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一些留着短发、穿着新潮服饰并在公共场合抽烟喝酒的女性频繁冲击着世人;这些年轻的女子被冠以一个新颖的名字——时髦女郎。作为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伟大作家,菲茨杰拉德将这种冲击深深地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在菲氏的五部长篇小说当中,我们可以通过众多的新潮女性形象发掘出菲氏的思想理念和审美倾向,同时也能发掘出现代西方社会的女性角色和女性意识。菲氏通过展现这些活生生的新潮女性形象,深化了单纯建立在金钱与物质之上的"美国梦"必然幻灭的内涵,表达了作家自己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思考与困惑,对女性的同情与关注。  相似文献   

2.
谭佳 《考试周刊》2014,(29):19-20
<正>引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国赢得了巨额的财富,加上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美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人们的精神发展却滞后于繁荣的经济,人们抽烟、酗酒、飙车……狂欢与放纵成了这一时代的主题。"美国持续繁荣的经济,妇女在20世纪20年代的相对自由及战后人们休闲兴趣的激增,都促使她们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并用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两性关系和新的行为举止赋予‘新女性’新的定义"。[1]  相似文献   

3.
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菲茨杰拉德的学创作风格独特,匠心独运。本试图从分析其小说作品中的部分学意象来探析其隐喻学特征,进而揭示其小说创作主题的重大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中,东西方不同种族间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矛盾,西方白人的弱势群体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女性叙事主体颠覆男权语境中传统的、被动的女性文化身份,凸显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独特身份特征。本文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情人》文本中表现出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矛盾和女性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世界的疏离感,本质上是根植于不同文化之间选择性的身份认同危机。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永远处在丧失身份同一性的“离家”与“还乡”撕裂的现实痛苦中。而在文学书写中却走向追求历史连续感的家与家园的想象和追忆。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表现得集中而且尖锐。在“扎根——除根——失根——寻根”的出发和回归中,“还乡”就是跨越文化、性别、民族、阶级等夹缝,表明多重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灵魂人物的福克纳,通过塑造性格鲜明而多样的黑人角色,来向种族社会的传统观念挑战.而呈现在他小说种族叙述中对黑人既恨又爱的思想性悖论,则源于个人思想与传统观念之间的继承与反叛.  相似文献   

7.
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主人公一开始都为自己设置了这样那样的人生目标,这个目标左右了主人公们的所有活动,因为目标本身许诺给人们的是实现如意人生的无限可能性。为了这些无限可能性,人们苦苦地追求。但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世界又是一个充满了失败与幻灭的世界。这个倾国妖姬许下的只是一个个空头支票,对理想的追求者而言,实现理想的可能性似乎就在眼前,却又总是遥不可及。为了这些空头支票,菲茨杰拉德的主人公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所以如此,在美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当时的媒体宣传鼓吹的美国梦,给人们带来的错误的思想导向,美国的经济繁荣掩盖下的道德败坏应为此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8.
种族问题是德里罗中后期作品关注的重要主题。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意识的作家,他对美国盛行的种族主义持批判态度,并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种族主义终结的论调保持警觉。其小说展现了从冷战、全球化,直到9/11事件发生之后,种族问题在美国社会的嬗变历程,褪去了后现代社会审美化倾向笼罩在日常生活上的光环,击碎了人们潜意识里对社会抱有的美好幻想,暴露出美国社会难以回避的现实矛盾。  相似文献   

9.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达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境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自己特定的模式。在具体方法上,菲茨杰拉德善于描写肖像、心理、场景,运用对比塑造人物。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和"20年代的编年史家"的菲茨杰拉德,为美国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长期来,人们只关注他对美国梦破灭的描写,却忽视了他作为一个有着父权制意识形态的作家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若用女性主义批评的观点重新解读他的作品,就会发现这种歧视和偏见充斥在他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11.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索尔贝娄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特征总是处于一种由强到弱的淡化过程中。这种淡化的轨迹有两条: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另一条则是以空间为线索。贝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是贝娄文化身份的重要风向标。循着这两条变化的轨迹,贝娄的文化身份由犹太作家渐变到犹太作家和美国作家直到他所自称的"一个有着犹太(文化)遗产的美国作家"。这种身份的演变使索尔贝娄不断超越了种族的局限,使他在展现和探索人性的过程中有了更丰富和宽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将文本研究与消费文化研究相结合.旨在探讨消费文化对作家创作及作家作品所产生的作用.为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中国作家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证启示,力求参悟现实,鉴往知来。  相似文献   

13.
在<八月之光>中,作者对主人公克瑞斯默斯的种族身份做了模糊性处理.这种处理不仅将小说自身的情境复杂化,还巧妙地折射出南方种族主义对人性及人的独立自我的剥夺.这为多种话语的共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文章从主人公身份的模糊性出发,分析了克瑞斯默斯悲剧性命运发生的根源及其中隐含的作者的意图,并指出小说独具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范小青在新世纪的创作一直关注底层人物的生活,其中一个鲜明的主题是现代人的身份焦虑.她表现进城农民工的身份被各种证件、方言口音、城市话语权所决定,难以获得城市的认同进而融入城市,处于深重的焦虑之中.她笔下的城市底层民众也经常陷入身份的尴尬与焦虑,比如因为名字、生日等问题的不确定而产生一种紧张情绪甚至虚无感.范小青在剥离了人生的表象后,努力以“寻找”为手段,为“无根的人”提供确证自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两位现代主义大师短篇小说中展示了现代人的思想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不同层面时,使用的却是不同的方法,菲茨杰拉德关注的是故事的内容和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件,而海明威使用的是独特的现代主义写作风格。这里主要探讨两位大师的创作技巧的不同,以及在他们所表达现代人情感方面的共性。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18.
自恋人格使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主体意识中彰显自我和张扬创造性,在小说创作中塑造理想化和完美化的男主人公,其中抒情主人公具备道德和智商优越感,叙事主人公成为幻想中心、神话中心和情爱中心,他们是菲茨杰拉德自恋人格在小说创作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谭佳 《考试周刊》2014,(32):23-23
正在菲茨杰拉德成功地推出长篇小说《人间天堂》《漂亮冤家》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他雄心勃勃地创作出了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夜色温柔》。评论家们称其为"最难以评判的,自然也成为评论家们最能各抒己见的一部作品"。[1]它成了"心理小说"、"社会小说"、"爵士乐小说"、"历史小说"的代表。本文就菲氏系列长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和对作品的思考,解读每部代表作品的主题意义。《人间天堂》这是菲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极具强烈的自传色彩,书中人物众多,情节都来自于菲氏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真人真事。作家通过阿莫瑞·布莱恩这个浪漫的自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