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教育(上)》2014,(21):159-160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台港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专家江少川先生的新著《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日前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该书访问的作家横跨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其中有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福克纳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哈金,被陈瑞琳誉为海外华文文学“三驾马车”的女作家严歌苓、张翎、虹影,及陈谦、施雨、苏炜、陈瑞琳等30位作家,全书46万字,几乎囊进了目前在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海外新移民作家,无论从广度或深度而言,都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出版的唯一的一部集中对新移民作家的访谈录,为海内外读者打开了一扇新异的窗口,别具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雅伦 《海外英语》2013,(16):224-225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出发,对该小说进行"反东方主义"解读,发掘作家笔下正面的中国形象,探究作家运用东方元素的必要性,指出我们对该作品乃至美国华裔文学同样存在曲解与误读,应当对华裔作家予以谅解,并通过了解华裔文学,达到反思并重述自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对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邝丽莎的作品《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中的中国他者形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表现出既有排斥又有推崇的态度,同时还进行了对中国不同民族间史实的嫁接。这是由华裔作家的双重文化身份决定的。华裔女性作家从"我"这个独特而复杂的视角看中国这个他者,但中国他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这个观者的侧面形象。  相似文献   

5.
黎锦扬是享誉西方文坛的华人作家先驱,比莫言、哈金、余华更早扬名西方世界。小说《花鼓歌》的出版,让西方人开始抛弃偏见,重新审视唐人街和中国人,是中国人在海外形象扭转的开端。该论文运用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来分析华裔男性在"第三空间"下混杂身份的建构历程,揭示出早期华裔移民积极寻求身份建构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台港文学进入文学史写作之后,对于华裔作家作品的归属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命题。在"新移民小说"、"流散文学"、"华文文学"之后,"华人文学"概念被提出。本文意从文学的语言与语言的文学两个方面,分析异同并借此为海外华裔作家写作中的"留白"找寻答案。  相似文献   

7.
声音     
《中国教师》2012,(4):2-2
<正>"我喜欢听中文歌曲,也喜欢画中国画。希望能学习到中国的手工艺术和茶艺等课程,很期待。"2011年12月23日,为期5天的"2011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海南营暨第十三届世界海南青少年冬令营"在海口开营以来,60余名海外华裔青少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中的两位主要女性角色"无名女士"和"花木兰"和其他华裔女性群体一样,都面临男权主义与种族主义的双重压迫。尽管她们在面临上述双重压迫时选择了不同的反抗方式,但她们在冲破双重压迫,打破沉默,实现自身价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所体现的"勇士精神"正是作家本身追寻自我历程中的女性典范。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这个名字,在海外声誉甚高。近几年,海外甚至掀起了“张爱玲热”。海外有影响的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张爱玲开辟了专章,称她为中国最重要、最优秀的作家。可悲的是,在极左路线干扰下,这样一个有影响的华裔作家,在国内过去一个时期却鲜为人知。张爱玲终于引起中国出版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实在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10.
居勰 《考试周刊》2011,(15):16-17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华裔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问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屡经变迁。文章通过以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戏剧《龙年》为个案,分析华裔对中国食物的不同态度,揭示华裔身份认同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书写是美国华裔作家表达华人世界的一种手段。从最早的华裔踏上美国的国度起,华裔逐渐被标榜为野蛮、肮脏、劣等和温顺、勤奋、节俭。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汤亭亭、谭恩美、赵建秀等新一代华裔文学家进行英文创作,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引起中西方文坛的广泛关注。华裔作家在作品中热爱尊重中国文化的积极方面,同时又疏离了含有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这些华裔作家对于中国文化既爱又恨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其作品中改写中国神话,重建"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解读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探索华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挣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维环境之问,揭示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中成长的困惑和艰辛.探讨了在"男尊女卑"的华人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的华裔女性,在经历了性别和种族歧视后超越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成功地建构了独特的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特定的生活环境使得华裔作家对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反映在作品中常常表现为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一代移民和完全西化的华裔青年的形象的刻画。在此过程中,作家也加深了对自身华裔族群的文化属性的认识与思考,厘清了族裔文化的独特属性,从而有助于确认族裔集体身份。本文将以华裔作家雷祖威(DavidWongLouie)的短篇小说《爱的痛苦》为例,通过对文中的华人母子形象的分析,找出作家对其对华裔族裔身份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早期华工在美国华裔文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天堂树》《中国佬》和《唐老亚》是三位美国华裔作家关于早期华工的代表作。三部小说在对早期华工的叙事上显示出逐渐加强的倾向。作家们用回忆、幻想、联想、文化冲突和梦境等叙事策略追寻历史传统,让美国主流文化正视华裔曾遭受的苦难,塑造全新的华裔英雄形象,呈现出从"发掘"到"修补"再到"重建"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华裔美国文学首推女性作家.汤亭亭,谭恩美,任碧莲分别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三位作家及其作品并将其置于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背景之中,力图展示代表不同时代的三位华裔美国女作家对身份认同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文化碰撞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种必然存在。不同于美国华裔男性作家强调相异文化主体间的硬性冲突,华裔女性文学则对不同文化表现出一种接受吸纳,兼收并蓄,融合共生的期望。这是华裔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时代潮流共同孕育的一种文化、族裔新态度。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双重影响,美籍华裔作家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身份的问题,所以她们在创作时还往往承担着文化译者的职责。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研究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的小说中的翻译现象,认为美籍华裔作家积极打破殖民者眼中的刻板印象,主动接受自身的杂合身份,在"第三空间"为解殖民斗争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国培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华裔青少年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在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华文教育中文化障碍给其带来了极大阻碍.为此,应弄清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华裔青少年文化障碍的成因,进而探讨海外华文教育中华裔青少年文化障碍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9.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作家中.赵建秀和汤亭亭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作家.作为美国华裔文学和文学传统的先驱和开拓者,他们都积极找回并重述被美国主流文化淹没的美国华裔的历史.颠覆历史的权威以及历史是延续、无缝隙的观念,在历史的裂缝和断裂处重新塑造美国华裔的历史.本文试图对美国华裔作家的杰出代表赵建秀的<唐老亚>和汤亭亭的<中国佬>进行深入地解读,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探讨美国华裔作家如何在文本中借助中国文化资源寻找精神的"父亲",改写中国文学与文化书写,消除性别化的刻板形象,建构华裔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华裔美国文学之母"的黄玉雪通过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打破了华裔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坛上集体"失声"的尴尬局面。在小说《华女阿五》中,主人公玉雪虽生存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夹缝中,饱受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但她通过观察、学习、反思和顿悟,最终实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成长,成功构建了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