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难度:CET-4你是否有时候总在幻想,逃离现在一切的纷扰,前往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今年强势登陆暑期档的热门美剧《穹顶之下》就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突然被外力隔离起来的小镇所引发的种种事端。但是这部美剧的编剧,以写恐怖小说而闻名于世的斯蒂芬金,可没有世外桃源那样的浪漫情怀,他的笔下,在这个突然封闭的空间里,延续了他惯有的惊悚和神秘,其关注的核心在于,当人们脱离了习惯的社会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需要在世界上坚守 无论在冰天雪地里 还是在世外桃源中阅读狄更斯是一种伟大,因为他作品的力量足以让你动容;阅读狄更斯是一种幸福,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孩子的书籍,比如《雾都孤儿》和《远大前程》;阅读狄更斯需要一种攀登险峰的勇气,因为他的一本本厚厚的著作让读者望而生畏……  相似文献   

3.
柔石1929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有人认为是中篇小说)《二月》,是描写一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五四”运动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生活道路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撰写了《柔石作<二月>小引》一文,以推重这篇作品、奖掖这位青年作家.作品描写的是一个叫肖涧秋的知识青年,从杭州省立师范毕业以后,由于他在第一次大革命历史时期,不愿向工农群众靠拢,不愿投身革命洪流,只好到汉口、广州、北京等大城市风萍浪迹.这期间,因为他对旧中国世态炎凉感到愤懑,对自己的流浪生活感到厌倦,所以他应一位老同学的邀请,来到浙江乡下一个叫芙蓉镇的中学担任教员,想在这个所谓的世外桃源里过几年清心寡欲的平静生活.殊不知,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世外桃源”,芙蓉镇只不过是黑暗旧中国的一个角落,他并不能安心住下去.特别是他仅仅为了救助一位既是  相似文献   

4.
王飞 《文教资料》2007,(16):93-94
马原以他的中篇小说《虚构》进行了一次危险而又刺激的精神旅行。不仅地点、情节、人物奇异而充满刺激,而且创意设计上具有心灵的真实性和独异性。这反映了人类心灵深处对精神旅行的惶恐与憧憬。  相似文献   

5.
认识泰戈尔是在一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全集》中。读了这位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飞马集》、《吉檀迦利》,已感到妙不可言,而真正走近泰戈尔,则是在读了他的《新月集》之后。清新、自然,如同在世外桃源中过着超凡脱俗的生活,这是我读《新月集》之后的最大感受。在喧闹的现代生活中,寻找一份心灵的安静似乎已变得遥不可及,但泰戈尔——这位一个世纪前的诗人,却把这份安静留给了我们。他的散文诗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但从字面上看,又是那么明白晓畅,如小河流水般汩汩淌过你的心田,使你感到惬意和温馨。琼瑶、岑凯伦的…  相似文献   

6.
《离骚》是一首痛苦而激越的生命悲歌,抒发了作者在现实中遭受的生命痛苦.幻化的两次飞行,一次正向追求,一次反向逃离,是作者为摆脱生命的痛苦所作的努力.从生命痛苦到努力挣扎,到最后知死勿让,这就是《离骚》的情感脉络.  相似文献   

7.
"桃源"原型植根于乡土生活和山水文化的独特传统,在不同时代中被不同的艺术形式不断书写,形成一种叙事序列。在影像艺术叙事中,桃源原型也依稀可辨,可以《梦·水车村》、《寻找世外桃源》和《桃花源里人家》为代表。它们不仅营造了具有东方气韵和生态意义的影像世界,还具有反思现代化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原是当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马原在《现实的虚构》中坦言:他的《虚构》既是现实又是幻觉并在时间上不存在。这种作者本人在其文本和其他批评理论中一再强调的元小说叙事模式,让批评家们对《虚构》的解读一直停留在马原文学艺术形式方面做的大胆探索上,而忽视了文本所透露出的深层意蕴——对被遗忘在“玛曲村”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80年代,马原以独特的叙述形式在文坛上异军突起,创造了其特有的"叙述圈套"。建立在主观现实的基础上,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陌生化,增强了感受难度、延长了体验过程,使阅读体验更加神秘。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被马原所设计的种种"圈套"所"诱惑",从而使阅读和审美的过程被放大,回归到体验本身。同时,文本叙述所产生的张力和留白,也给予了读者更多自我阐释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在接受马原的同时,也延展了自己的思绪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时空纵横构成一张网。从盘古开天地到现今信息时代,从埃及的金字塔到两河流域再到中国文明的发祥地,经伟纵横,它网住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印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是张大网,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是一张张小网。北岛有首题为《生活》的诗只有一个字“网”。是啊,生活的确是一张很细密的网。曾有多少人被这张沉重的生活、生命之网束缚着,同时,又有多少人在挣扎着想逃离这张网。被楚怀王所遗弃的屈原站在汨罗江畔,张开双臂仰天发出的是怎样的感叹。一曲《离骚》、一个端午节让后人记住了他。投江是报国,是铭志,还是为了挣脱生命这张沉重的网?海子—…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诗人,罗门是和社会同步的。自从一九四九年他以第一首诗《加力布露斯》被纪弦用红字刊登于《现代诗》季刊步上诗坛以来,他就一直透过社会、自然和时代,“追踪着人的生命”。而他的《语路》,也一直与他的“心路”并行——用他的话说:“我的语言是我的生命通过‘现代’的时空位置,对人存在于‘都市’与‘大自然’两大生存空间所遭遇到的‘生死’、‘战争’、‘性’与‘永恒’等重大生命主题予以沉思默想,所发出一己的独特的声音;同时也更企求这声音,必须与人类原本的生命相呼应。”从他一九八四年七月出版的《罗门诗选》,以及此后他所发表的诗作来看,城市诗似乎占了很大的分量。  相似文献   

