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好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这种家长,先生斥之为“制造孩子的家伙”,因此称为“孩子之父”。第二类是“人之父”,这种家长“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三字经》里也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教育好子女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2.
父之过?师之情?樊作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历来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其实并非如此。学生有错,难道就是“父之过”、“师之情”?这《三字经》上的两句话之所以有片面性,就在于它把学生的错,都一古脑儿推给家长及教师。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它虽然道出...  相似文献   

3.
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聪明伶俐,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孩子彬彬有礼,人见人爱,做家长的就更加心花怒放了,因为孩子的教养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难怪别人夸奖“这孩子真有教养!”时,孩子和家长一并体面、一并风光!“养不教,父之过”。教养是为人处事的优良品行和修养,教养不是天生的,需要家长的教育。中国有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这说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须是“有教之养”。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认为,孩子要出落为有出息、有教养的人得按照这样的程序发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童子礼》把“修身”的微言大义化作…  相似文献   

4.
《三字经》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还有小部分是抱养或寄养的孩子。很多教师都认为,这些小孩子不是家长的手心里捧着的,就是缺少关爱,像浑身长满刺的刺猬。这样的孩子受不了任何的委屈,讨厌大人管,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在教育子女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读过《三字经》的人,都会记得这样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把家庭教育称之为“生命的教育”,杨振宁博士也说“我的学术知识来自父亲,精神气质来自母亲”。 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主要地是通过潜移默化对儿童的  相似文献   

6.
《三字经》有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教,从广义来看,应该是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提在学校教育之前,可见古人对家庭教育的极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好坏,决定着孩子能否成材。曾有教育者感叹“5+2=0”,其意思是学生接受5天的学校教育,被放假接受2天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抵消得一干二净。因此,“附属家长学校”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要指导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好子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俗语: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训诫。看来,严在中国已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严已成为家长教育孩子,教师教育学生必需的一种态度,否则就是懒惰,就是失职,受到良心的拷问,社会的谴责。  相似文献   

8.
现在一些教师膜拜“无批评教育”,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对学生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惩罚就是变相体罚。其实这是误读了惩罚的内涵。事实上,表扬与批评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对严重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不仅是教师一种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字经》中,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训,这是古人对教育经验的总结。近代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犯了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  相似文献   

9.
做一个“权威型”的教师——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与教育之四●陈会昌《三字经》说,“子不肖,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也算是咱们老祖宗的一条古训了。即便从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这话说得也一点没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学校教师,则在教育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们逐渐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家风家教成了维系这种组织形式的突出文化现象。提及家风家教,古今中外,“父亲”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形象,“父亲”往往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权威,他们的言传与身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启蒙期人格的形成。不管是《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还是《论语》中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相似文献   

11.
《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经典地论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及二者的相互关系。随着信息时代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和观念意识的日新月异等都在促使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更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因此,"家校合育"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校的认可、重视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诚如所言,中国的传统教育向来就是以严格著称的,正所谓“严师出高徒”。惩戒,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是极大的。不过,这种严格如今好像已经大不为人所推崇了,“惩戒教育”已随着“赏识教育”的受宠而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学生的违纪违法得不到老师的惩罚,致使学生违纪违法现象日益增多,校园伤害事件也屡屡发生。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三字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老师的教导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现在任性的我们还不能体会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就让时间来证明他们崇高的爱吧!阅读本文的时候注意体会严师的“严”体现在那些地方,作者对乔丹小姐的“严”有何回应?作者对她的老师有着怎样的一份感情?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直都是被强调的。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教育孩子的任务大都是由妈妈来完成的。至少从表面看来,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最多,父母的教育理念也由妈妈来实施。所以,重视父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少年儿童研究》杂志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父母教育,或曰教育父母。孩子无辜,父母有责。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三字经》要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教,父之过",还有"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学校教育被应试牢牢盘踞、社会教育沦落为课外补习或特长训练的今天,我们做父母的能够拯救孩子的就只有家庭教育或者说教育自己了。事情明摆着——前两者都不是我们所  相似文献   

16.
养不教,父之过不经意间,做父亲的兴奋感已悄然消退。看着日渐长大已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做父亲的常在想,该如何建功立业,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该如何多挣些钱,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于是,忙碌的身影远离了孩子的视线,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妻子。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父爱缺失,对学龄前幼儿影响更大,尤其是对男孩。有研究表明,5岁前就与父亲分离的男孩,他们的进攻性会比一般男孩少些,依赖性则比一般男孩多些,易出现女性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手举杖。”——《说文解字》(意思是:父亲在家庭中垂范训导。是家庭经济的供给者、家庭安全的保护者,更是家庭精神的引领者。)“养不教,父之过。”“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三字经》“母亲的教育就像阳光,没有阳光我们会立刻感到生命的黑暗,而父亲的教育就像是空气。缺少空气生命也会慢慢窒息。”——摇篮网“研究发现,一个女性如果有女性的思维特点,同时又具有男性的思维特点,她的成功率会更高。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8.
父亲是男人“子不教,父之过”,历来养是母,教是父,分工明确。时代不同了,现代的教与养已很难区别了。我想:父亲——情愿的——是养育孩子的最佳人选。这个最佳,就佳在父亲是个大男人,这个大男人和小孩子反差大,更能吸引孩子,形成互补,保持平衡,铸造孩子完整的人格。“男儿有泪不轻弹”,和孩于哭嚷  相似文献   

19.
古代蒙学课本是指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受教育的儿童所读的课本。这些课本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读一读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三字经》相传是宋代儒家学者王应麟编写的。开头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都是大家能够脱口而出的。重要的是它介绍了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仅与数字有关的便有三才、三光、三纲、三传、三皇、三王、三易、四时、四方、四书、四诗、五行、五常、五霸、六谷、六畜、六经、六官、七情、七雄、八音、九族、十义等.涉及到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尽管《三字经》上写着“养不教,父之过”的箴言,但中国女性却有着“相夫教子”的传统,故“教子”的重任,大抵落在母亲的肩上。历史上,有“孟母教子”,择邻三迁的美谈,有“岳母教子”,精忠报国的佳话。这些故事,已耳熟能详了,但“顾母教子”却鲜为人知。“顾母”,指顾炎武(明代思想家、学者)的母亲。也是他的启蒙老师。顾炎武6岁时,其母就亲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