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末是中国学校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时期,当时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以<万国公报>等为主要舆论阵地,提出建立以西方教育制度为蓝本的新式学校教育体系的改革方案,从而诱发了清末教育改革运动.因此,我们今天探寻清末中国新学制改革的思想来源时,不应忽视或回避在华新教传教士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2.
当基督新教在第十九世纪传入中国时,正值中国面临千古不曾有的巨变。西方国家挟着工业及科技革命带来的船坚炮利的优势,以压倒性的力量冲破了中国的大门。随之而来的是被我们长久以来称之为“文化侵略”的大量传播基督教教义以及西方思想著作的广泛出版,在这一时期,伴随着传教士的来华,中国近代出版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图书、期刊借西来的先进印刷方式而大量出版,那么,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拟就此问题探讨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方早期来华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更多地是为西方在华经济、政治利益服务。当然,他们带来的西方科学化知识对沉睡的中国也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美国首位来华传教士裨治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人物之一。研究裨治在华31年历史,对正确了解早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来华的基督教各教派,几乎都经过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使得他们时中国近代妇女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不仅广泛宣传兴办女学和废除缠足等男女平等思想,而且还将这些主张付诸于实践.这些活动,对近代妇女运动起到了一定的启蒙、示范作用;当然,囿于"布道"的宗旨,来华传教士对妇女问题的关注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近代来华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图用比较学形象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近代来华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形象,他们在社会集体想象的基础上,现根据历史现实、自己的虚构和需要,把中国塑造成一个黑暗、贫穷、停滞、愚昧的形象。本试图从“言说”和“他”的互动关系的角度分析此形象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6.
明朝时期传教士来华是中西方交流史上及中国文化史的重要事件。传教士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来华传教士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及西学东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传教士在传播宗教教义的同时也通过译介的方式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论等带入中国,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近代来华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教士来华后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猛烈的批判,他们既批判科举考试空疏的内容和繁琐的形式,又主张保留八股时;既赞赏科举制度的内在价值,又要求增加西学内容;既鼓吹兴办新学校,又倡议保留旧功名。这是传教士“以中较西”和调整传教策略的结果,又是近代中国复杂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部分传教士“中国情结”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探讨了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在带来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将我国的科学文化介绍到西方,对欧洲的科学技术、哲学、政治、经济变革等所产生的影响,说明了各国之间科学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1861年烟台开埠以后,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在当地的教育、医疗、科技、实业等各个领域充当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教育理念、科技知识、开明思想使烟台社会风气大开,对当地早期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文化启蒙、开拓视野、开启民智的作用;也使当时烟台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教民群体和教会组织。同时,烟台民众的信仰也趋向多元化。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对近代烟台的社会变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代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进行大量的报道与深入研究,并留下众多相关的西文著述,这些活动对西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为殖民者起情报搜集作用、为西方政府和差会等机构提供决策参考、对西方大众起到知识信息传递的作用、对西方宗教界与信徒民众起传教的鼓噪作用及对西方尤其是美国汉学的近代转型起推动作用等方面。深刻反映了近代传教士文化传播者与沟通者的角色属性;也折射出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是西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中国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具体阐述了近代来华传教士采取"科学辅教"这一方式的多层次原因,简要介绍了传教士传播西学所采用四大传播途径,即创办报刊、教会学堂、医疗慈善和译介西学,并结合国门洞开这一社会现实,分析了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学经历的三个时间阶段,从而在文章的最后,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外国传教士是十分活跃的角色。因此关于传教士问题应该是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中日甲午战争以前,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儒学的关系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礼仪之争是天主教传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牵涉到了罗马教皇和中国皇帝,给17和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围绕这场争论,天主教各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遣使会士德理格从反对中国礼仪到赞同中国礼仪的转变表明中国礼仪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文化冲突,也说明中西文化只有经过碰撞冲突才能达到认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对我国的天文学、数学、地学、物理学及火器制造等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说明了各国之间科学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戊戌维新变法前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看到晚清政府准备推行教育改革,设计了系统的教育变革方案,并积极上书晚清政府.其设计主要包括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系统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其内容在迎合中国士大夫传统思想的同时,体现出近代教育的要求,其目的则在于获取中国新式教育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近代各个时期的一些传教士的言论分析,可以发现传教士对文字事工的乐观估计,对文字作品效力的充分肯定,对文字传教策略的不断调整及对文字事工本色化的矛盾态度,都反映出他们对如何在华开展文字事工有一个变换策略、逐步加深认识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福音传播。  相似文献   

18.
近代来华传教士提倡通识教育,主张人的灵、智、体应当全面,其主旨在于培养教会学生的基督化人格,使学生皈依基督教。这种教育思想在当时之所以能得到部分传教士的认同,除了受国际教育大趋势的影响外,与传教士本人的神学观念以及当时中国教会学校所面临的教育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明万历初年,来华教士为应付传教需要.坚持努力学习汉语。当时教士们学的不是各省方言,而是明代普通话;学习步骤不是“先语后文”,而是“语文同步”;其汉语教师包括中国的商人、译员和著名学者等。教士们还坚持以能者为师,互教互学。西方传教士的来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的意识形态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但来华教士则在更大程度上接受了汉语汉文化的濡染与传播,并且恰恰通过他们,汉语汉字汉文化得以在西方世界大展其风采。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中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译介成果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社会思想、语言、文学以及中西交流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从西学汉译、《圣经》汉译、西方文学汉译几个方面进行回顾,揭示了传教士翻译活动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西交流的贡献及翻译学科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