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翼南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2,(10)
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创作都是从写诗开始的。我也如此,最早的“创作”是诗,新诗。其实,对旧诗并不讨厌。因为父亲常要我背《唐诗三百首》,我厌烦,反而对旧诗疏远了。最早是从解放前出版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2.
张德明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5):39-41
在百年新诗史上,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是很突出的,不过客观地说,《女神》并没有完全反映西方浪漫主义的艺术精髓,它在人文理想、题材选择、情感底蕴等方面都体现着对西方浪漫主义艺术主张的误解与曲解.《女神》艺术表达上的不尽成功,提醒我们,要想在新诗中真正实现浪漫主义中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黄曼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8,(1)
半个多世纪以来,郭沫若同志在思想文化战线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伟大开拓者和近代中国有着最长写诗经历的诗人,他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为我们写下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的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近两年来,随着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粉碎“四人邦”的伟大胜利,诗人又一次获得了政治上的大解放,他的革命热情找到了新的喷火口。他以富有激情的笔触抒写自己“壮心不已”的晚年,诗情泉涌,歌诗不断,正在为当前百花争妍的诗坛作出新的贡献。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在重印“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时,又一次出版了诗集《女 相似文献
4.
顾炯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78,(Z1)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科学文化的一颗巨星,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巨星陨落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和辉煌业绩将与世长存,郭沫若的名字犹如一面昂扬的战旗,飘扬在新的长征的前进行列里.郭老的成就涉及科学文化事业的众多领域,他的思想、创作和研究成果,是极为丰富而又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仅就郭老的战斗道路和早期诗歌作一概括评述,以志悼念. 相似文献
5.
郭心烒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5,(1)
“泛神论”,十六、六世纪产生于西方,是一种认为万物皆神的哲学思想。新文化的伟大旗手郭沫若早期创作中颇受“泛神论”影响。对如何评价“泛神论”在郭沫若早期思想中的作用与地位,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女神’其实就是泛神论的化身”。(按栖:《论郭沫若的诗》)第二种观点认为:“泛神论”只是影响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一种因素”,它在思想上不占主要地位,而是处在不断削弱和逐步消亡的状态之中。(顾炯《郭沫若(女神)的创作思想》)笔者认为两种说法都有偏见性。第一种说法夸大了“泛神论”… 相似文献
6.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正> 一一九二一年八月,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出版了!它以全新的内容和形式震动了整个文坛,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初版《女神》,是一个经过细织而形成的诗歌系统。其内部结构,下面简表,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7.
徐越化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3)
郭沫若自云:“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自然,我还出过好几个诗集”.尽管郭沫若后来的诗歌技巧较高,但他仍认为《女神》是“最够味的”,因为那是感情高潮时候的产品.《女神》之前,中国诗坛上已有胡适、周作人、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等人的诗作,但《女神》却后来居上.《女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评论界、诗歌界交口赞誉.周扬曾赞扬道:“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称得起伟大的诗人.他是伟大的‘五四’启蒙时代的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人”《女神》“是号角,是 相似文献
8.
商金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4):1-7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以“经典”的方式打造新文学的传统,开明书店于1951至1952年出版了“现代作家选集”丛书。这部丛书的示范性及“经典”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时的郭沫若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化战线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主将”和“向导”,他选编《郭沫若选集》时对诗集《女神》的筛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赵建磊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8,(Z1)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产生过巨大影响、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大诗人、大作家,也是一位容易引起争议的人物。诗集《女神》在新诗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女神》与“诗体解放”,《女神》与“五·四”时代精神,《女神》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郭沫若现象所引发的一些思考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谨以此文纪念郭老逝世20周年。 相似文献
10.
方长安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3)
郭沫若《女神》的美学意蕴、结构形式、语义层次与史学价值等,已被众多的诗评家以不同的批评尺度审评过了,并不同程度地切近了文本。本文则拟从神话原型视角将《女神》置于文学发展长河中加以审视、考察,以发掘其超越时空的人类文化精神,从而一定程度地拨开大半个世纪以来萦绕《女神》更是萦绕审美者心灵的迷雾,解开《女神》的艺术生命之谜。 相似文献
11.
阮家桂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1981,(2)
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既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人,又是杰出的作家和戏剧家。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在一九二一年八月出版问世的,迄今已有六十年了。《女神》 相似文献
12.
方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至今,文学批评界毫不吝惜地把数不胜数的桂冠加冕于郭沫若的头上。这其中既有出于门户之见的同人的大力吹捧,冯乃超在横扫了当时文坛所有作家的成就之后说:“我们若要寻一个实有反抗精神的作家,就是郭沫若”,“在中国新诗的劳作上,是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人。”周扬更把郭沫若奉为中国的歌德、中国的泰山之神;也有后来做了浪 相似文献
13.
杨毓敏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73-77
本着重论述了惠特曼的《草叶集》与郭沫若的《女神》两部诗集审美意象的相似性,并对其相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欣赏到中外名诗人的异曲同工之美。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从问世起,就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意义上被解读着,它所由诞生之地的日本的文化背景却一直被忽略了.然而,<女神>的文本,可以说是建立在一个再创世神话的叙述框架内."女神"与"太阳"的意象,有力地表达了<女神>毁坏与创造的基本主题.这样的叙事方式和这两组意象的获得,更多的是诗人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存留的创世神话系统及其传统文化语境中感悟到的.郭沫若<女神>时期的创作与日本文化有着诸多联系. 相似文献
15.
蔡震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0(3):5-11
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从问世起,就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意义上被解读着,它所由诞生之地的日本的文化背景却一直被忽略了。然而,《女神》的文本,可以说是建立在一个再创世神话的叙述框架内。“女神”与“太阳”的意象,有力地表达了《女神》毁坏与创造的基本主题。这样的叙事方式和这两组意象的获得,更多的是诗人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存留的创世神话系统及其传统文化语境中感悟到的。郭沫若《女神》时期的创作与日本文化有着诸多联系。 相似文献
16.
惠特曼《草叶集》对郭沫若《女神》抒情主题的影响包含五个方面:一是黑暗势力的摧毁;二是理想世界的蓝图;三是人与劳动的颂歌;四是对科学技术、文明进步的肯定;五是自然风光的图画。 相似文献
17.
惠特曼《草叶集》对郭沫若《女神》抒情主题的影响包含五个方面:一是黑暗势力的摧毁;二是理想世界的蓝图;三是人与劳动的颂歌;四是对科学技术、文明进步的肯定;五是自然风光的图画。 相似文献
18.
毫无疑问,惠特曼的《草叶集》对郭沫若的诗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影响的直接体现是《女神》中那些具有“男性的粗暴”的诗.然而,当我们在论及这种“影响”的时候,要么过于宽泛,好象没有了惠特曼的《草叶集》也就没有《女神》现在的模样,要么过于偏狭,认为郭沫若主要在《草叶集》里找到了一种“喷火口”或“喷火的方式”.无论是宽泛还是偏狭,我觉得都没有准确的勾勒出郭沫若受惠特曼影响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女神>中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情绪的恣意释放与飞升,这种恣意通常以一种呼喊的方式出现,即标语口号的诗句.这也成了后人诟病郭沫若诗歌的重要依据.但进入诗歌本身探讨"标语口号"诗句产生前因后果,为其存在的魅力找到合适的阐释也许更为重要,更可见出<女神>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尔龄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一“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这是郭沫若于1944年写在《序我的诗》里所作的告白。其中也许包含着自谦,但更多的是出于自知而有所自陈;我们应当重视这个自陈,尽管它只是不很符合实际的自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