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小城三月》是萧红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具有特殊意蕴的作品,“翠姨”则是作品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蕴的悲剧人物形象。翠姨悲剧的诞生是因为她自身有一种弱质性格,更在于她所处的是一个足以造成这种弱质性格的男权社会。本文认为,《小城三月》充分体现了萧红生命最后时刻的孤独和悲切,是她凄婉缠绵心境中的一支悲歌。  相似文献   

2.
董敏 《唐山学院学报》2013,(1):32-33,75
《小城三月》是萧红流亡在香港而梦回故乡的作品,也是她的绝笔之作,所以这部小说在萧红创作中意义重大,其文本在题材处理、景物描写和结构方式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使之获得了不朽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我国蜚声文坛的一位具有强烈主体意识和悲剧意识的女作家,她的一生经历磨难和曲折,这些都在她的小说中体现出来,她用自己的经历塑造了作品中的苦难与悲剧意蕴,其中《小城三月》就是代表。《小城三月》是她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成为她最后的绝唱,内容优美而又悲凄,主人公翠姨的悲剧更使人思索。翠姨之死是萧红自我悲剧意识的反映,更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笔,作品在地域风情的展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城三月》的地域风情特色主要表现在自然景物和风俗人情的描写上,并充满了作家对生活的思索,折射出作家对本土文化洞悉和思索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小说,它展示的是一幕幕零零琐琐、细腻婉转的小儿女情态,整部作品弥漫在淡淡的忧伤和清渺的愁怨中。小说的主人公翠姨的悲剧源于她犹疑而矛盾的性格,这种性格也正是萧红自我的一个折射  相似文献   

6.
正《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笔之作;半年之后,这位年仅31岁的苦命女作家便客死他乡,结束了她不足十年的文学生涯。《小城三月》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及其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这是一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相当纯熟的作品,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笔调,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极其普通的爱情故事渲染得凄凉哀婉,穿过几十年的时光,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小城三月》是唯一的一篇美化萧红的家及其亲人的作品,在这里,她不再像以往那样寂寞与孤独,家充满着“爱”与“温暖”。这与她生命记忆中的“家”形成极大的反差,所以小说里的怀乡情结是非常态的。“非常态”意味着不同寻常。本文试图探寻的是这种“非常态”的本源,以及把握由此带来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8.
韩雅 《学语文》2014,(1):45-46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笔之作;半年之后,这位年仅31岁的苦命女作家便客死他乡,结束了她不足十年的文学生涯。《小城三月》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及其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这是一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相当纯熟的作品,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笔调,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极其普通的爱情故事渲染得凄凉哀婉,穿过几十年的时光,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相似文献   

10.
萧红的小说《小城三月》主要以孩童"我"的视角来叙述翠姨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小说并未出现较多悲剧色彩的词语,但是通读全文后我们会发现作品无处不在的悲剧色彩。本文将从人物悲剧、启蒙与被启蒙的失败以及乐景和哀景的描写三个方面,对作品中弥漫的悲剧色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站在女性关注的立场,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这三部作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连续性。一方面,顺着作品本身的思路,这三部小说表达着萧红对于女性由受压迫到觉醒再到幻灭的命运的思考,另一方面,联系萧红的亲身经历,这三部小说又埋藏着她自身理想一步步破灭的悲剧。文本内的被思考者和文本外的思考者的双重悲剧呼吁着整个社会和女性自身对女性独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茅盾说“萧红是寂寞的”。本文探讨了萧红这一孤独寂寞的心境产生的原因,及在此心境下何以能创作《马伯乐》这一幽默诙谐的作品,尤其强调是鲁迅的《故事新编》直接激发了萧红风格的转变。萧红一生被无家阴影所困扰,使她最终回到了精神的家园里,这不仅是萧红对有形家庭的苦苦依恋,也是对无形家庭意识的自觉皈依。这正是萧红的人生悲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从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后花园》等作品出发,论述萧红以现代明眼光对人的异化主题的阐述,既有物对人的异化,人对人的异化,还有女性的异化,并分析其产生的两个原因,既源于新化因素从中心向边地的渗透的因素,又因萧红自身的 独特经历及思想。  相似文献   

14.
《小城三月》凝聚了萧红对女性、自我、爱情的多重思索和追问.作家关注女性个体命运,表现出女性个体的独立和觉醒;借助翠姨这一形象,体现出作家对本真、健康生存方式的追求,表达了对于生命的赞叹和眷恋;以翠姨的爱情故事来悲悼自己的爱情,是萧红自我的一次心灵对话;翠姨对爱的执着正是萧红对爱的哲学思考,作品中对家乡和家人的深情描写,正是她对家的渴望,这些都体现了萧红对爱与温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小城三月》是一部非常诗意的小说,一改先前描写东北人苦难生活的艰辛,呈现出非常诗意化的情绪。联系萧红的身世分析这部小说,可以看出萧红在厌倦漂泊、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以文学寄托思乡情怀、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相似文献   

16.
论《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萧红作品的恒久魅力是由于作家细腻的女性情感,对此论我稍感不尽意.我认为是作家的那颗童心,纯洁、美丽、活泼的童心,具有深厚的感染力,使读者的情感世界受到撞击,处于一种激荡状态.如《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运用儿童视角写成的作品,使读者唤起对童趣的追求和热爱.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代表作的解析,揭示出萧红小说创作文学独创性所表现的三个方面是:主题意蕴的多重性及深刻性;介于小说与散文、诗歌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颇具特色的小说语言。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小城三月》是战争学中的一朵奇葩.它在矛盾冲突中突现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其景物描写极具象征意味,散化的语言赋有抒情性.  相似文献   

19.
萧红《商市街》是回忆性题材,是经过时间的过滤和作者情感的沉淀以后创作的,与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心境有关。作品表现的情绪显示了作家家庭情感的危机,是萧红对自我的审视,也是与萧军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才情的女性作家,萧红的小说在文体上表现出独特的素质,即诗化和散文化的创作风格。从叙事语式看,这一风格一方面使她的小说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抒情的、感性细腻的情调,另一方面也透视出作家基于深刻反思层面上的独特生命体悟和洞察。萧红的后期作品《小城三月》,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一段凄婉的情感悲剧,其独特的时空构形表现出女性作为“他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焦虑,是萧红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