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八小时以外》接触大约是90年代,那时在繁忙琐碎枯燥的教学工作以外到学校阅览室看报纸杂志是我最喜欢的消闲方式。某天看到一本叫《八小时以外》的杂志,立即被它的杂志名称吸引住了,“八小时以外”,这不就是为我们上班族特办的杂志吗?这个独特新颖的杂志标题意在告诉读者,抛开工作,抛开繁忙,静下心来,到我这儿休闲娱乐,它会给你快乐愉悦。于是我便与这本不谈工作只是休闲娱乐的女性杂志结下了缘。  相似文献   

2.
等待下期     
张楠 《八小时以外》2008,(11):99-99
我还是个学生,起初是在妈妈的影响下了解到《八小时以外》这本杂志的。妈妈可是这本杂志忠实的FANS。妈妈现在依然在买《八小时以外》,我也是每期必看。很喜欢《小说》和《情感》这两个栏目,也许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原因吧,一直喜欢翻阅情感类的文章,对这方面比较"感冒"。可是看得多了,感觉有些俗套了。《八小时以外》的情感类文章总是很新颖,总能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柳萌 《八小时以外》2010,(12):30-30
《八小时以外》杂志即将创办的时候,由老编辑余秋明带着办刊的方案,来北京跟我长谈半天。《八小时以外》在天津创办,我这天津人对家乡刊物理所当然要出力的,除了提些具体意见和建议,我还特意为他们写了两篇专访,访问电影演员赵丹和著名播音员夏青,顺便为这本杂志求得赵丹墨宝。从此,我就跟这本杂志结下笔缘,每逢回天津探亲都到编辑部,  相似文献   

4.
《八小时以外》这本杂志,按说女性关注它会比较多,不会引起我们男人的阅读欲,但前几日无意中翻阅同事放在案头七月份的《八小时以外》,却着实让我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心理历程,不禁感慨万千,唏嘘不已——做个  相似文献   

5.
到北斗艺术馆看展览,见几位年轻姑娘正在整理杂志,走近一看竟然是《八小时以外》!啊,《八小时以外》!我手捧着它,仿佛见到久别重逢的老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6.
读者调查表     
亲爱的读者朋友,值此岁末之际,《八小时以外》杂志全体同仁向大家表示衷心的问候,感谢朋友们多年来对本刊的支持与关注,并希望在今后的时日里,《八小时以外》能带给您更多的情感关怀和文化体验。祝大家新年快乐!  相似文献   

7.
浪漫的事     
曾经的29年我没有赶上,但幸运的是作为《八小时以外》杂志新一代的小编,我凑巧赶上了第30个年头。那天,我在一个很熟悉的地方和一个很熟悉的人聊起了《八小时以外》,于是听到了一件关于这本杂志的浪漫的  相似文献   

8.
高华 《八小时以外》2010,(12):33-33
在微博上看到关于《八小时以外》的消息,我乐了:呵呵,它居然还存在!在很久很久以前,它的认知度应该远比今天绝大多数炒得非常热闹的纸媒大得多吧。因为,那个时候,它几乎是独一无二的综合性休闲类杂志。家在学校,我和弟弟借天时地利,基本能看到那时候出刊的所有杂志,《八小时以外》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对于年纪尚小的我们,能那么深刻地记住它,缘于一件至今我们姐弟依然会开怀大笑的乐事。  相似文献   

9.
留言板     
《八小时以外》2010,(12):11-11
得知《八小时以外》已经走过了三十年,我有点不相信。我爸爸费了半天劲,终于在大摞的杂志里找到了80年代的《八小时以外》,书页都已经变黄了,但我看到了里面夹着很多纸条,都写着宇。爸爸解释说,那都是他当时认为很重要的内容。妈妈说,  相似文献   

10.
杂志的名字叫《八小时以外》,我文章的题目是《十六小时以内》,凯非驴唇不对马嘴。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我还是起重电器厂的一名普通工人。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不丰富,电视节目少,也不普及,所以为数不多的几种报刊就成了人们主要的休闲大餐。在我的记忆中,最熟悉的两本刊物就是《大众电影》和《八小时以外》,而《八小时以外》最贴近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精彩纷呈,期期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2.
丛林 《八小时以外》2010,(12):16-19
我与《八小时以外》的结缘 1979年冬,某天傍晚,我随意到时任天津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我的中学老同学陈砾同志家去串门聊天,他笑问我:“出版社想办个活跃、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的刊物,起名叫《八小时以外》,你认为如何?”我听了又惊又喜,  相似文献   

