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炎培教子     
1.教育家黄炎培经常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具体场景,对子女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他的书房在二楼,有一天,他故意把一支鸡毛掸子扔在书房门前,然后大声叫大女儿上楼来。2.大女儿应声来到楼上,她看了一眼地上的鸡毛掸子,绕开它走到父亲身边。3.黄炎培又喊儿子上楼,儿子也赶快上来,到了鸡毛掸子处,就当没看见,竟然从它上面跳了过去。4.最后,小女儿也听到父亲的喊声,赶紧上楼,她更粗心,似乎看到了,却一脚把鸡毛掸子踢到一边去了。5.黄夫人听到丈夫把孩子一个个叫上楼,以为有什么事,也随着上楼来。她一看到地上的鸡毛掸子,便…  相似文献   

2.
陈德镖 《考试周刊》2012,(66):183-183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其中,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环境在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家庭环境对学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1.家庭环境塑造着孩子的个性和人格。  相似文献   

3.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因此,事事为孩子着想。然而由于方法欠妥,反而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孩子的成长,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一是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做父母的常会期望孩子子承父业,而忘了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气质。这些错误的期待往往妨碍了子女的自我发展。二是提供过多过细的帮助。比如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一遇到困难就忙于帮助,或是每天检查孩子的功课、作业情况,对其他的事也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使子女产生依赖心理,缺少独立的信心。三是过多地保护子女。这使得子女无法面对困难和挫折,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四是过度的称赞或是过度的批评。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但是过度的赞赏会使孩子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少数孩子会因事事夸奖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同样过多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子女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要靠父母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一、尊重。尊重是一种情操,家长要有勇气以平等的态度坐在孩子身旁,促膝交谈。亲情、热情加忠诚可形成无法比拟的教育优势。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告诫我们,不能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尊重子女的人格,尊重子女的兴趣爱好,尊重子女对未来的发展和选择,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人父母者应有这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孩子的良好阅读习惯需要从小培养。香港阅读学会向父母提供了“教子阅读”十大妙策———一、鼓励子女阅读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以身作则,让子女觉得阅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和必要。二、阅读是一项终身受用的生活技能,也是一种生活乐趣,父母切勿过于重阅读的教育功能而忽略了阅读带给孩子的乐趣。因此,为孩子选择读物时要照顾孩子的兴趣、口味和情绪上的特殊需要。三、父母最好能对儿童文学有点认识,留意儿童读物的出版情况,随时向子女介绍新书。四、为子女制造一个读书的环境,让子女在家经常接触到书籍、杂志和报纸,布…  相似文献   

6.
我4年前和前夫离婚,当时是协议离婚,双方约定孩子由前夫抚养。但是一年前,前夫患精神病(已被确诊)后,孩子就一直随我生活。我想变更孩子的抚养关系,请问我该怎么办?富阳何晴惠何女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意见》第15条规定:“离婚后,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或者子女要求增加抚育费的,应另行起诉。”第16条规定:“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支持。(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  相似文献   

7.
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家庭中这种双向的爱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可现实生活中父母爱孩子,而孩子不爱父母的事屡见不鲜。长期以来,家庭中的情感教育被父母们理解偏了。父母只知道给孩子大量的爱,这种爱,一是单向的爱,只把父母的爱一味地倾注于子女身上,而如何教会子女爱父母、尊敬长辈却被忽视了;二是偏爱,对子女的爱常常偏于生理需要和物质  相似文献   

8.
一是期待子女成为自己的翻版。做父母的常会认为子女拥有自己的遗传基因,期望子女继承父业。这样培养子女容易妨碍子女的自我发展。二是提供过多、过细的帮助。孩子一遇到困难就忙于帮助,事无巨细地给以关心。久而久之,使子女逐渐产生依赖心理。  相似文献   

9.
郭建平 《甘肃教育》2009,(23):12-12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只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养孩子难,把孩子养好更难。教孩子难,把孩子教好更难。世界伟大文豪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他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  相似文献   

11.
走近孩子,是一个问题。因为,孩子大了,稍不留神,便走远父母:孩子开始不听话、顶撞、隐瞒、说谎……于是,父母们便感叹:孩子越来越难相处!是孩子的错吗?不是。主要责任在父母。父母与子女相处,是一种人际交往。良好的交往,必须是交往双方通畅的互动。父母与子女交往,父母常常是主动的一方,父母的交往行为(说话的口  相似文献   

12.
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每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很多家长深陷家庭教育的误区。在家长的眼里,子女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希望能够掌控孩子的一切,无法容忍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希望子女今后能够成龙成凤。为了孩子,家长可以牺牲一切,但是过分过度的爱就会走向爱的反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巨山小学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现有教职工50人,21个教学班,837名孩子,10%的孩子是四季青镇的农民子女,90%的孩子是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进京务工农民子女,其中还有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特殊儿童。  相似文献   

14.
尚丁写的《黄炎培》,是一本好书。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周恩来说过:“黄炎培是进步分子。”当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建立民国的时候,黄炎培是起而响应,站在前面的;当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中国人民奋起抵抗的时候,黄炎培是站在前面的;当蒋介石发动内战,全国人民反对内战的时候,黄炎培是站在前面的。所以,说黄炎培是进步分  相似文献   

15.
教育文摘     
香港父母注重子女全面发展香港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少数受访家长同意送子女入幼儿园是为了减少自己的照顾责任,或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读写算能力。大多数父母表示送子女入园的重要原因是希望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其次是为了促进儿童  相似文献   

16.
从欧洲到美洲,从留学读书到工作,生活多年,都未感不适;却在嫁了一个“老外”,生儿育女后,发现无法入乡随俗,因为中国与欧美的育儿观差异太大了。“包干制”与“责任制”中国父母疼爱子女的内涵是“包干制”,对子女的一切没有不关心的:吃得好不好,与同学相处得怎么样,下雨了就去给孩子送伞,天冷了就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总之,把一颗心都系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生活的重心。欧美父母疼爱子女则是“责任制”:把子女的身体养壮壮的,供他们上完高中或大学,让子女在儿童和青年时代生活得快快乐乐。父母不但不负责为子女规划未来,连子女交什么朋友…  相似文献   

17.
《同学少年》2016,(4):34-35
<正>培养独立精神丰子恺育有子女七人,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相似文献   

18.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 :为子女付出了这么多 ,可子女还不能理解。现在 ,一对夫妇也就一个孩子 ,谁又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但要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不要强行“牵着子女的鼻子”走 ,而要把“拐棍”交给子女 ,让其自己走 ,父母则在一边进行助推 ,这样的速度也许要慢些 ,但每走出一步 ,孩子都能体味到一份收获的喜悦。多鼓励,少批评。咱们中国人爱说这样一句话“人有脸 ,树有皮” ,说的是人都有自尊心 ,其实 ,孩子也和大人一样 ,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自尊。再则 ,在孩子的心中 ,父母是强大的 ,是能够给他们力…  相似文献   

19.
美国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博士在<父母与子女>一书中提出:离了婚的父母虽然已经不是夫妻,但是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做孩子的父母.这话的意思是说,夫妻虽已离婚,但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仍然存在,父母仍应该关心子女,为了孩子的幸福着想.  相似文献   

20.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实际上是家庭教育的目标。怡当的期望,可以成沟子女的动力,因为它是一种日标激励。但是,片面的高期望往往会带来两个主要的弊端:一是使子女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有意无意地扼杀了他们的个性,阻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二是家长对留力成就酌高期望容易使他们忽视对子女独立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据调查,约有40%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而不愿让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