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文学载体的多样化,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性的揭示,越来越不满足止于把现实世界作为叙述对象,超现实、扭曲现实成为时尚,幽灵、亡魂等字眼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第七天》的出现似乎也因此没有多大惊艳,在人物塑造、章节构造,叙事内容等方面受到了些质疑。小说中"死无葬身之地"一词按余华所说是整本书的叙述支撑,小说以它为中心叙述了七天的种种"巧合",揭示出"死即是永生"的小说叙述主题。余华以惯常的讽刺手法将荒诞寓于其中,讲述了游魂穿梭在生前与身后的"现实"与"回忆"中,将大量的"真实"放大、堆积,从而模糊了现实与虚幻。  相似文献   

2.
《第七天》是余华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本文从余华在文本中叙事的荒诞与现实特征入手,认为余华构筑了荒诞的情节和叙事线索,用反讽的手法揭示出"死无葬身之地"的底层生存现实,具有客观现实内核,发出关注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呼喊,是一部艺术思想比较出色的作品;但是,本文对现实内核及所涉题材亦进行了一定反思。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小说从来都不回避现实,他常常以夸张、荒诞的方式展开对日常生活的叙述,从《兄弟》到《第七天》,作家游走在虚构和现实之间,逐步寻求从表现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在《第七天》中,通过对现实的想象性重建、艺术荒诞和真实荒诞的二重奏展现了一幅独特的现实与虚构交叉景观,实现了以虚构抵达现实,具有了更强烈的现实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的开放的理解创造,文本对读者是不断敞开的;解读体验观,认为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的生成,解读是通过读者的体验显现文本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作为语文学科最常规的课堂教学手段和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学养功底,历来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然而,当代文本解读的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革,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模式受到了冲击和摒弃,文本解读已转向"文本—读者"的全新模式,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把解读活动作为文本构成不可或缺的本体层次。  相似文献   

6.
男权时代虽然远去,但是考察男作家的小说文本,不难发现,从叙述的视点,情节的构设及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体现了男作家意识深处的男权中心意识。一些男作家通过把女性作为弱者的预设和固置,把女性降格,作为"镜子",从而夸大男性,取得成就感。  相似文献   

7.
穷而后工是诗歌欣赏和文本批评的典范理论,在以往文论家的研究中已经涉及到文本和作家两个维度,但是在对作家的生存境遇研究中存在着平面化和单维度的缺陷。通过对作家的生存境遇、心理体验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从"穷"的言语有限性扩展到"穷"的境界的无限性研究视阈,从中得到理论研究的历史梳理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激进的语言实验,以个性化的感受、独特的话语风格创作了一批很具影响力的文本。虽然经历两次创作转型,但余华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话语方式始终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其最具代表性的2013年新作——长篇小说《第七天》,就体现了他语言造诣上的炉火纯青。本文以《第七天》为观察对象,从变异修辞学视角研究余华小说语言的变异特征,透视其语言特点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9.
《故乡》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其创作策略及文化运作方式有典型的象征意义。鲁迅以非虚构"全人格"的文化视野重新审视"故乡"形象的创意建构,其有意识通过小说创作将个人的创伤记忆升华为集体危机乃至"文化创伤"的艺术探索,不仅开启了现代启蒙话题,同时诠释了现代文学创作的经典范式。在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将作家作品作为客观文本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作家创作过程的剖析,通过对作家现实生活经历与文本的创意书写比对,引导学生如何借助个人生命经验完成时代的书写。  相似文献   

10.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问题小说",它是作家问题意识和内心焦虑的体现。作者的思想困惑,反映在文本中则呈现为人物形象的失误、"论证结构"的动摇以及与之相关的复调性特征。"问题小说"对现实具体政治问题的诉求,决定了它遭遇批判和淘汰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将格林童话《灰姑娘》和《白雪公主》改写为同名童话剧。瓦尔泽颠覆式的改写旨在表现作家本人及现代人生存的困境,通过文学创作的游戏,瓦尔泽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也认可了自己的"边缘"和"卑微"生存方式。文本游戏的目的还在于消解固定意义的生成,因为现实本身就处在流变中。游戏的内在驱动力促使瓦尔泽进行文学创作,而他也在文本游戏中呈现自我,在其中挣脱现实的藩篱,从而得以构建一种自由和美的境界。伽达默尔认为,解释美学具有游戏的特征,据此可将瓦尔泽的改写看作是对原文本的解释并与之互动。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现实的认识融入原文本之中,使解释变成再认识、再创造。格林童话触发他继续提问,他在游戏似的解释互动中不断超越原文本,在文学虚构中构建了一个世界图式。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开放的理解创造,  相似文献   

