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体诗词与绘画的和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中国古体诗词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与中国绘画追求"意趣"、"气韵生动"二者异迹而同趣;古体诗词讲究"色彩观察"、"文字质感"与绘画讲究"随类赋彩"相一致;古体诗词重立意构思与绘画重"经营位置"二者之间异类而同质。  相似文献   

2.
柳永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多从婉约风格与音韵和美等角度进行赏析,文章在肯定前述特点之外,突出柳永词的绘画意识。分别从词画关系、以画为词缘由及事实、以画为词的创作方式及赏析要点予以探究,再现词人以画为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强调"诗言志"、"诗咏怀"。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体诗词的形式限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体诗词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体诗词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长期下来,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古体诗词的兴趣。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古体诗词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下面就谈一谈笔者的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大诗人黄庭坚说过:“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许多吉涛词的描写极富画面的美感,我在这里想探讨的是在语文诗词赏析课中,以绘画作为媒介切入,从绘画美学的角度探幽发微,既赏诗情,也悟画意。  相似文献   

5.
雍明远的古体诗词写作凝聚着关注现实人生的智慧,很好地兼顾了思想性和审美价值的理想融合。作品充分表达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活立言"的文字情绪。作者写出了当代汉语古体诗词比较纯正的抒情趣味,由此确立自己不可重复与替代的语言和精神个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古体诗又叫“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其名始于唐代。唐人把唐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  相似文献   

7.
诗、词用韵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宝贵资源,周密诗、词用韵前人未做过系统研究。通过穷尽考察302首周密古体诗、词,并以鲁国尧的宋代通语18部系为参照,得出周密古体诗、词韵系共16部。周密古体诗、词用韵大致符合宋代通语,同时也体现了宋末浙江吴语方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将"中国文化"这一元素恰当的运用到服装设计作品中?这一问题,值得中国服装设计师不断思考和探索。文章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形、神、意、象"这一艺术理论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元素"如何在服装设计中表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象似性理论分析李清照词中的映像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从而揭示诗词中形式与意义的深层含义及认知机制,证明象似性理论的阐释力,也为诗词赏析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古体诗词写作活动,听起来有些难度,但我们确实做到了。人教版语文教材有一个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需要集中学习三个单元的古代诗歌,共30多首,篇篇精美,真是一顿饕餮盛宴,让喜爱古体诗词的师生直呼过瘾。但正如再美味的佳肴,一顿尽吃也会倒胃口,这么多的华章丽句集中来袭,也会让学生消受不了,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  相似文献   

11.
美术是一门集欣赏与创作为一体的学科,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即通常我们说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绘画就是美术,但是通过绘画赏析,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初中美术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初中美术审美情趣的培养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特别是在通过绘画赏析这一方式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绘画赏析不是花拳绣腿,更不是走马观花,要通过对绘画作品进行深入赏  相似文献   

12.
句子是组成文章最基本的元素。因此,语文教学中分析理解句子贯穿始终,无论是文章的理解赏析,还是作文的谴词造句,亦或是各种考试,都离不开句子赏析。在实际教学中,尽管佳句赏析的方法灵活多变,但仍然有“章”可寻。老师若能在教学中灵活地照“章”教学,既能轻松地带领学生学会佳句赏析,还能让学生在谴词造句、文章分析及各种测试中有“章”可依,自如应对。  相似文献   

13.
词是中国古代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体制有别于古体诗、近体诗、散曲和自由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词体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诗体的独具的美学特质,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体貌类型和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观念强调的是"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艺术境界来源于具体形象之外,所有的这些形象只是一个载体,构成了完整的一个外貌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整个艺术表象的拆解。中国的绘画美学观点是主张其所运用的艺术表象是一种非表象的表象,是一种象外之象。画者是用"以形写神"的笔墨,画出了"气韵生动"的形象,即美学的"非表象的表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文体,按照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韵文、骈文、散文。韵文包括诗歌、辞赋、颂赞、箴铭、碑志、哀祭等六类文体。1.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它们都是押韵的。古体诗又叫“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其名始于唐代。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评价苏轼这首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多从其情感、内涵、题材、本事等方面来赏析和考察。文章拟从"对面落笔"的艺术手法来重新解读这一经典文本,从而窥探东坡"以诗为词"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设计意图】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情真意挚的美文。“美文需要美教” (韦志成语 ),因此,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美读。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也通过学生涵泳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美赏。首先要找好切入点。《雨霖铃》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绘画,它需要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使它有形可观,这样才能进行审美教育。加上柳词情景交融而形成意境美,因此,把赏析这首词画意美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又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1.意境赏析——词中的…  相似文献   

18.
三、正面不写写侧面 画家的情感是灵魂,线条则是绘画元素中最生动的部分,它好比人的神经,是画家从自然真实中提炼的抽象语言。线条的韵律支持了画作的生机,尤其在以线造型为主的中国画中,线条是构成物象、表现画家情感的符号。例如,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学生们在赏析中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汉语古体诗英译中"不译而无不译"艺术模型的提出,提倡针对汉语古体诗进行选择性地或创造性地翻译,不刻意计较诗歌翻译绝对意义上的得与失。汉语古体诗翻译应当着重于整体艺术效果,力求在译文中再吟汉诗的音韵、重现汉诗的形式、回归汉诗的意境,使译文具备中华经典诗歌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大美无言之审美特色。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实现中华文化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绘画中最简单与最便捷的表现手法就是线条,从我国远古时期的象形绘画到顾恺之等名家的绘画艺术,都是通过线条的表现与拓展来构成的艺术生命力。可以说线条是艺术峰巅的支点与骨架,更是构成绘画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画具有深厚的文化韵味与人文精神,主要以线条作为绘画造意的基础与方法,这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意"与"象"的深刻内涵。本文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条美的特征与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绘画线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