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环境与人物、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作品中对"仁义"的评判三个方面,综述2008年以前对《小鲍庄》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妙妙》《小鲍庄》《我爱比尔》等为代表的王安忆的"城市与乡村"系列中,主要表现了以下几点:人物身处乡村的情况下,对城市的渴望和求而不得后所遭到的排挤与异化;传统"仁义"文化对人性的贬抑和异化;后殖民主义时代下,以"阿三"对西方男性的向往,反映出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殖民和弱小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依附、崇尚心理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小鲍庄>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是王安忆在"文化寻根"热潮中的独特书写.本文运用广义的修辞学理论,从小说的焦点人物"捞渣"的修辞命名切入,对文本的主题指向"仁义"展开了思考,讨论了小说解构传统"仁义"的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寻根小说《小鲍庄》进行重读,旨在通过对洪水神话在小说中的置换变形,以及"为人类受难的英雄"和"毁灭—重建"的神话原型在文本中移位的探讨,深入分析以"仁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衰微。  相似文献   

5.
说到《小鲍庄》与"文学寻根"的关系,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毫无疑问地认为《小鲍庄》该归属于这一"思潮",这是今天的文学史给我们的结论。事实上,当我们重新翻阅80年代有关这部作品的文学批评时,会发现这个结论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理所当然,而是经历一个被反复推翻又重新建立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解读会为我们展现一个真正的有关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结论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6.
《小鲍庄》借助复杂的群像构筑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的真实生存状态。群像间的复杂关系和同类群像所表现的复杂性从不同侧面烘托了作者对以小鲍庄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审视与思考,这体现出寻根作家对文化意识的一种自觉追求。依着这种自觉意识,王安忆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照中,探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你别无选择》和《小鲍庄》为重点, 兼及同类其他作品, 分析了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先锋文学和寻根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论述这两种文学在新时期的文学改革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张艳芝 《现代语文》2005,(12):43-44
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家,王安忆并不满足于对人物的单纯描写,而是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高度,思考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状况和文化传统,<小鲍庄>包含了她对"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的严肃思考","所追求的是沉眠于我们土地上的凝固着的民族心理".在<小鲍庄>里所呈现的是一抹古老而又悲凉的风情,把民族素质中的劳苦、顺从、守旧、善良、愚昧的因素展现得淋漓劲致,刻画了一个民族的沉睡状态,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生存悲剧以及整个人类的命运悲剧.这个悲剧起源于祖先的赎罪,又终于最后一个仁义之子的赎罪.由于先人治水不利的罪孽,小鲍庄人世世代代在灾难的侵扰中顽强地生存着.对这种背负着原罪的救赎性生存来说,蝗灾还是微不足道的,而洪水的频繁侵扰,是构成这种生存方式特定的缘由.遍及人类的洪水故事的原型,作为救世神话,由王安忆置换在<小鲍庄>这部小说中,则隐喻出宿命般不可拯救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老子不认同仁义,甚至要绝弃仁义。但绝弃仁义,不是向下沉沦为不仁不义,而是上达于大道。《老子》又名《道德经》,本来就在"言道德之意"。与仁义相比,道德不会沦为伪善,不会临人以德,不会事事干预,不会依贵贱亲疏而爱有差等,甚至不知道自己合乎道德。道家认为,仁义如果只用作个人修德,那就可以拥有一块存身之地;如果越出个人修德的铁门限来"矫"天下,那就失去存在的合法性。世人需要做的只是不相为害,圣人则需要达到比仁义更高的道德,两种场合都用不着仁义。在学派初创时期,老、孔只是就如何重建秩序提出各自的方案,孔子欲恢复传统,老子则批评传统,两人基本上属于自说自话,没有相互攻讦。  相似文献   

10.
在王安忆的作品《长恨歌》和《小鲍庄》中,主人公的命运同样是悲剧。从表面上看,这种悲剧是原罪与赎罪的宿命,然而实际上在宿命的表面下却掩藏着道德暴力的统治。  相似文献   

11.
教材三题     
(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何解?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过秦论》原文:"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原文无注释,《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原文:"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原文注释:"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攻,指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2.
<正>贾谊《过秦论》在高中、中专语文教材和大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都有收录。其卒章的点睛之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出一篇主旨,笔力千钧";但对于这句话所表达的意义的理解,却有些见仁见智的分歧。一据笔者所见,至少有三种:其一,因为秦朝的统治者不施行仁义,所以它的守天下和以前的攻天下,形势完全不同了。其二,秦朝历代君主一向不施行仁义,而自始皇起的末代三君主又未能领悟并适应"攻守势  相似文献   

13.
儒道两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要在仁义,而在《庄子》对仁义的论述中,却表现出很复杂的态度,一方面肯定仁义的价值,一方面又对仁义进行多方面的批评。这个矛盾需要一种更高层次的仁义来化解。而这种真正的仁义,需要以道德作为本体展现出来。而个人修养的目的,就是使自己保有这种无为的道德。  相似文献   

14.
从王安忆《小鲍庄》客观主义的叙事风格入手,展示了这一叙述方式所特有的审美价值,并揭示了其中内蕴的至善之人情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15.
人教社《教参》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作“不施行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并且认为在课后“思考和练习”的三种理解中“第一种理解正确”。对此,余祥生同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即攻守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始皇却不施行仁义。练习题的第二种理解是正确的。这句的译  相似文献   

16.
对《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思考和练习”中列举了三种理解法让师生选择。第三种理解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且不去管它。前两种理解是这样: ①因为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所以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由攻势转为守势。②秦国攻守之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始皇却不施行。新《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认为:“第一种理解正确。”其理由是:“‘仁义不施’是‘攻  相似文献   

17.
对贾谊的《过秦论》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作何种理解?新教材第四册的课后练习提供了三种看法供选择。教参对“攻势和守势都是指秦而言”的分析是正确的,但对“攻守之势异也”与"仁义不施"的因果关系的分析却偏颇了,这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常晓红 《考试周刊》2008,17(15):189-191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第三次创作的高峰.本文题为"解读",意从创作主旨、写作框架、语言风格三方面解读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的《小鲍庄》和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两部文学史意义和主题很不相同的作品,但这两部作品有相同的故事元素、相似的情节模式,例如货郎的形象、被命运戏弄的女子、舍己救人的英勇行为、寡妇的形象,由于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处理方式,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以小说名世.《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小说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然而,王安忆同时还是一个散文创作的高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