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瑾 《早期教育》2002,(6):14-14
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制定教育目标,选定成人认为孩子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却没有真正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已具备了哪些方面的生活经验?<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应遵循"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无视孩子本身所具有的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而将成人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相似文献   

2.
大班孩子对事物已有了一定的探究兴趣和欲望,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孩子的需要,合理而有计划地创设环境,让孩子去操作,去探究。成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探索,是为了改造、完善它们。而对幼儿来说,则探索的过程要比探索所获得的结果更为重要。由于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他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因而探索活动对幼儿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探索为幼儿提供了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机会;为幼儿获取知识、形成概念和  相似文献   

3.
王璨 《今日教育》2007,(10):14-14
幼儿在某个时期往往对某个事物产生特殊的依恋性,以致过分依恋某个事物,与之形影不离,一旦成人将其与依恋物强行分开,就会遭到其强烈的反抗。幼儿之所以对某事物产生依恋,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和成人一样,具有社会交往的需要,他们渴望有自己的伙伴。但是,有些父母总怕孩子在外面遭遇危险,索性把孩子关在家中。孩子在缺乏伙伴的孤独状况下,他们内心燃烧着的社会交往之火无处发散,[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事物也像一个立方体,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发现。对待孩子、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习惯了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年人的心态对待与孩子相关的事物,发现总是  相似文献   

5.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主要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而很少根据事物的本质特点或事物的内在联系来思维.家长和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把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强加给孩子,没有照顾到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少孩子挨打受骂,屡遭委屈,其实并非他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而是成人不了解或者忽略了他的年龄特征.因此,成人在教育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孩子刚刚接触社会,对他们来讲一切都是新鲜有趣的。他们什么都要看看,什么都要问问,什么都要跟着学。孩子的这种好奇心是认识事物、探索世界开始的,对他以后的学习成长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那么,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呢?一、尊重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好奇心能引发孩子的求知欲,是推动孩子主动学习、探求知识的内在驱动力。孩子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能否持续保持这颗好奇心就很难说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对孩子好奇心的  相似文献   

7.
侯瑞荣 《山东教育》2004,(33):26-26
一提到“任性”,大多数成人就认为是小孩不听大人的话,和大人对着干,其原因归结为家长对孩子太娇惯、太迁就,给孩子太多的爱所造成的。其实并不尽然。美国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着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但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他们却不能像成人那样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知道,幼儿本身的感受和需要,大多是依靠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决定的,往往会有些不合情理,作为成人既不可以唯命是从,也不可以断然否定,即使要让孩子知道必须怎样做不许怎样做,也应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选择的…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为了达到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哭闹不止,把父母搞得精疲力尽。有人把这种任性归咎于家长对独生子女太娇惯,其实不尽然。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但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他们却不能像成人那样做出正确的判断。孩子只会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有些参与行为会对他们不利。家长们大多是以成人的思维更多地考虑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些兴趣与要求也正是孩子心理需…  相似文献   

9.
孩子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起来的,有的时候,孩子犯的错不是有心的,而是因为其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不足而造成的,成人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及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可以在批评之前或者之后给孩子设一个“台阶”,以此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转移孩子不良的情绪。  相似文献   

10.
童谣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在儿童口中传唱的.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学生们喜闻乐见.童谣往往具有评判、价值判断的功能,对好的事物进行褒奖,对坏的事物进行讽刺.因此,好童谣的传唱有利于将价值观念融透到孩子的内心,同时它的褒贬功能有利于孩子是非辨别能力的锻炼.另外童谣还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方式,不单单有助于孩子情绪的宣泄,还是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成人之间进行心灵沟通的钥匙,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董周法 《教育探索》2005,(10):83-84
少年期学生经历了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后,知识容量增加.生活经验丰富.社会交往范围扩大,因而在分析问题、评价他人及事件时.显示出成熟的倾向。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深层次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在语言和一些行为上.也表现得较为成熟因而,在他们的自主意识中,自己已长大成人,于是极喜欢参与成人的活动.愿意与成人探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成人眼里,这时期的孩子也已经长大,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告诉我们,孩子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他们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对于同一领域的同一事物,不同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不同的经验。由此引出的问题是,成人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是如何解读的,不同的成人对儿童的解读是一样的吗?  相似文献   

13.
<正>孩子年龄小,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认识体验和表达方式也有别于成人。作为老师,应对他们的独特表现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这些孩子,更不能对他们的表达不加思考就武断地下结论,以免扼杀其独特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幸运的是,有这么一个叫田田的孩子,使我认识到如何去尊重并发现孩子的潜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常会通过拟人化的教学来寓教于乐,如给孩子表演或讲述各种关于小动物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学前儿童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他们缺乏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他们的甄别能力是比较低下的。加上我们的家长多是选择一些社会上实用而且比较跟风的知识体系来对儿童进行兴趣教育.也就产生了很多家长不注重孩子的兴趣要求,制止儿童接受真正的兴趣教育。诸如很多儿童对数字非常敏感,但是家长却非要孩子学唐诗;有的儿童对色彩比较敏感,但是很多家长却以成人的眼光迫使孩子选择数学或者外语。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自身的成长规律,促进兴趣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培根曾说过 :“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 ,提问则是孩子求知欲发达的标志。”培根这句话非常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 :孩子爱提问正是对周围事物反映灵敏、善于思考的表现。确实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难听到孩子向成人提出的看来是幼稚可笑的问题。如“为什么眼睛可以看到东西?”“为什么月亮不会掉下来?”如何去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帮助孩子打开求知的窗户 ,对父母来说 ,这确是一门艺术。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理解孩子 ,掌握好回答孩子提问的艺术。首先 ,要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因为每一…  相似文献   

16.
稿源采珠     
湖北叶晓燕谈有一本风靡教育界、充满崭新理念的书——《向孩子学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于睿智的标志。是的,由于成长环境的开放和接受教育途径的多向,今天的孩子对各种新事物、新知识的了解可能比成年人更为敏捷和广泛,使他们拥有了超过成人对信息的掌握方式和对事物的理解途径。他们没有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常常表达出不同于成人的看法。他们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更显示出一种学习的自然与活力。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  相似文献   

17.
<正>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启蒙教育,这就需要在进行幼儿教育时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好的启蒙教育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使孩子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语言阅读能力是语言教学的关键,在幼儿教育阶段孩子不具有成熟的对事物的辨别认识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孩子去多阅读,打开孩子的视野,培养其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因此在语言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对于幼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幼儿的早期阅读在语言教育中的作用3-6岁幼儿的空间感逐渐形成。他们开始喜欢阅读,并能从大段的语句中辨认出自己的名字,在成人的引导下能较好地  相似文献   

18.
任性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先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作出处置决断,而是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即使有些事物恰恰对他是不宜、不利或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9.
细心的父母渐渐发现,2~3岁的孩子开始有意识地学别人说话、走路、做游戏,一颦一笑都有模有样,俨然是个天生的小演员。2~3岁的孩子,随着视野逐渐扩大,对成人行为的向往和外界事物的好奇,会激发孩子强烈的模仿欲望,从好习惯的养成到性格品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启发孩子学会敏锐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主动地研究分析问题,最终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养成孩子自主探究的习惯。首先,培养孩子观察分析的能力。例如,日常活动中的动植物生长情况的观察记录,亲子游戏时的成人动作的模仿学习等,在引导孩子仔细看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孩子分析思考,从观察部分提高到观察整体,从描述个别特征逐步发展到分析事物全过程的变化规律,使孩子不仅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而且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让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产生兴趣,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