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莎乐美》是英国著名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创作的唯一一部悲剧作品。剧中存在着大量人物间矛盾关系,欲望追求的描写,弥漫着恐怖诡异的死亡气氛。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试从莎乐美父亲之死和对约翰之爱两方面出发,对主人公莎乐美身上的矛盾疑点进行研究,窥探到人物最本质的内心,压抑状态之下的欲望的覆灭性本质。  相似文献   

3.
王尔德,一个将唯美主义进行到底的贵族作家,在有意或者无意中成功地顺应了消费时代的要求营销了其唯美主义剧作《莎乐美》,使之成为经典。《莎乐美》的成功与流行,象征着唯美主义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的消费品。《莎乐美》的艺术形象内涵、艺术表现和其剧作家生活都暗合了消费时代对文化的一种体验式消费过程,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这一过程促进了《莎乐美》经典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莎乐美》是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取材于《圣经》创作的独幕戏剧.通过细读剧本,读者不难发现主人公莎乐美的悲剧性.本文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之悲剧理论为依据,从情节一致、人物特征和“内部冲突”三方面解读《莎乐美》的悲剧所在.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浙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京东图书、听道沙龙在京举行了一场题为"当代女性面临的诱惑、困境与突围"的对谈活动。出席嘉宾有法国"龚古尔奖"获奖作家蕾拉·斯利玛尼,中国当代作家张悦然、评论家杨庆祥,以及蕾拉两部小说的译者、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主任袁筱一。对话从中法作家笔下的保姆形象谈起,共同探讨当代社会女性面临的问题。蕾拉·斯利玛尼的《温柔之歌》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中文版。这个从结局起笔的小说揭示了女性生存的艰辛、小人物  相似文献   

6.
王尔德的《莎乐美》是杰出的戏剧创造。这部歌剧史上的奇葩历经百年而经久不衰,成为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在世界文学长廊中,留下了一个美丽而罪恶、纯洁而疯狂、高傲而阴郁的复杂立体的女性形象。《莎乐美》中运用了连续的一系列比喻,详细铺陈了肉体之美。本文着重分析莎乐美的五段对白,来探讨夸饰这种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7.
《莎乐美》是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独幕悲剧。该剧取材于《圣经·新约》中"施洗者约翰"的事迹。王尔德从唯美主义观点出发,对圣经原型作了一些新的解释和处理,使该剧成为唯美主义戏剧的代表作。《莎乐美》是对圣经原型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茅盾笔下的吴老太爷和巴金笔下的高老太爷,都作为地主阶级的形象出现在两位作家的代表作中。并且两位作家不谋而合地都写到了老太爷之死。而他们对老太爷之死的描写,却显示出观察世界的艺术视角的差异。只要我们细读《子夜》和《家》中对老太爷之死的两段描写,就会发现两位作家对这两个同属于一个阶级的人物的描写有着不同的重心。茅盾更多地把  相似文献   

9.
王尔德通过对莎乐美这个唯美形象的塑造,阐释了他创作中的唯美意识,即具有"艺术美"的莎乐美体现了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原则。但褪去唯美这层薄纱之后显露出的则是王尔德对现实社会的妥协,即王尔德借莎乐美的悲剧结局,抒发了他处于困境中的悲剧性唯美情怀。  相似文献   

