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飞廉的村庄》为读者在纷繁浮躁的都市生活中,筑起一座心灵的家园。它以独特的美学情感体验,以及富有楚地风韵的语言风格,在当今湖北文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乌桕与鲸鱼     
<正>去年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十一月,跟武汉的阿毛、周鹏、梁玲,云梦的范小雅,孝南的周芳,孝昌的付勇军,去燕七的老家大悟县看乌桕树的红叶。我开着车,由沪蓉转京珠,由国道到省道,由县镇细长柏油路到乡村坎坷水泥路,总算是将文学家们由江湖池沼中的武汉,送到了大别山的深处。写诗的燕七,一路上都在担心她带路会不会将我们带到沟里去——我们每个人的家乡,不是都成迷宫了吗?又担心我们心急  相似文献   

3.
正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乡村是一种文学想象的方式。当我们试图用炊烟、石磨、燕子、稻子、小河、池塘、棉花、蒲公英、鸡鸭、孩童等词语描绘乡村时,乡村的面貌事实上已经不可避免地被选择和提纯了。这些坚固的词展现的是一种纸上的虚构的乡村,它们无非是作家们想象乡村的一种经验和策略。在现实世界中,当我拖着沉重的步子从城市回到故乡,乡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有学者认为,现代白话文的语言一直处于发展阶段和未成熟状态,这是语言文字与其自身历史的断裂所带来的后果。散文似也如此,人们觉得散文就应该是雅的文学,以雅取胜,以雅见长。的确,雅是中国散文特有的标志。这传统自古而来,直至五四  相似文献   

5.
<正>从小说的发展来看,"各种各样"的小说已成为常识。但是,目下的中国小说同质化未免严重了些。这不是指小说技巧——自从20世纪80年代马原、余华、格非、孙甘露等将技巧玩得炉火纯青后,现在的小说家仿佛失去了探索兴趣。同质化更多的是指小说的精神层面:琐屑、细小、势利、拜金、灰黯、无聊、凉薄。也许有小说家会说,这不正是时代的写照吗?这不正是生活的折射吗?所谓"现实主义"叙事在描摹时代肖像的同时,也掩蔽或淹没了理想主义和生命个体的光华。  相似文献   

6.
石一枫在其长篇小说《心灵外史》中再次对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并将写作切入当下民众隐秘的精神领域。石一枫在长篇小说《心灵外史》中继续保持其一贯的书写风格,其所塑造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一根筋"的性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世界怎样变化,他们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倔强与执念,对其所认定的信念从不轻言放弃。正如《心灵外史》中"一根筋"的大姨妈出于对信仰的笃定,使得其行为既任性又果敢,而石一枫也借助这部小说完成了其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层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青春的咏叹、爱情的酸甜和心灵的惆怅三个方面分析评述了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诗集《七里香》的情感内涵,并指出她将每一首诗都写成微型小说型的艺术特色,因而产生了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王学 《教育学术月刊》2011,(12):107-107
现代性的重要表征之一是价值的颠覆,20世纪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价值颠覆的思考与价值世界的重构。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反思中国教育的现代性问题,从人之生存问题入手重构教育观念,反思价值与教育的关系,建构价值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9.
李建中教授的《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 1 998年版 )是作者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是书在民族心灵史与古代文学史的双重背景下 ,追寻魏晋文学的人格生成 ,演绎魏晋人格的诗性建构。作者指出 :魏晋文学是魏晋人格的精神投射与诗性显现 ,魏晋人格是魏晋文学永远的神韵与不死的魂灵 ,艺术的人格化与人格的艺术化 ,构成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的相生相济 ,并最终铸成魏晋文学与人格的永恒魅力。古典文学界的著名学者钱仲联、章培恒、王钟陵等 ,对是书均给予很高的评价 ,《文学评论》副总编胡明研究员在“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10.
陈武 《安顺学院学报》2012,(4):74-75,136
《深度心灵奥秘的探索》是我国近年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研究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它不仅述评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42部(篇)重要著作和134个术语,还对其在世界范围、尤其对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影响以及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进行了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11.
正《孟良崮》初看是一篇游记,然而读下去,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东西:它不是对山水形胜的摹写与歌吟,而是借了山水的游踪,叙说了其它一些更加深广的内容,使文章有了山水之外的分量。分量来自山水引出来的关于心灵质地的思考:"当时少年如我,就是沉浸在这些地名里,被厮杀、仇恨充满。"作者问:"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灵启蒙?"自然了,一说到心灵、精神、理想、生命之类的话题,便会增添几许沉重与深  相似文献   

