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课文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  相似文献   

2.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诗情浓郁、诗境优美、诗意深刻的朦胧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从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析,特别是对“星星”象征意义的理解。本诗意象丰美,想象丰富,句式整齐,可以通过句式仿写进行想象训练和诗歌表达技巧训练,通过荒诞诗剧的创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延伸主题。对“朦胧诗”的简介及朗读指导,可以用课件展示。  相似文献   

3.
《星星变奏曲》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教学目标是:学习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亨受美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忽略朦胧诗传统政治眼光的解读,笔者觉得,<星星变奏曲>是一首渗透着我们每个人渴望诗意情怀的诗.这首诗通过变奏的审美眼光,对我们的理想与现实进行了真实的叩问,对诗意人生的可望而不可即进行了深入的传达.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但真正上具体的一节课,只要花十几分钟就够了。"因此,教学之前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分析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但目前普遍存在着教师在教学决策之前没有经历深入、细致的教学分析这一过程。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本人在这里化用"三要素"理论,以《星星变奏曲》为载体,来阐述这一问题。"三要素"理论是章建跃博士在研究高效数学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学教学分析的理论模型。"三要素"是指: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和  相似文献   

6.
设计创意:《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这三个特定决定了学习这首诗歌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 ,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 ,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 ,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 ,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头上谁愿意 ,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  相似文献   

8.
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 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 鸟儿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相似文献   

9.
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儿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着苦难的诗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心头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  相似文献   

10.
诗难“教”,新诗更难“教”,当代朦胧诗尤其难“教”。选在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就是这尤其难“教”的一首朦胧诗,更何况它还有朦胧之外的“变奏”!  相似文献   

11.
课内检测一、注音1.凝望( ) 2.颤动( ) 3.朦胧( ) 4.闪烁(  ) 5.瓦砾( ) 6.矍铄( ) 二、默写1.谁还会/在夜里凝望/____________ 2.谁不喜欢春天/______/像星星落满天空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__________ 4.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__________ 5.谁愿意/一年又一年/________ 三、课文内容回顾1.《星星变奏曲》是诗人________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在静谧的深夜遥望星空,通过复沓的手法,连续两次发出"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二册第十三课《鲜花和星星》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在创设的生动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移情美读课文,让学生走进诗歌,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认识新偏旁“十、页”,理解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个性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通过朗读展开想像,体会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4.挖掘教材的隐性功能,引导学生创编诗歌,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积累相关诗文,培养创新意识。教具准备:自制课件、草地图、天空图、音乐…  相似文献   

13.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能仿写诗歌。 3.情感目标:感受儿童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美好。  相似文献   

14.
《星星变奏曲》是现代诗人江河的代表作,被选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本诗的"变奏"进行了概念化的解释,尤其是本诗的最后四行,是本诗极重要的一段文字,然而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在内的诸多的解读与赏析无一例外的将其忽略,导致读者对本诗的"变奏"的理解过于肤浅。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星星"的象征意义及内涵的变化,直接建构了本诗"变奏"的本质,诗歌主题在"变奏"中得以含蓄的表现。本文拟从本诗中"星星"这一核心意象入手,探幽其象征意义,分析其内涵及变化,从而正确解读本诗"变奏"的本质,进而准确理解把握诗人表达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制作闪烁的星星,学习新建组件的操作及利用效果面板中Alpha设置透明效果,从而让学生掌握Flash的色彩动画的操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的内容庞杂,可真能体现语文"体性"的恐怕只有形式。着眼形式,并非传授陈旧、僵化的形式知识,而是体悟文本个性化形式背后作者的智慧;亦非埋头形式,罔顾内容,而是在形意兼顾中突出形式。《星星变奏曲》一课教学在揭示文本的形式秘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注意诗眼与课眼的统一,追求形式与意蕴的相融,瞩目形式与类性的关联,关注形式与"篇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抓住重点词展开想象,仿写小诗,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相似文献   

18.
正一、猜谜导入,初步感知1.播放音乐,每日一读:学生读童谣《家》,放松心情。师:(屏显)绿叶最爱陪伴它,蜜蜂最爱亲吻它。(打一物)生:鲜花。师:(板书:鲜花,出示满地的鲜花图)看到这满地的鲜花,你想到了哪些描写花的词语呢?(板书:描写颜色、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繁花似锦;描写数量多:数不胜数;描写看花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结合课文,抓住重点词展开想象,仿写小诗,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3.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 .通过变奏手法的简单应用 ,让学生了解在同一首乐曲中进行变奏 ,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体验不同的音乐情绪。2 .通过课外收集变奏曲和在课内对《闪烁的星星》即兴变奏及表演 ,培养学生多元性的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3 .巩固口风琴吐奏法 ,能运用气息的连断来表现变奏后的情绪变化。教学重点变奏手法的基本运用及运用口风琴的吹奏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教学具准备电子琴、打击乐器、小军鼓、节奏卡片、多媒体教学设备(Calkwalk软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听范晓宣MTV音乐《铃儿响叮》进教室 ,并做律动。二、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