10.
唐人赴贡举干仕,名曰"选官";入禅林为僧,称为"选佛"。选官与选佛虽有入世和出世的区别,但二者在各自圈内的竞争又很相似,故士林与禅林的风习往往交相影响。这种影响不但表现为双方圈内习语的互相借用,更表现他们在组织模式和著作形式上的互相效仿。中唐后士人在贡举中形成的文人集团的组织形式是受了禅家"选佛"机制的启发,如以韩愈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唐代的"秀句"、"格"、"式"等诗论著作形式也是士人选官与禅僧选佛交相影响的结果。不过,僧人的格、式类著作与士人相比,有很多明显的特点和崭新的因素,象征着思维角度的一种转变,因此,禅僧之"选佛"对于深入总结艺术规律、赢得理论进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一生执著于"美"的追求。自然抒写之哀美,女性抒写之悲美,死亡抒写之幻美,构筑出一个近乎苛刻的唯美文学世界。日本式的"死亡哲学"和作家自身的死亡体验,则哺育了川端康成独特的"死的美学":死即生,死就是最高艺术。最终,以艺术为信仰的川端康成怀着宗教般的虔信优雅地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2.
《莎乐美》是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唯一一部悲剧作品。在王尔德的笔下,原本为宗教题材的简单故事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现代的气息。莎乐美,这一在圣经故事中毫无生气和特色的形象,在王尔德的创作世界里被赋予了鲜活的性格和神秘的气息。她美丽魅惑的外貌,引人入胜的舞蹈,骇人听闻的疯狂言行,无不令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一形象的解读,很多评论者认为莎乐美是个不折不扣的纵欲者,更有将其称为浪荡淫妇的说法。而笔者认为只看表象不研究其根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本文以莎乐美疯狂背后的根源动机为论点,以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理论为依托,深度解读莎乐美孤独痛苦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出莎乐美其实是一个受到恋父情结困扰而无法得到解脱的受害者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詹·格·巴拉德在《太阳帝国》中塑造了沉默的中国人形象,他对战争阴霾下的上海的描写,是为了借对"他者"的否定和批判肯定自身。巴拉德对中国形象的塑造采取了意识形态化的策略,在他建构的中国形象背后,则是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困惑,还有隐蔽的帝国主义思想和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14.
周冲是曹禺剧作《雷雨》中热情浪漫的人物形象,周冲之死,是爱和社会理想幻灭的悲剧,是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和天地问的残忍的最有力的证明。同时,周冲电是作家的一个视角和代言人。本试图从周冲之死及周冲在剧中的地位作用入手,分析周冲形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5.
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王维因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笃信佛,精通佛教义理,创作出大量具有佛理、禅趣之诗歌,被后人誉为"诗佛"。其禅诗具有"静"、"闲"、"空"三方面的特征。"静"有两层涵义,一乃与"动"相对,二即"涅槃"之重要因素;"闲"为参悟万物后之心境;"空"乃物我两忘,达到"无欲、无执、不生、不死"的境界。本文从此三方面对王维之禅诗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章会垠 《巢湖学院学报》2005,7(2):99-104,110
具有神性性质的黛玉形象的价值,在于它指向了"献祭的替罪羊"这一人类文化原型.这种价值,通过黛玉之死而得彰显;黛玉之死,是一个神话,一个寓言,一个象征,一个仪式.黛玉原型是植物精与替罪羊的合一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黛玉之死与"送走死亡"民俗的合一.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沈从文的《龙朱》中各有一个仆人形象--"弄人"与"矮奴",他们在身份地位、聪明智慧、乐观幽默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造成这种相似的原因可以从两位作家的所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艾伦·坡将“美女之死”视为最有诗意的主题,在作品中创造了许多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貌美,聪慧,但不幸的是都因病痛缠身而过早离世。笔者对这些女性的形象进行探讨,揭示艾伦.坡的女性观,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创造了一个主流社会主宰下的黑人社区——“底部”,书写了“底部”的黑人勇士秀拉、伊娃、夏德拉克等挣脱白人压迫、建构主体身份的艰辛努力。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域下,小说《秀拉》的三个狂欢化特征——狂欢化的"边沿"时空、狂欢化的怪诞人体和狂欢化的死亡形象,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主题,彰显了作家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0.
《莎乐美》是王尔德用法文写成的一部独幕悲剧。它无论在主题还是在结构、意象、舞台效果和文体语言等方面都颇具新意,集中体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莎乐美》是王尔德用心弹奏出的一曲凄婉的唯美之歌,是王尔德悲剧创作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