12.
同样的话,诗人偏要变个法子说。就说“愁”吧,人恐怕都是有些感受的,多数人的表达是:“愁”、“真愁”、“愁苦”、“忧愁”、“愁闷”,如此而已。看看大诗人李白的“愁”——“白发三千丈,  相似文献   

13.
《课外阅读》2007,(4):54-55
邂见潺潺的小溪,你会想问它什么?生命的流水奏的是什么歌谣?遇见悠悠的云朵,你会想问它什么?生命的云朵跳的是什么舞蹈?  相似文献   

14.
贫穷的年代,人们为生存而忧虑;然而,物质生活刚一丰裕,精神危机却又相伴而生。社会的迅速发展,现实的光怪陆离不能不让人头晕目眩。物欲的萌动和对现实功利的角逐,在生物境界中游戈的人失去了原有光环,从而倍感孤独,在生命的深处,我们常常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宿。当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轨迹,不单是我们,寰宇中的同类大都如此,都有失落的恐慌,都有失落的迷惘,迷惘中只好苦苦寻觅,寻觅精神的回归和心灵的真美。高建新就是这样一个精神回归的探索者。他的新著《山水风景审美》展现的是一片广阔的山水风景审美天地,他虔诚地用心灵与自然对话。说到山…  相似文献   

15.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由三位同志合译的;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专为此书写了评介文章《园丁的心》。由于人为的原因,俄文书刊译坛早已荒芜多年。如今,在三中全会精神感召下,在  相似文献   

16.
刘彦荣《奇谲的心灵图影》,从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上,对《野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一新的视角,是很少有人问津的。因此这本书填补了鲁迅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空白;而用精神分析、符号学、原型批评等方法进行研究,也开了用新方法研究鲁迅的一个先河。著作分上、下两编,上编对《野草》的意识无意识进行宏观的研究,使读者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下编对《野草》的具体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微观研究,使读者对作品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李煜辞世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其间,人世沧桑,几经迁变;但是,李词的艺术生命却经久不衰,仍葆其动人的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吟诵不已,并谱成歌曲广为流传。在我国现代史上还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华北之时,她“强烈地刺激着青年人对于祖国的恋情”,激发起知识青年的爱国热忱。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向抗日行列。这是为什么?一种颇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主要是由艺术上的成功,而产生出的动人的魅力。这种看法很值得研究。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体,其魅力又总是在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中  相似文献   

18.
美学是哲学分支学科,该学科主要是对人与世界审美关系进行研究。在中国,关于美学的研究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在系统、历史的观点下对中国美学思想脉络进行梳理,以此对中华民族文化源流进行重构,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美学热”一直以来的追求。在诸多的研究成果中,《美的历程》一书在以历史原物的美学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中国一代代审美进行了梳理,在漫不经心的巡礼中带领我们走过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美的历程。且《美的历程》一书强调创造与欣赏美,均需要以真情实感的参与为基础,阅读《美的历程》一书能够触摸到的历史是一种心灵历史。该书的问世,在禁锢初解的中国美学界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涟漪,一经出版,便被视为撬动新时期美学的钥匙,即使进入21世纪后美学理论已经获得极大突破,《美的历程》一书依然散发着不朽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刘祁《归潜志》一向被认向是研究金史的重要著作,但很少有人从诗学的角度去探究《归潜志》的价值。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探讨《归潜志》的诗学价值:(1)“于史存诗”、“以诗存人”、“不因人废诗”;(2)突现了金诗“以唐人为法”的气象;(3)反映了金代诗坛上文人士子的交游酬唱之风;(4)保存了金人的论诗主张。《归潜志》一书的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它对研究金史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在于它为我们研究金代文学所提供的更开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正想象力,是一个作家最至关重要的能力。不论是写小说的,还是写诗的、写散文的,都一样。想象的种类非常多,大概没有人能说个准确数字,因为想象力千变万化,因人因事而时时不同、处处不同。试想,这样的事物即使是上帝本人又如何说得精准?鲍尔吉·原野的这篇《黑蜜蜂》在想象力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某种样本。它完全是想象出来的作品,没有丰富奇特的、大量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