12.
马,作为一种生命和形象,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马的形象代代相传,时有鲜明突出、表现时代精神之作,从《诗经·小雅·车攻》到杜甫的胡马诗、李贺的写马诗23首,从臧克家的《老马》到艾青的《雪里钻》,到白桦的《马蹄声》,这些写马诗都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沈从文生命体验入手对《边城》意蕴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整体性观照。通过对《边城》情感结构形式的分析探寻《边城》情感基调即忧郁、忧愁的色调:通过对《边城》所营造的桃源梦境的抒情话语分析阐明了《边城》中桃源梦境的具体内容和现实依据,揭示了桃源梦境是沈从文生命体验的诗意凝结;通过对《边城》中爱情、婚恋故事叙述的分析,揭示了《边城》中桃源梦境与作者忧郁情感及对现实、历史精神的感悟的多重艺术视境融会所形成的象征性意义簇群,从而在艺术整体性把握中实现了对《边城》,意蕴的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4.
《萌芽》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左拉的一部描写工人运动的优秀小说;而《母亲》则是二十世纪初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杰作。 1 左拉(1840——1902)出身于一个工程师家庭。幼年丧父,母子俩靠外婆家接济,才得以维持生活。他在书局当过包裝工,在这期间,他练习写诗,很得上司的赏识;之后又写小说。他早期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倾向。六十年代中期,在文艺批评家泰纳的“种族、时代、环境”决定文学和克罗德·贝尔纳的遗传学的影响下,他提出了自然主义创作理论。从1871年起,他开始创作以法兰西第二帝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到1893年为止,共完成二十部。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的《总序》(1871)、  相似文献   

15.
梦游桃花源     
春到三月,鸟语花香,金光灿烂,景色宜人,漫步校园,令人心醉,拜读《桃花源记》所记载的世外桃源生活令人神往,今日吟咏,倍感亲切,使我思绪悠长……入夜,躺在床上,《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平等、安逸的"理想社会"使  相似文献   

16.
<正>刘衡的摄影作品《高原人家》(图见封底)入选《中国第八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这对于他十余年来的摄影艺术探索可以说是一个总结,也是他自己精神高度和艺术成绩的一个制高点。他一直生活在山明水秀的湘南,他的生活行为和视觉所及基本上没有离开这方热土,但作为摄影家的刘衡,更乐意到原始荒蛮的自然景区或边远的、寂静的人文景区旅行摄影,他偏爱青藏高原的纯朴,喜欢西北大地的豪放,向往原始森林的神秘……,倒不是像高更——因为厌倦了而逃离人类文明,而是自觉地从这些具有强烈生命形式感的影像中间,去寻找那些少异化的纯真心灵,发现那些契合自己个性气质、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的人、生命及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17.
《白夜》作为“都市”小说,与《废都》有一致性:作家处于“边缘状态”,一方面他走出了商州;另一方面他还没有走进都市,都市不是他的家,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白夜》触及到都市的某些深层问题,冠《白夜》以现实主义作品是恰当的;由于作家的艺术追求,希望做的是现实生活与神秘文化的结合,所以,不同于他早期的现实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18.
对一个遥远世界的发现——马原西部小说的视角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作迭出,新人蜂起。一个比一个更年轻,一部比一部更有异采。投身在新时期文学竞技热潮中的小说家们,不论是凭着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对历史与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还是凭着小说新品种的创造与引进、艺术形式的除旧与布新,要想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也并非易易。马原倒以他不多的创作,几篇西部小说——《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还有《西海的无帆船》,而有了“全国性的影响”。这是李洁非、张陵在《一九八五年中国小说思潮》中给予马原小说创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半个世纪以前弗朗西斯·克里克与沃森发现的生命的秘密,让生物学家成为了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几乎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2003年4月,全世界都在庆祝科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英国皇家学会、医学研究理事会和《自然》杂志在伦敦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但是主角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却没有出场,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不能让他再参加这样的公开活动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人们记住他对20世纪生物学做出的伟大贡献:和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一起发现了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今天,即使是高中生也大致知道生命代…  相似文献   

20.
《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1969年去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生命好像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转了一圈回来,只给了他乡村淳朴的回忆,却永远地剥夺了他行走的权利。然而他是否也应感谢这个玩笑呢?身体的行走停止了,思想的脚步却愈发地快起来,深刻的思索和文字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给了他的生命又一片飞翔的天空。《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本文集。主要收录了《我与地坛》、《我的遥远清平湾》等七篇作品。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没有帝王将相锣鼓喧天的祭祀,那只是一个园子,有一些路人,有一些不被重视的风景;它又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