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画"与"写",是两种绘画境界和形式语汇的融汇。从比较美学视域看,"画"与"写"折射的是中西绘画不同的形式语汇与艺术精神。"写"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画"体现了西方绘画的求真精神。二者互参互补,有助于当代画家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探索出自己的创作新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眷恋家乡的情感状态,乡愁承载着我们记忆中温暖、传统、斑驳的文化基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为我们展示多元乡村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留住乡愁"的情感意义和文化进路。在大众传媒中,乡土文化的传统价值是留住乡愁的关键因素,乡贤文化的教育引领是留住乡愁的重要力量,敬天畏地的生态文化是留住乡愁的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3.
白先勇作品中的乡愁不仅是一种故园之恋,更是一种"文化乡愁"。独特的生平经历与性格气质使文化成为白先勇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殷切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美学观念与表现手法的借鉴使白先勇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厚重。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国人乡愁产生的缘由和乡愁文学等。乡愁文学作为一种承载文化乡愁的载体,其书写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回归古典,是一种文化寻根。现代人拥有文化乡愁,意味着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乡愁正是传统文化的天然保护剂。  相似文献   

5.
在李汉荣的散文集《家园与乡愁》中,多元的乡愁情结有着较为突出和鲜明的传达。怀念故乡的故土之乡愁、回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之乡愁、寻求“自然”的精神家园的精神之乡愁皆在层层递进中体现出乡愁母题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存在方式。李汉荣的散文集呈现了不同乡愁类型的多元并存,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散文中乡愁母题的内涵,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和现实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6.
被诗歌界誉为"诗魔"的台湾著名现代诗人洛夫"回归时期"写作了不少乡愁诗。他的乡愁诗既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同时又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影响,将现代的诗歌表达方式与传统的诗情融汇在一起,达到了传统和现代臻为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阅读练习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余光中:一生一世永远斩不断的乡愁王钟的在海峡两岸,余光中一直以"乡愁诗人"著称。很多中国人都会背诵他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大陆和台湾因政治原因分割的历史背景下,不少饱受离别之苦的中国人以乡愁文学为心灵寄托,维系着跨越大江大海的精神世界。作为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光中创新了传统文化中"乡愁"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立足深厚的农耕文化,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乡愁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情感诉求,更多的是从思想上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是对乡村文化之“根”的执着。文章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其相辅相成、互促发展、密不可分的原生关系,并结合乡愁特征,尝试探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视觉形象呈现乡愁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实施途径,使建成后的美丽乡村既能留住现代人心理深层的“乡愁”,又能强化乡村文化意识、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民间艺术技艺、展现乡村在新时代的风采、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9.
<正>"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3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这句充满诗意的话引发读者广泛关注,"记得住乡愁"成为触动媒体神经的热点话题。马年之初,《人民教育》刊文:"记得住乡愁"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笔者以为,"记得住乡愁"恰恰是《文化生活》的课程使命。一、何谓"乡愁"乡愁作为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和情绪体验,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家人故旧、乡亲邻里的思念;二是对故乡风物、旧事情景的怀旧;三是对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的眷恋。前两者是形而下层  相似文献   

10.
以参加15th"大师奖"福到——中国春节形象创意大赛的指导过程为例,探索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教学。以学生设计的参赛作品为例,从传统文化元素的重构与互融、传统理念在设计中的体现以及谐音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为出发点,探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并行融合设计。以期为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教学提供广阔的思维,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设计产品。  相似文献   

