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非攻》描写了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在鲁迅笔下,墨子是为人民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化。《非攻》还包含着一些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抨击和批评。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言行,描绘形象、刻划性格、揭示心理,是《非攻》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非攻》的语言,体现了鲁迅文体的基本特征:凝炼、结实、精深。《非攻》在艺术上也有一些粗糙之处,反映了其“油滑”之“弊”。  相似文献   

2.
《百年孤独》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杰出的代表作品。研究《百年孤独》,"孤独"无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文章试图从欲望、思维、革命、暴力四个层面,深入分析小说的"孤独"主题,以期能剥离笼罩在小说之上的魔幻面纱,揭揭示小说超越时空的"孤独"意蕴。  相似文献   

3.
《孤独者》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细读文本,魏连殳作为一个"孤独者"之精神特质逐渐清晰,然而是什么造就了他的"孤独"?他又为何要选择一种自我毁灭的结局?这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7,(1):77-83
《故事新编》以"油滑"的笔调游离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鲁迅杂糅进的现代意识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主题上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小说建构了英雄人物/普通民众以及古代先贤/传统文化立场两种话语表达模式,其营造的历史向度和空间维度纠结于鲁迅发掘的人的思想意识存在的历时困境。《故事新编》依旧承载着鲁迅惯有的话语启蒙,并且也映射出作者自身思想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孤独者》塑造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觉醒者形象。他激进、孤独、坚韧地与社会抗争,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控诉了反动势力的猖狂,也表现了作者对反抗者的同情。  相似文献   

6.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主人公杜小康突遇家道中落,只好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从此踏上“孤独之旅”。经过暴风雨的洗礼、心灵的磨砺,他终于战胜了“孤独”,长成为小小男子汉。文章取材于农村生活,故事单纯而又美丽。文中的生活离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繁华世界很遥远,有一种黑白电影时代似的淡淡怀旧和忧伤。诗化的语言、水墨画般的景致、童话般的情节、孤独的父子……用心品味,你会发现,文章中,杜小康的世界里处处弥漫着“孤独”。我认为,对文中“孤独”可作如下理解:其一,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是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因生活所…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狐独者》文本寻找鲁迅人生道路的转折点.认为《孤独者》是作者对专制意识形态传播和生产的最深处家族制度的否定,并在探讨知识分子与权力阶层的关系的基础上,于内心深处进行了一次“成为自己”的生存体验,从而确定了鲁迅此后与黑暗抗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8.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9.
孤独的鲁迅     
近日,无意间从网上读到一篇为鲁迅抱不平的章,里面提到:“在《萌芽》论坛上看到一张投票的帖子。问题本身就十分可笑,问‘韩寒,郭敬明和鲁迅准更伟大?’更可笑的是,前两的得票数竟远远超过鲁迅,鲁迅的得票数只有可怜的几张。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51):30-31
<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墨子及其《墨子》的思想主张。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学习体会墨子文章层层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热爱和平,创造和谐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念。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断句能力,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学方法:讲读结合,结合讲解品味文章蕴含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虽过年而不停刊的报章上,也已有了感慨;但是,感慨而已,到底胜不过事实。有些英雄的作家,也曾经叫人终年奋发,悲愤,纪念。但是,叫而已矣,到底也胜不过这事实。中国的可哀纪念太多了,这照例至少应该沉默: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出发,着重分析了<孤独者>文本话语的对话性特征.在叙述者、主人公各自的话语内部以及他们之间都存在着对话性,形成了巴赫金所说的"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而且,在结构的构制上也存在着对话性.这种对话性体现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五四时期话语的多样混杂的状况对鲁迅的影响.从对话性入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鲁迅的小说以及小说背后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作为奈保尔《米格尔大街》小说集中的普通一角,布莱克凄凉的生存处境和不被理解的境遇不仅是身为"诗人"的悲哀,更是以他为代表的独立个体在无比压抑的殖民地现实环境中孤独的体现。本文从小说人物的孤独现象入手,从人与世界的孤独状态和孤独空间两角度试以探讨孤独影子下个体和社会中无所不在的孤独情怀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编·非攻》以墨子游说公输般和楚王停止攻宋为主线,塑造出"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墨子,赞扬了墨子的实干精神。此外,该小说还穿插多个人物多个故事,旨在彰显鲁迅对反对墨家"兼爱非攻"的儒者、见利忘义的自私之徒、做无意义的鼓吹论者以及说一套做一套的国民政府的讽刺。试抛开固有研究角度,剖析该小说中鲁迅通过其他人物形象及故事所表现出的讽刺艺术,以求对该文本做更深入的分析,进而更好地了解并研究鲁迅的作品及其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文本深读(deep reading)不同于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为人所知。它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五四”落潮期 ,孤独症成为时疫 ,在有进步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队伍中蔓延。许广平于 192 5年 3月11日曾写信给鲁迅说 :“苦闷则总比爱人还来的亲密 ,总是时刻地不招即来 ,挥之不去。”鲁迅本人也感觉成了“荷戟独彷徨”的游勇。写作于同一时期的散文诗集《野草》、小说《孤独者》等都反映出这种普遍存在的孤独悲观情绪。魏连殳即是孤独者的典型代表 ,他的内心充满绝望意识 ,由孤独悲观产生绝望 ,因绝望产生复仇意识。鲁迅写作此篇的目的不在于批评魏连殳这个人物 ,而是真实披露在特定时期一代人的心灵创伤 ,也描述出鲁迅这辈人的巨大心灵痛…  相似文献   

17.
在《百年孤独》中,孤独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普遍根存于布恩地亚家族与马贡多镇,它制造了布恩地亚家庭成员之间的隔膜,并最终导致了其毁灭,也阻碍着哥伦比亚民族的觉醒与进步。对这种病态而顽固的心理症结加以分析,并从心理学角度指出其来龙去脉,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良秀在强大的封建力量的重压下失去了人性,在火焚爱女的惨厉声中成就了其伟大杰作,最后精神失常而孤独自杀。鲁迅作品里的魏连殳经过孤独的反抗以至精神变形,走向了自我毁灭。主人公们在寂寞中的痛苦与挣扎未尝不是作者自身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一种回味与表达,他们对人类历史与现实具有的借鉴意义永远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19.
20.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