近卫军》一书坐上苏联作协总书记的交椅。然而,自此以后他再没有写出一篇小说,因为他忙着出访、开会、做报告去了。一座花园无论多么美丽,如果不经常拔草和修剪,仅一个夏天,就能使它彻底地荒芜;一些有建树或想有建树的人,如果不注意排除掉无聊的东西,是非常危险的。轻轻…  相似文献   

9.
长篇历史小说《旅顺口》(苏联斯杰泮诺夫著)是一部宣扬老沙皇的大俄罗斯主义的作品。但在苏联却一直受到肯定评价。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和勃列日涅夫当政之今日,对这部小说更是大加吹捧。 1958年,苏联文艺学家C·M·彼得罗夫百般推崇《旅顺口》,说它是“深受苏联读者欢迎”的“历史叙事小说。”1965年,日俄战争结束六十周年时,苏联专门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吹捧《旅顺口》,称它是  相似文献   

10.
修改是作文的最后完成阶段 ,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作文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而事物是曲折的、复杂的。作文想一次就反映正确、恰当是不大可能的 ;因此 ,就需要不断修改 ,加以完善。鲁迅曾要求人们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 ,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他逝世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就修改了五十多处。历史上的许多名著 ,都经历了多次的修改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共九十部 ,每部都修改过十几次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 ;法捷耶夫的《毁灭》修改了四、五次 ,…  相似文献   

11.
1990年第27期《文学报》发表了苏联作家、文艺评论家维克多·叶罗费耶夫的《追悼苏联文学》一文。一年多后,1991年12月8日苏联正式宣布解体,叶氏文章的标题竟成了一个应验了的谶语:苏联文学也告终结,成了历史。比起苏联文学来,作为苏联文学创作方法和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终结得更早些。在经过长时期争论之后,1989年3月22日《文学报》公布的新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草案),就避开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术语而代之以作协鼓励那些“就方法来说是现实主义的和就理想来说是社会主义的作品”的说法,同时仍然强调捍卫党性和…  相似文献   

12.
发表于1943年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作为张爱玲跻身文坛的作品,已经初步显示出了张爱玲小说的独特性。作品在中国言情通俗小说的外衣之外,通过对作品主人公葛薇龙势在必然的毁灭过程的真实而又细致地描写,包藏着作者对现代人生的悲剧性理解。这里,同样也流露出一种张爱玲式的苍凉、荒凉意味。  相似文献   

13.
林夏 《河南教育》2008,(3):70-70
<正>中国的禁书可谓源远流长,自秦的焚书到清的文字狱,历代花样翻新,层出不穷。1974年前后,我拜访曹靖华(1897—1987)先生,闲聊中老人曾谈及《铁流》在旧中国屡遭查禁的故实。长篇小说《铁流》是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1863—1949)一部纪念碑式的作品,描写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支游击队在同白军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成长的故事。1930年上半年,鲁迅应上海神州国光社的约请,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1924年2月16日创作的《在酒楼上》发表在1924年5月10日上海《小说月报》第15卷第5号上。这篇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大革命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低谷时期,中国社会反动封建势力的猩獗,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消沉、颓唐和自我毁灭,启迪人们...  相似文献   

15.
黄月 《文教资料》2013,(36):14-15
《沉沦》和《芝加哥之死》是郁达夫于1921年、白先勇于1964年创作的两部作品,它们讲述的都是中国留学生在经历精神苦痛和折磨后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但《沉沦》和《芝加哥之死》的主人公的“死亡心理”是不同的,它们体现两种不同的留学生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6.
<正>1934年3月,鲁迅以三闲书屋的名义将他以宣纸换来的苏联单幅与插图木刻,选出59幅编成《引玉集》,以供那时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参考。其中第六页刊有一张毕斯凯莱夫所作的"国立美术馆图书室"。有趣的是,鲁迅称它为"藏书图记",而不称之为"藏书票"。毕斯凯莱夫是苏联著名木刻版画家、插图画家,作品有《铁流》《安娜·卡列尼娜》等书插图,早为中国读者所熟悉。  相似文献   

17.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社会主义新政权。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劳动的无产阶级与国内外的资产阶级进行了一场生死大搏杀。不寻常的时代,剧烈的阶级斗争,强烈的震撼着苏联作家们的心灵,一大批以此为背景。题材的作品,几乎构成了立体交叉的视角,去全方位地透视这触目惊心的一幕。《铁流入《夏伯伯》等直面战争的艰难、惨烈和悲壮;《毁灭》展示了大浪淘沙的严酷;史诗般的《静静的顿河》,散文般的《日瓦戈医生》则从民族的、文化的、人性的底蕴去揭示沐浴在这场暴风雨中的人的灵魂。亲历这一幕的鲍·安·…  相似文献   

18.
一 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是以其理论呼唤为先导的。它并不是象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先是有以《母亲》、《毁灭》为代表的一批比较成功的创作实践为基础,然后加以理论上的概括;而是先从国外(主要是苏联、日本)输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才逐渐由一批具有先进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家的热情倡导而出现的。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时期开始萌芽,经过二十年代中后期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了“左联”时期,在理论探索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这一时期,通过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冯雪峰、周扬、胡风和钱杏邨等人以及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作家们的辛勤劳作,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和系统的介绍。“依据社会潮流阐明作者思想与  相似文献   

19.
尤·邦达列夫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他自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多以卫国战争为题材,被称为“战壕真实”派作家之一。七、八十年代,邦达列夫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岸》(1975,荣获苏联国家奖)、《选择》(1980)和《人生舞台》(1985),引起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和探讨尤·邦达列夫的创作,尤其是他的八十年代的创作,对了解当代苏联文学发展的趋势、倾向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长篇小说《人生舞台》是尤·邦达列夫近期创作的主要作品,它体现了邦达列夫文学创作进程的新拓展,新成就。邦达列夫在《人生舞台》中提出了当今世界、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20.
一、选择肠 1.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是: ①《美狄亚》②《神曲》③《十日谈》2.欧洲文学中最早表现乌托邦思想的作品是: ①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②柏拉图的 《理想国》③阿里斯托劳的《鸟》3.在高尔基的剧本《小市民》中,塑造了一个最 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他的名字叫:() ①福马·高尔杰耶夫②尼尔③沙金4.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奥斯特洛夫在双目失明, 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成的长篇小说是:( ①《毁灭》②《暴风雨》③《钢铁是怎 样炼成的》5.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中的女 主人公是:() ①达吉雅娜②叶琳娜③薇拉·巴甫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