13.
刘帆 《八小时以外》2013,(10):24-26
它是必备的玩具
  张同学
  高二学生
  年龄16岁
  《八小时以外》:平日用手机做什么?
  张同学:通讯、玩游戏、看电子书。
  《八小时以外》:平均每天有多长时间使用手机?
  张同学:8个小时。
  《八小时以外》:手机是否方便了生活?
  张同学:必须啊。
  《八小时以外》:手机带来的最方便之处是什么?
  张同学:很多啊,智能手机可以替你做很多事情,比人脑记忆强多了。
  《八小时以外》:手机带来的不便之处是什么?
  张同学:一直要充电,如果忘带了就很惨。
  《八小时以外》:身边的同龄人也在用手机吗?
  张同学:是的。学校里规定上课不让用,我已经被老师没收俩手机了。
  《八小时以外》:没有手机你能活吗?
  张同学:不能吧……那不就和在孤岛上活着一样吗。  相似文献   

14.
留言板     
《八小时以外》2011,(2):13-13
潘婷婷(来自126邮箱) 《八小时以外》创刊30年了,真的很吃惊,比我的年岁还长。爱上此刊,是从爱上刊名开始的。它让我学会了把工作与生活分开,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也可以过得很美、很充实。特别感谢《八小时以外》及《八小时以外》所有工作人员的付出。2011年已向我们走来,内心有许多的祝福想借此机会表达: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不是朋友提醒,作为曾经的读者,我差不多已经忘了这本杂志了《八小时以外》。  相似文献   

16.
拿到八月的《八小时以外》,第一反应就是:变了……在新鲜感的促使下,我翻开了这本自己熟悉却又不再熟悉的杂志。熟悉的,是杂志的名称,小时候老妈就喜欢订阅这本杂志,无聊时自己也会翻阅,从此,自己也渐渐地养成了习  相似文献   

17.
你我之间     
编辑们:你们好!在偶然的机会里,到辛集市"旧友书店"买到了两本2004年《八小时以外》(第3期、第8期)。我认真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八小时以外》里的文章真好,可以说,我喜好的文章这两期真不少,没让我失望。尽管我已放慢阅读的速度,还不时的停下来,反复咀嚼并诵读其中精彩的片段,可读完之后,还是忍不住要再读一遍。我怀着对《八小时以外》的一片热心写信给你们,盼交流看法,获取新的进步,愿共勉。祝编辑们工作顺利!河北晋州读者董趁起董先生:你好!你是在"偶然"中与  相似文献   

18.
他乡遇故知     
今年我到美国芝加哥看女儿时,有机会跟随女儿去了芝加哥图书馆。女儿介绍说,这个图书馆收藏着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书刊。我在七层的中文书刊区,看到一些知名中文图书占了两排书架。最令我惊喜的是,我竟然在仅有的几种中文杂志中,看到了我喜爱的《八小时以外》。真是他乡遇故知,看到《八小时以外》我竟有种看到家人般欣喜。更令我激动的是,这里不仅有贵刊今年上半年的杂志,  相似文献   

19.
留言板     
《八小时以外》2010,(10):13-13
孙捷(天津) 曾记得1980年《八小时以外》创刊的消息,还是由新华书店代为发布的。为了能及时阅读到这本新中国第一本休闲杂志,我当时在红桥区大胡同新华书店预订了一本,用新华书店特意准备的明信片和圆珠笔填写清楚我的姓名和住址。待《八小时以外》创刊号到货的时候,我收到了邮局投递的明信片,用这张明信片,我在新华书店顺利地领到了这本杂志,当然我也为明信片的邮资支付了0.02元。  相似文献   

20.
首先,感谢教育报刊社的领导同志来北京看望我。 其次,应姜允珍同志之请,我当了《小学自然教学》杂志的顾问,感到很荣幸,作为顾问,除每期必读主要文章外,也关心它的出版发行,并衷心祝愿刊物越办越好。 第三,我读刊物的一些文章,颇受启迪。从刊物一个很小的侧面反映,从小对孩子们进行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不仅必需,而且可能。关键是教育部门领导的重视,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