11.
"乡愁"是中国诗苑园中一个长盛不衰的重要话题,从屈原到李白,从崔颢到李清照,又从马致远到余光中,千百年来几乎无一例外的文人墨客都曾吟咏过这一世间难遁的情感。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长期旅居海外,思乡日深,于是谱写出一支催人泪下的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乡愁》。诗人余光中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主题,又新意叠出。我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的对象是中国文学中传统的互文。互文是中国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现行《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文、诗词里就有不少篇章中运用了互文,互文因其存在历史悠久,使用源远流长,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基因。掌握互文修辞方法,即获得了阅读传统文化典籍时"解码"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思乡,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倾向。而乡愁,则更是文学世界中一个亘古久远、绵延不绝的创作母题。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以乡愁为母题的诗词曲赋可谓汗牛充栋、蔚为大观。尤其在散文中,乡愁的主题得到了更为突出和鲜明的传达。本文从故土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等三个层面入手,初步考察了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中所寓托的乡愁情怀,探讨了乡愁母题在这些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和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中,隐约萦绕着一种愈益浓烈的被称为"文化乡愁"的历史焦虑情绪,其负面效应已初见端倪。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乡愁本质上导源于现代性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物理距离的终结,以及全球化、"景观社会"或"拟像"世界的形成等现代性后果;而中国文化语境的特殊性更使这种文化乡愁被赋予了悲壮性的使命。以健康、理性的文化心态去面对当前全球格局中的文化冲突,是走出文化乡愁情结、重整中华文化气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实分为两大价值系统的存在,民间的与正统的,一为隐型一为显型,在互应互摄中补充激荡。通过对"传统"涵义的辨析,从官民对立、贫富不均、城乡差别等角度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进行理论分析与脉络梳理,希冀对传统中国社会作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大家言必称"乡愁诗人",因为他1972年写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乡愁》诗传遍了大江南北。余光中说,这些年来,《乡愁》几乎成为我的名片,《乡愁》在海峡两岸大受欢迎的程度实在让我感到惊讶。其实,他在同时期写的另一首诗歌《雨声说些什么》也表达了这样的主题,而且《雨声说些什么》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受读者的喜爱,我认为它应该可以成为乡愁诗的另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17.
基于师范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主要是以文化价值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就"儒家经典导读"课程而言,主要采用故事教学模式、场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性对话教学模式和文化实践模式等几种教学模式进行递进式教学实践。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坚持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开放包容和交流互鉴的文化学习态度等原则。通过教学实践和文化实践活动来看,这是行之有效、可以推而广之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教学模式案例。  相似文献   

18.
中韩两国自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甚深。在诗歌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对韩国诗歌的创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韩国诗的形式、内容、技巧等深受中国诗的影响。中韩两国诗学的承传踪迹是余光中、郑芝溶二人"乡愁"意识生发的背景,他们同有"失国"感,但在精神层面上的感受却又有不同,前者是"有国不能归",后者是被异族殖民的"亡国"。因此,二人的"乡愁"主题中"寻根"与"无根"是他们的精神源点,但二者在"失国"的精神状态中对乡愁的表达和乡土的想象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在《乡愁》作品中通过意象实验、语言运用以及诗情内蕴的营造,来表现出"乐观"与"悲伤"两种相异的诗学风格,是他们乡愁诗的气质和基调。  相似文献   

19.
学习与生活     
中华民族创造的五千年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依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所学校是一定地域的学校,校本文化是学校的内涵,是校本课程的个性特征。因此,在校本课程中要重构乡土文化的底色和底蕴,否则将难免千篇一律或不见鲜活面孔,失去特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要有定力和眼光,要建立互鉴交流格局,培育世界胸怀和担当智慧。在课题组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地、想方设法地降低难度,打通多种阅读渠道,让学生与原著零距离接触,感受"方圆"哲理对"会学习就会生活"的指导意义,要把校本课程的研究和使用作为师生终身学习的突破口,让师生在实际研读生活中有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读出乡愁、诗意和远方。  相似文献   

20.
[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自拟标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乡愁[台湾]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写作导引] 诗歌之所以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一般来说是因为它具有优美的意境。"意"是对事物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境"是形象的、具体的景物和生活画面。对诗歌的评论,是对其中的"境"进行形象感知,通过审美判断,从而品赏玩味出审美之"意", 并形成文字的过程。诗歌评论,可以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切入。"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