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在高中课堂上,《赤壁赋》这篇课文非常经典,师生都特别重视,似乎"文"和"言"都落实到位了。因为学生背诵、默写文章和字词都不错,也似乎知道里面的情感变化。但对于这篇文章未必能理解透彻。笔者考察学生对于具体文段的掌握后,发现他们只能对文本内容生硬地背默,甚至发现有的学生仅仅是给苏轼贴上了"旷达乐观"的标签,对很多内容理解还是浮于文本的。如果抓住关键字进行进一步地品读,去理解文本,实行"咬字嚼文",相信能领会文本的另一番深意。一、咬字嚼文,嚼出文章的美境理想之美,兰桂齐芳。"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  相似文献   

2.
<正>《秋声赋》选在苏教版必修四"文以气为主"这个板块中,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是从文章体式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赋"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蕴藏在文章中的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苏轼的《赤壁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特别是《阿房宫赋》是比较典型的赋体文,可以说学生对"赋"不陌生,但面对《秋声赋》的时候,学生又遇到了很多问题。我做了一个课前的学情调查,要求学生把读《秋声赋》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这三篇文章,由于在内容和写法等方面有某些相同和联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背诵还是阅读,时常出现混淆现象。为了准确掌握每课内容,避免“张冠李戴”的情况出现,在单独学习每一课的基础上,应  相似文献   

4.
《阿房宫赋》是2002年新颁《语文教学大纲》指定背诵的十篇文言文之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打破“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教学格局,避免琐碎冗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收入高中《语文》和中师《阅读与写作》等教材中的古文《阿房宫赋》的一些注释,对作者丰富巧妙的文意有曲解和遗漏,并予以搞出。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欣赏还是教学,应从根本上,从丰富的意图上探求明了,才利于理解。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1)《春雨》主旨的理解。(2)理解呈现主旨的表达技巧。 说明:《春雨》是梁遇春先生《春雨》集子中的一篇赞咏春雨的文章。被选编在高中第三册《语文读本》里。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说“语言不错但不太好懂;要表达什么不太清楚”。对于学生的疑惑,笔者确定上述两个教学重点,意在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作文训练的必由之路.要想写出好文章,多读书、读好书才是正道.当然,读书还要讲究方法,要从书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为我所用.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几经筛选的经典作品,隐含着很多策略性的写作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挖掘、掌握文本中的这些策略性知识,有助于让他们在更为直观的体验中提高写作能力.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阿房宫赋》和《六国论》时,我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了指导.  相似文献   

8.
看客是现代文学中独特的一群人物。他们喜欢"看",热衷于热闹,他们麻木、愚昧、无聊,他们甚至比杀人凶手更加让人憎恨。纵观中外,看客这类小人物总是蠕动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就塑造了十分经典的看客形象。这两篇小说都选入了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这两篇文章中的看客进行解析,不仅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意,还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理解人性。  相似文献   

9.
《阿房宫赋》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篇名赋,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每教一遍,似乎都有新解。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阿房宫赋》可谓“百教不厌”。其魅力就在于,它把瑰丽的景色描写与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完美地结合起来,让人们在得到强烈的审美感受的同时,深切地领悟到骄奢淫逸,必然导致亡国的历史真谛,表达了作者以民为本的思想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阿房宫赋》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加深对作者写作目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关于《阿房宫赋》的教学,我们首先要制定稳妥的教学目标。一是知识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走”等的含义和用法,理解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背诵全文。2.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写作目的。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二是方法和能力目标:1.学会质疑。文章也可这样读:结尾倒读法。2.学会命题。读文也可这样问:以果溯因法。3.学会解题。文题也可这样解:以文解文法。三是德育目标: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讽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还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教学,使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生词、理解作者的写作和表达方法 ;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并能通过阅读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文教学,应该以思想文化传承为主。"《丝绸之路》是一篇有关历史的文章,在此类文章中还  相似文献   

12.
<正>【案例题旨】《我的五样》是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三板块"设计未来"所选的一篇文章。文章以活动的形式体现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生命中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思考。所以在这节  相似文献   

13.
王进 《新疆教育》2013,(16):133-133
在新教本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和《赤壁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虽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同在苏轼被贬黄州之际,同以赤壁为题,都写了赤壁景色,都缅怀了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但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他们的情感是否又一致,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理解,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14.
《阿房宫赋》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篇名赋,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每教一遍,似乎都有新解.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阿房宫赋》可谓“百教不厌”.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阿房宫在秦亡时被项羽烧毁,杜牧没有见到阿房宫,他怎么写得这样真实呢?”还有的学生说:“历史上记载,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而杜牧则说‘覆压三百余里’,真是言过其实,也太夸张了点.”.针对这类问题,我们通过对《阿房宫赋》的审美性与现实性的分析,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加深对作者写作目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北师大版九年级安排了《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课文,这三篇文章都是千古美文,作者分别是陶渊明、范仲淹、欧阳修,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中,从文章特色、人生际遇、人生态度三个角度去赏读文章,同时侧重后两个方面,启示我们从中去感受他们伟大的情操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一篇文章,在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如果我们再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努力解开这些问号,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就会更深一层。教学活动同样如此,适时引导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辨析,能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许地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回忆了小时候他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阐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  相似文献   

17.
【设计思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亲两种不同的评价其实都是爱,以及这两种爱对作者人生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对待评价的价值观,我精心设计了板书。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散文力作,文章抓住父亲的背影展开描写,在朴实的文字里表现了浓浓的父爱,表达了父子之情的深厚感情。在这篇文章中能够体现出作者灵活的语言驾驭能力,在感受文章主旨的同时,学习作者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老王》是统编本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写人叙事性散文。大多数教师对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以文本的思想内容为重难点,忽视了这篇文章的结构教学,而杨绛先生在这篇文章的结构编排上是颇具匠心的,对结构进行教学,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更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而结构教学并无定法,笔者遵循新理念,一改传统结构教学方式,对《老王》的结构做了一个教学设计,即通过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编排《老王》结构,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有深刻的把握,对文章的主旨也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戴文锦 《考试周刊》2011,(18):60-60
苏轼的《赤壁赋》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两篇文章,不仅文言字词艰深,而且主题思想深奥,学生很难理解,教师不好表述。作者针对这两篇文章的三、四段,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列举教学中具体的问题,通过巧妙的质疑,学生的合作探究,重视知识发现的过程,终于突破这两篇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