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咧"是山西汾阳方言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语气词。它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相当广泛。从它作为方言语气词的特殊性角度入手,可将其分为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疑问语气词;同时它还有连用的现象;不论是单用还是连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文》2008,(4):63
山西是方言十分丰富的地区,不仅种类多,而且变化大,是汉语言史、语言学理论等学科研究的珍贵材料,1985年语言学界已确定山西及相关地区为一个单独的晋方言——晋语区,出现了一批晋言研究成果,各县市的方言志大都已出版。  相似文献   

3.
山西东南部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包括长治、晋城两市19个县区。该地区历史悠久,一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积淀了自身厚重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该地区方言属晋方言上党片,从极具特色的歇后语、地方戏曲和亲属称谓三方面,可见上党片方言在山西东南部地域文化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曲沃方言处于晋方言和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因而它既有晋方言的特点,又有中原官话的特点。除此以外,曲沃方言还有自身的独特性,作者根据曲沃方言的声调的特点.具体调查了两字连读变调和叠音字组的变调.分析了连读变调的规律和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晋东南晋语中存在着去声分阴阳的现象,这是晋东南晋语区别于山西晋语其他片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认为沁县等方言去声不分阴阳是一种存古现象,而长治等方言去声分阴阳则是声母的清浊影响声调分化的一种超前形式。  相似文献   

6.
韩翠芳 《文教资料》2008,(13):35-36
本文通过对诗文用韵研究的综述,以及对现代山西方言特殊性的描写,试图揭示唐代山西诗人诗文用韵研究很有可行性.现代山西地区的方言分化为晋语区和非晋语区,而且唐代山西地区有比较频繁的移民现象,因此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其形成的原因,如外来因素的影响,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晋东南晋语的绝大多数方言中,泥母和来母都不相混,只有在礼义、陈区、古寨、高平、河西方言中存在古泥母来母部分相混的现象.这种泥母和来母相混现象在山西晋语中是比较特别的.  相似文献   

8.
位于太原市西南的晋源区,自古为都会城市所在地,其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晋源方言忠实地记载了晋源的历史文化,给后人了解、研究晋源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依据。晋源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最突出的是晋水文化、地名文化和庙会文化。  相似文献   

9.
晋南的临汾方言属官话区平阳小片,该方言中的"上"和"下"除了与普通话一样可作方位词、趋向动词及趋向补语外,还有表时体事态的用法,具有比普通话更为丰富的语义。它的形成原因是很复杂的,除了源于历史语言的继承之外,还与方言内部的系统性、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山西平遥方言作为"晋语"的典型代表,其中许多词语保留了古音、古义,在汉语词汇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平遥方言中的典型词语进行考释,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方言词语本字、本义的了解,有利于方言词汇的研究,也能对平遥方言的整理工作有所帮助和促进。  相似文献   

11.
山西方言语汇,指的是山西方言里"语"的总汇.山西方言中有大量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四字格俗成语,这些"语"带有鲜明的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生活、地方习俗等浓郁的文化特点,它活跃在人民群众的口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交际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语汇处在急剧的演变之中.如果不尽快启动抢救工程,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有可能随着一代人的逝去而大量消亡,甚至会给地方文化的传承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从中古合口韵读为开口韵的角度,管窥山西方言声母对韵母的制约和影响。晋方言中,合口读为开口的主要有以下韵摄:1.唇音合口字读为开口较为普遍,但果合一、通合一、合三唇音字仍保留合口的读法;2.中古遇摄泥来二母合口字读为开口占大多数;3.部分方言点疑影喻合口字合流读为开口呼。山西方言合口韵读为开口是声母对韵母影响所致,声韵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导致语音演变的内部动力,是除接触式音变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音变解释。  相似文献   

13.
焦作地区方言由于历史上的移民因素而形成隶属晋语的格局,“怀庆方言、的语音特点即是有力的佐证,从中可以看到焦作方言在几百年间的历史流变。  相似文献   

14.
《集宁师专学报》2015,(4):26-28
二人台广泛流传于黄河两岸晋、陕、蒙、冀的农村,是该地区蒙汉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它既是民歌、歌舞、说唱、戏曲等多种音乐体裁的融合体,又是蒙汉人民把黄河流域地区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出来的艺术产物。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二人台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和艺术特色。"地方方言"的运用是二人台主要的艺术风格之一,也是区分东西路二人台的重要依据。察哈尔地区的"东路二人台"中,"晋北方言"与"蒙汉语言"成为其重要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晋东南晋语中,日系字共有五种读音类型,其中日系字今读[]声母的襄垣型和今读[z]声母的沁县型在山西晋语其他片方言中都比较普遍,而日系字今读[]声母的北留型、今读[]的长治型和今读[l]声母的陵川型在山西晋语其他片和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中都未见。从日系字的演变轨迹,说明晋东南晋语各类型的日系字都是到了边擦音[]之后才有分歧的。  相似文献   

16.
安泽境内移民中最多的是河南林州移民,而且有相对聚集的村落。调查发现,中古阳声韵在河南林州移民方言中发生的变化与晋东南晋语及现河南林州方言有同有异。咸山摄阳声韵保留[n]韵尾,既不同于源方言咸山摄鼻音韵尾脱落,与晋东南晋语咸山摄阳声韵鼻音化也不一致,显然是受普通话的影响;移民方言中宕江深臻曾梗通摄同源方言和晋东南晋语保持一致,韵尾保留[?]韵尾。这种同异现象是源林州方言、晋东南晋语及北京话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左权县位于太行山主脉西侧,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素有"晋疆锁钥、山西屏障"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左权县紧紧抓住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凝民心、聚合力,多措并举保证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抓内涵,创特色,办"精"教育学校教育特色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表现的独特之处,是学校办学个性的具体体现。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十大方言区之一晋方言从官话中分出已有20年,张家口人学说普通话难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张家口人越来越认识到普及普通话的必要性。但是在汉语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的晋方言以及晋方言所承载的晋文化已经或正在消失,因此研究晋方言的起源与普通话的消长对了解晋文化、汉民族文化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晏子春秋》是一部描写春秋末年齐国丞相晏婴事迹的历史故事集,其成书年代在战国中期或稍前。《晏子春秋》中有为数不少的方言。虽然它的作者为齐人,但其中的方言并不限于齐语,还有其他地方语,是齐人对其他方言的吸收。《晏子春秋》中名词、形容词方言数量相当,各为7个;而动词则较多,是名词、形容词方言数量之和,即14个。  相似文献   

20.
《晋报》是目前公认的山西最早的报刊。由于该报存世量稀少,对于其研究,学术界一直比较滞后。文章以最新发现、收藏的"晋报发刊辞"为基础,从发现《晋报》、创刊日期再论证和深远的历史作用三个方面,全面论证了《晋报》在传播先进,开启民智;创新内容,关注热点;发布告示,奖励分销等各个方面对山西早期报刊发展以及山西现代化建设所做的重要贡献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