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从"市"到"场"——唐代长安庙会的兴起与坊市制度的破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寺庙或道观中进行的法事、斋会、祭祀等宗教活动渐渐与文化娱乐以及经济活动相结合,形成所谓"庙会".在中国历史上城市格局的变动中,庙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格局来看,在唐前期形成严密封闭的坊市制度,但到唐中后期坊市逐渐被突破,进而向街市格局转变.唐朝中后期,长安城内佛道宗教活动日渐兴盛.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进而成为官府开场的便要处.长安城内一部分大规模经济活动也从"市"转移到"场",从而构成中古都城布局从坊市到街市的动态而有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现存金元时期泽州一地碑刻丈献中道观寺庙碑刻文献研究可以看出,金元时期泽州形成了以民间信仰思想为主,道佛相融且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宗教思想,这一宗教思想体现了泽州崇儒尚俭民风,也与金元政治统治宗教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3.
另一种思维     
一有一则轶事说,1948年毛泽东自陕北赴西柏坡,途经五台山遇雪,投宿于寺庙。该寺方丈迎住毛泽东一行,尊称毛泽东为"贵人",一面引领着他们参观,一面宣讲佛法。毛泽东十分诙谐地打断方丈的话,说:"我们不信佛,我们有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佛’就是马列主义。""无妨。"方丈一团和气,回答道,"贵人信佛,佛在;贵人不信佛,佛自在。"  相似文献   

4.
连云港区域的佛、道活动,早在东汉时代就已开始。千百年来,古海州地区的佛寺道观星罗棋布,金碧辉煌,与山海奇观相映相衬,吸引历代文人为之顶礼膜拜,盛加咏赞,这便是古海州地区佛寺道观诗层出不穷的原因。这些佛寺道观诗,客观反映了佛、道活动的历史遗迹和当时情况,表达了诗人对灵山仙境的咏赞和与僧侣道徒的友情,从而为连云港市作为“东海名郡”增添了极其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古海州的寺观山海具有万古长新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5.
后土庙是明代兴建的规模宏大的道观,并有精美的彩塑与壁画。后土庙三清殿彩塑群布局是一个严谨的整体。东西配殿的彩塑近千尊。彩塑虽然是道教题材,但中国的明代之后的佛、道、儒三教融合,所以后土庙表现出来的彩塑人物并不是单纯道教人物,而是佛、道、儒三教融合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南岳衡山的宗教寺庙建筑数目十分惊人。大体上可以把它们分为四大类型:原始宗教的祠庙、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以及南岳寺庙建筑的次生形式——书院和牌坊。南岳寺庙建筑是随着佛道二教的传入南岳而兴起的,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唐代是rr4:盛时期,清代则达到了巅峰。南岳寺庙建筑的格局是以半山亭为等腰线、以登祝融峰山路为中轴线而形成的。建制典型、规格高贵、选址幽深、分布广阔、造型各异、石墙铁瓦、佛道同寺、寺庙园林是南岳寺庙建筑的鲜明特点和独有个性。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寺庙作为佛教的标志性建筑,从事佛事活动的场所,其数量亦随着佛教的发展日益庞大。由于当时的寺庙藏书丰赡、经济发达、环境清幽加之诗人游览等日常活动的需要,大量诗人寄宿其问。寺庙优越的文化、经济等氛围激发了诗人的诗歌创作,唐代诗人寺庙寄宿诗的主要题材有写景类、佛理类、怀思类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试论朱熹的文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在其理气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文道合一"的文道观.他主张文与道是不可分割的,文皆是从道中流出来.但他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枝叶,道比文更为重要,道是决定的因素.他的这一主张给予文学以一定的地位,从而完善并修正了此前理学家的文道观,显得更为通达和精致;但他过于偏重道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把伦理道德作为评价文章成就高低的唯一标准,这表明了朱熹的文道观仍然是一种理学家的文道观.这一文道观对后世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限制了朱熹自身的文学成就.尽管如此,朱熹仍然是理学家中成就最大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道教宫观除了作为道教信徒讲经习道、从事宗教活动、聚居的场所之外,还有着丰厚的养生意蕴。具体表现为:道观的选址讲究养生之功、道观的布局遵守养生法则、道观的色彩装饰注重养生之喻、道观的建造以神仙宫阙为蓝本。道教宫观以此方式,来实现人们对于身心康泰的追求及表达对长生成仙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正如南岳寺庙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南岳寺庙与地方社会秩序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契合。南岳寺庙对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佛寺道观所体现的政治思想;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合流后所体现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及寺庙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等。这种关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宗教政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趣联摭谈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的门上、喜庆场所主席台的两侧、园林殿宇的大门两旁、寺庙道观的门柱上都有对联,可见对联深受古今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欢迎。对联的实用性较为突出,是传统独特的文学样式。但对联因受字数的限制,务必做到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严格地讲,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音韵和谐、涵蕴丰富。  相似文献   

