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一个成功的广告翻译对产品占领国外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不同,审美心理不同,在广告翻译实践中,只有充分考虑到目标市场的文化和审美层面,才能最终达到广告翻译的目的。在功能理论指导下,本文从文化心理和审美层面阐释广告翻译实例。  相似文献   

2.
翻译者的自身气质和性格形成了翻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同的翻译者拥有不同的翻译风格,想要了解译者的翻译风格首先要从翻译者的气质、个性等不同方面进行观察分析。本文通过对译者个性和审美差别进行分析,了解译者个性审美差异与翻译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依据一定的模式进行翻译批评,是审美批评主体进行沟通、交流、论辩,最后通向批评共识的必要途径。不同层次的翻译批评侧重点不同,因而需要不同的批评模式。许渊冲模式在翻译审美批评实践中的应用实例阐明,该模式作为翻译审美批评模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与模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诗歌的英译中离不开模糊性美学。在英译《红楼梦》中对诗歌的翻译能够直接体现出各国不同的审美联想、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等方面。文学作品翻译能够折射出不同国家审美的差异,文章以《红楼梦》诗歌的翻译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译读是学翻译过程中一个能动的主体,读对译语本的阅读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由于读的审美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不同时期的主流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有所不同。译对译读语言和化审美特征的关照以及对译读情感需求的关注是影响学翻译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何慧珍  卿倩 《英语辅导》2014,(2):161-164
本文基于汉语与英语语言系统的差异性、译者个体审美注意力的区别性,以李白的《静夜思》为研究文本,通过对不同译者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用以探索语言本身以及译者个人审美注意力在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感知,借以说明翻译欣赏应超越“对”与“错”的局限,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翻译版本正是个体独特价值的创造成果。  相似文献   

7.
浅谈翻译的最高阶段: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行为.这种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分为准备阶段、理解阶段、转换阶段和审美阶段.审美阶段是整个过程中的最高阶段,也是翻译的终极目标.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最终形成的译文都应该达到一定的审美标准.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审美标准的认定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译入语民族的审美心理差异,适当调整语句结构以达到较好的审美结果。从杨氏夫妇如何处理《儒林外史》中最常见的重复结构和四字结构出发,讨论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领略翻译中不同的价值所在。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讨论诗歌中的审美价值。此外本文还对其在翻译中的尺度和限度的问题加以简要的阐述,指出不能过度地守“信“而失去了其美学价值,在翻译过程中,只有达到直意并存、异归均衡、信美相联才能达到思想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陈明霞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26-129
孙致礼和孙易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比较他们对《爱玛》的不同翻译,剖析他们在语言、内容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于探寻文学翻译如何忠实原文、如何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并简要评价了上海交通大学毛荣贵教授的新作《翻译美学》。该书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系统的审美特征,英汉民族所持有的不同审美理论和思维方式,探索了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价值的认识和再现,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孙致礼和孙易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比较他们对《爱玛》的不同翻译,剖析他们在语言、内容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于探寻文学翻译如何忠实原文、如何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曲赋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代表意义.本文分析了诗词曲赋作为翻译审美客体的主客观审美构成(客观系统:语音审美、文字审美、语法审美和修辞审美;主观系统:意境,具体表现为意象、虚白和禅境)和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针对这些审美特征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及对译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钟营 《海外英语》2012,(6):168-170
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和意译一直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方式。然而这种翻译方式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和文化上的翻译和转化,忽略了翻译主体间的审美感应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该篇论文从不同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对译文的影响这个角度,选取《锦瑟》的两篇译文进行对比赏析,讨论译者对原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和翻译,分析译文中原意的缺失,以期有助于译者运用汉诗英译的审美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翻译出符合作者翻译目的的译文,在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艺术的过程中,让读者欣赏到原诗歌及其译文的意蕴和美感。  相似文献   

15.
随着美学对翻译的影响越来越大,翻译因与美学的结合而彰显了译文的美。本文基于翻译审美活动图式,结合翻译审美再现的基本要求,分析刘禹锡《竹枝词》的翻译审美过程,以期给翻译审美过程带来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审美距离包括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间的空间距离,视觉距离和审美主体的心理距离.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之间是审美关系,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直接关系着能否准确传达原作的艺术美.在分析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的基础上,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翻译中如何把握翻译距离,建构审美空间作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译者审美心理的再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美"的思考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因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故而其对诗歌的传统以及审美习惯都有明显差异。诗歌翻译实践中,照顾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是译者要时刻铭记在心的钥匙。诗歌译到让人能获得审美的享受,才算成功;片面求信,读来无味,则译犹不译。虽然诗歌翻译家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追求美的传递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美学中,对译者审美心理机制的探讨,为研究译者在翻译审美过程中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了解翻译审美心理结构运作过程,将有助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翻译更能自觉地进行有意识的审美体验活动,更有效地实现客观美的主体化。  相似文献   

20.
英汉颜色词的翻译与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因此人们对颜色词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本文从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角度,对英汉颜色词的翻译进行了归纳,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英汉颜色词翻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