13.
余华在自己的小说中,一直坚持对于苦难的叙述,他的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同样对苦难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叙述.而在《第七天》中,作家余华另辟蹊径,同时建构了“现实世界”与“亡灵世界”,两个世界平行发展,互相照应.他正是通过“亡灵世界”的欢乐祥和来反衬“现实世界”的悲苦冷漠,这样的欢乐祥和,却正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相似文献   

14.
《艳阳天》是文革中"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中的唯一的一个作为"这一个"的作家浩然的代表作,以往的文章对其解读多是以"以左反左"的惯性化价值判断,认为它是图解政策、歪曲现实的应景之作,本文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传统知人论世的方式,分析作为"这一个"的个体浩然在其所处时代的现代性追求的当下性中,如何以自己执著的文学想象,构筑饱含个人独特体验、时代激情的意蕴化文学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5.
在《野草》中鲁迅借大量死亡相关意象的铺陈和幽微感受的叙写,直视自己当下的疲敝心境,并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进行反复确认。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以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为框架,以个人的经验辐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为生死空间的构筑赋予了新的写作内涵。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透视《第七天》与《野草》文本中的主题书写,从异世界的虚构叙写、连缀生死的现实关怀、个体生命的终极叩问三个方面,探究《第七天》如何延续《野草》藉由死亡探讨生命哲学、批判现实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中大量的"新闻串联"让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而小说中采取的幽灵叙事又让人看到了作者早期创作的先锋性因素。本文试图从《第七天》的幽灵叙事模式入手,分析《第七天》中的先锋性的再现与突破,探讨余华小说中对先锋性的探索与其创作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新闻语言,把类似新闻的语言直接当作小说语言放入文本中,该小说因此被称为"新闻串烧"。这种新兴的语言写作技巧虽然能产生真实的艺术效果,但是同时弱化了小说自身的文体性,论文在以《第七天》的"新闻语言"为个案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当代小说的语言问题进行了思考,探讨未来小说语言与新闻语言相互靠近、相互融合到最后达成统一这种趋势是否有发生的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18.
正教材中的文本不仅能提供给我们具体的写作技巧,还能作为范本指导写作的构思和表达。下文通过具体的案例从立意、结构和形象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通过文本解读的深化促进写作构思。一、深挖文本,使立意"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里所指即借助对文本主题的深挖引导学生为文构思立意时向更深层次探索。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丑小鸭》的传统解读一般都停留在文末"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一句话上。从这点引发开来文章的主题便  相似文献   

19.
史料、时代与文本是现当代文学作家论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评价标准。史料是作家论的根基,在史料选取过程中,只有注重搜集史料的“全”、致力挖掘史料的“深”、力避史料运用的“偏”,才能确保筑牢作家论的根基。时代是作家论的标尺,以时间为标尺,将能够真正代表时代思想精神和艺术水准的作家作品挖掘出来,并通过这些作家作品来反观特有的时代风貌,是作家论的重要职责。文本是作家论的管钥,从文本出发,在文本与作家内外勾连、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对作家创作整体面貌给予整体审视,是作家论的重要目标。撷取史料、时代与文本三个评价标准,楔入作家论文本细部研究,分析百余年作家论写作的历史源流和现实功过,对提升当下的作家论写作与研究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博尔赫斯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中国的作家们,催生了先锋派小说,选择格非作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通过小说文本分析,发现他在接受博尔赫斯影响下,又结合本土文化的创作事实,使作品偏向现实,倚重传统,旨在呼吁装帧重于内容的书籍市场对文本本身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