12.
佛在门前说     
张蓬云 《教育现代化》2005,(10):125-126
凡是有名气的寺庙道观,虔诚者顶礼膜拜之后,如果细细品味一番寺庙门上的楹联,你的思维或许可以更广更阔。  相似文献   

13.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对佛老"异端",大加排斥,其反佛道思想在诗文中均有体现。韩愈的涉佛道诗令人注目,绝大部分诗作贯穿着韩愈辟佛倡儒的信念,或多或少表达了他排佛斥道的态度,传达出明显的反佛道特点。下文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东汉进入中原以来,中国的文人土大夫有信佛崇佛佞佛的,也有贬佛抑佛灭佛的。所谓贬佛就是站在儒家或道教的立场上认为佛教不如儒或道;所谓抑怫就是主张限制僧尼数量和寺院经济的力量,不让其任意扩张;所谓灭佛就是主张完全干净彻底地消灭佛教于中国,即杀僧尼或勒令僧尼还俗、焚毁佛经寺庙及佛教偶像、没收寺院田产钱财、禁止供养佛舍利等。文人士大夫的灭佛、贬佛、抑佛言论自汉末以来,史不绝书,他们提出了种种灭佛、贬佛、抑佛的理论根据。面对这种挑战,信奉佛教的文人士大夫们又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提出了种种护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婷婷 《考试周刊》2012,(72):27-28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多民族政权,所以其宗教信仰也呈现出契丹族本土原始宗教信仰与外来儒、佛、道三教相结合,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契丹族像许多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一样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图腾、祖先。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随着建国前后汉族、渤海等各民族人口的迁入,儒、佛、道三教也逐渐传播到了辽朝。神册三年(918年)五月辽太祖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嘲。四年(919年)“秋八月丁酉,谒孔子庙,命皇后、皇太子分谒寺观”。体现了统治者推行三教并立的政策,最终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辽上京地区是契丹族的核心区域,在这一地区的儒、佛、道三教兴起相对较早,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6.
老庄道家对于"礼崩乐坏"的回应不仅是反思性的,也有正面建构意义,其建构性思路表现为:第一,人心处于与礼乐文明技术的互动建构中,礼乐文明技术对人心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性影响;第二,对人心性的建构要有基于礼乐文明的提升,不可本末倒置以"俗学"来"缮性",而应"进技于道";第三,"进技于道"的主要含义在于一种"以道观之"视角的培育,这是"以道养心"而非以"俗学缮性",由此而达到"圣人用心若镜"的超脱境界。其问题在于:其一,"以道观之"易流于阿Q精神胜利法;其二,"以道养心"的前提是人心对"道"的体认;其三,真正的逍遥之路不是"看"出来的,"改造世界"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的创作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佛道题材作为传奇小说创作初兴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于"地狱"世界的设置在当时乃至后世有着明显的借鉴意义,而唐传奇初兴期创作中地狱的"世俗性"主要体现于审判场所的人间化、人情化、人性化以及审判场所的极端化当中。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寺庙文化初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所谓民间寺庙,指的是不属佛、道、回等宗教系统的民间信仰的寺庙,严格说起来,应称之为民间祠庙,因为在明清以及更早时期中,凡称寺者,一般皆为佛寺,所以这里只是笼统称之,循其俗便。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考的临近,一些寺庙和道观推出的高考专用"护身符"又开始流行了,不少家长为学生购买"聪明袋""文昌塔"等挂在书包上、脖子上,一些商家乘机推出"天师聪明平安笔",据说销路还不错。再联想到往  相似文献   

20.
论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极为复杂,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宗教的影响,包括儒教的"无道则隐"、佛教的超脱尘世苦、道教的逍遥人生的影响;二是历史上消极遁世者的影响;三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外,孟浩然游访寺庙、道观的活动对他隐逸思想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